電網韌性 01》電線桿地下化十年牛步,台電認沿海不可行,但桃園、七股綠能區已地下化

丹娜絲颱風造成 2500 支電線桿倒塌,讓嘉南沿海地區停電長達三週,創下歷史記錄。外界質疑,電線桿受災並非首次,為何不能儘速讓電線桿地下化,徹底防災?

《上下游》調查,十年來歷屆政院均承諾電線桿地下化,但台電認為,沿海易淹水區並不宜地下化,然而桃園沿海同樣易淹水,卻已完成地下化;而同樣在嘉南沿海的大型綠電案場區域也已採取電線桿地下化,為何其它地區不能進行?本文訪問各界專家,進行專業對話。

地下化承諾年年有,落實卻遙遙無期

電線桿地下化是喊了多年的老議題,早在 2015 年,黃志雄等多位立委就建請台電須編列電桿地下化足額預算,並不得要求地方政府共同分擔,透過分年、分期管線地下化工程之施作與預算足額編列方式,讓電纜電桿地下化能加速順利進行。

2015 年蘇迪勒颱風,創下史無前例的 450 萬戶停電,電線桿倒近千支;2016 年 9 月莫蘭蒂颱風再度吹倒 487 根電桿,超過百萬戶停電;同年 10 月,梅姬颱風又造成全台 600 根電線桿倒塌、超過 400 萬戶停電,每回都有電線桿地下化的聲音。

即便不是每次颱風後就會提出,不過歷任行政院長——從林全、賴清德、蘇貞昌到陳建仁——都曾指示台電研擬並推動電線桿地下化工程。

台電搶修人員於七股區三股高桿進行電桿倒斷復舊搶修。(照片出處/台電網站)

台電:沿海不宜地下化,桃園沿海、七股綠能區皆以地下化

面對外界要求加速電纜地下化的聲浪,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對《上下游》表示,事實上 2015 年並未編列相關地下化預算。他同時強調,「地下化並非萬靈丹」,沿海易淹水,電線桿地下化後的維修與搶修將更為困難。

然而,回溯過去的中央政策與地方實例,卻呈現不同訊息。首先,2016 年,行政院長林全曾指示台電研究電纜地下化方案;當時經濟部國營會官員吳豐盛曾估算,電線桿地下化的成本大約是架空線的八倍,若以每公里約新台幣 2,000 萬元計算、全台約 4 萬 1 千多公里、實施費用逾 8,000 億元,故政府當時提出「以颱風常斷線、搶修困難或迎風面沿海路段為優先下地區域」的分區策略,而非一律排除沿海地帶。

其次,地方政府也有實際推動的案例可資參考。桃園市在 2017 年編列約 4 億元,推動蘆竹、大園、觀音與新屋等沿海地區的地下化工程,工程總長約 22.8 公里,計畫拔除 575 支電桿,並移除約 253 公里的架空纜線,顯示沿海迎風面路段具體可行且已有先行實作經驗。

事實上,台南七股與學甲沿海地區易遭淹水,但當地為光電案場集中區,許多綠能的高壓電纜亦已地下化,並直送台南科學園區,與台電「地下化不利於沿海及淹水區」的說法有所矛盾。

七股大型光電場電纜已地下化,全區未見電線桿。(攝影/林吉洋)
桃園市府與台電公司共同拔除沿海地區電線桿。(照片出處/桃市府新聞)

反對地下化學者:全面地下化成本過高,關鍵在電網韌性

針對台灣電線桿是否該推動全面地下化,學者間有不同看法。

義守大學電機工程系名譽教授陳朝順指出,地下化雖然能減少電桿損壞風險,但成本極高,未必是可行之道。他表示,台灣電纜地下化的程度在全球已屬前段班,甚至高於東京、京都等國際大都會。而且一旦發生故障,地下電纜的檢修難度與時間成本都遠高於地面設施。

與其全面地下化,陳朝順認為,更應著眼於提升電網的韌性,也就是讓不同電力線路具備互為備援的能力。如此一來,只要變電所仍可運作,特定地區停電時,電力便能迅速由其他路徑供應,維持幹線穩定供電。「這是各國都在推動的方向,台灣還有努力空間。」

丹娜絲颱風造成大量電線桿傾倒,台電即便全力搶救,也花了超過三個星期才全面復電。(攝影/楊語芸)

