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在地美食「溫體牛肉湯」,未來可能愈來愈難喝到,不是因為消費者不買單,而是本土肉牛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缺口,牛肉湯業者經常「訂 50 斤只到 30 斤」。在「活牛」減少同時,進口「牛肉」卻可能大幅放寬,恐讓台灣牛肉產業走向邊緣化。
專家呼籲,台灣須儘速補充牛源、建構現代化屠宰分切系統,並投入配種與市場開發,否則仰賴新鮮屠宰的牛肉湯及其它美食,恐將面臨危機。

牛肉消費量成長,國產牛肉市佔率僅 5%
在台灣牛肉市場中,本土肉牛市佔率僅 5%。台灣肉牛產業協會理事長張志名說明,台灣「肉牛」產業是隨「乳業」發展而誕生。1970 年代以來,肉牛產業的定位便是將不會產乳的公牛、以及產乳效率低的寡產母牛轉供肉用,溫體牛肉湯是其代表食物。
根據歷年糧食供需年報,國人的牛肉年均消費量不斷成長,2023 年創新高、來到 7.6 公斤。華漢冷凍食品公司董事長李春來是國內知名的大肉商,他分析,燒烤和火鍋店增加,油花較多的五花、培根更有市場,且以進口美牛為主。
美國農業部對台出口農產品的分析報告指出,台灣是美牛出口第 6 大市場,美國對台出口農產品中,貿易額最高的便是牛肉及其產品,過去五年內成長 29%,2024 年出口額高達 7.09 億美元,在台灣牛肉消費市場中,美牛市佔率為 52%,並預估將持續成長。
內憂:淘汰寡產牛政策造成牛源短