贊成地下化學者:提升城市韌性,電力系統也該進入新時代

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施武陽則持不同觀點。他認為現代進步國家普遍推動「共同管道」政策,將電力、電信、網路、瓦斯等基礎設施整合並埋入地下,不僅提升安全性,也有助於災後維修。台灣雖然也在推動地下化,但各地進度不一,都市地區推得快,鄉村地區因人口稀少、風險容忍度較高,相對較慢。

「電線桿原本只是愛迪生為了展示電網而架設的,是很古老的設計,早該被淘汰。」施武陽直言,以現代國家的標準而言,地面電線桿不該再存在。他指出,丹娜絲颱風帶來 16 級強風,顯示過去針對風災的防護設計強度已不足,應將此災害視為重新檢討公共設施標準的契機。

他呼籲,政府應擬定更具遠見的地下化規劃,按地區條件與風險排序分階段執行;而社區與居民也應主動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防災能力,「國家不只是政府的,是每個人的,我們都有責任參與這場轉型。」

丹娜絲颱風造成高壓電塔傾倒、變型。(照片出處/台電網站)

專家:推動「共同管溝」 十年內整合地下化

民間綠能倡議人士方儉同樣指出,推動電纜地下化,不能只著眼於電力,而應將電信網路、瓦斯、自來水等各類民生管線一併整合,採取「共同管溝」模式。這樣做能避免重複施工與資源浪費,也是許多進步國家早已建立的作法,「不要每天都有不同的單位來挖馬路」。

他也建議,地下化工程可規劃十年的改善周期,透過公共事業單位、專家學者與居民共同參與公聽會,依照地區風險與工程可行性進行排序,並建立完整的行政程序。

此外他指出,電線桿地下化效益不僅止於防災。移除電線桿與空中電纜能改善市容景觀、提升城市形象;地下電纜較不易受外力破壞,可降低停電風險;同時減少觸電等公共安全疑慮。即便電線桿地下化維修時確實比較困難,但地下化也讓維護需求較低,長期而言也能降低運營成本,提升整體基礎建設品質。

學者:維修技術已進步;地下化與否多是費用考量

學者施武陽表示,綠電有不同的配線策略,量體小的案場會透過原有的電線桿輸電,但大型綠電案場可能會直接讓電纜下地。他並且指出,因應極端氣候,更需思考如何超越原來的標準,作出更具韌性的設計,以現在的技術,「地下的共同管道遇到淹水要維修,不是太困難」 。

台電輸變電工程處南區施工處第五工務段工程師則透露,南科需要穩定供電,大型綠能案場的電纜皆已地下化,「電纜本身不怕淹水,只是維修比較困難;電纜有沒有地下化,考量的是費用的問題」。

政府啟動全國地下化規劃,台電:易淹水地區不宜

儘管專家看法不一,台電亦有疑慮,但丹娜絲颱風過後,行政院長卓榮泰已向外表示,責成經濟部與台電啟動全國電纜地下化規劃與評估,將以分年方式逐步推動。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則於昨 (25) 日接受媒體採訪時再度重申,地下化非萬靈丹,台電副總陳銘樹則提到,雖然地下化後的電線桿不會被颱風吹倒,但建設成本是架空電網的十倍以上;他同時強調,電纜地下化後,未來搶修不易。

曾文生表示,台電將就交通部公路總局能核發路證的台 17 線、台 19 線、台 9 線、台 11 線先行提高韌性,預計可強化約 190 公里線路。至於易淹水、地層下陷或土質鬆軟等地區,則將以防災型架空線路維護取代,經費為 22 億元,包括鐵塔維護費 8 億元。

台電也透過公關表示,台電已於 2017 年至 2019 年完成 499.03 公里防災型電桿線地下化工程;亦會於 2027 年底前在全國迎風面、易受風災影響的區域再推動 345 公里地下化工程。至於是哪些路段要地下化?沒有地下化的又要如何加強韌性?台電則沒有進一步說明。

針對七股綠電直送南科,已經完成電纜地下化,台電表示,「七股地區綠能電場高壓電纜雖地下化,倘電纜發生故障且人孔淹水時,仍須完成抽水後方能進場修理,有影響搶修時效及延時發電之風險。」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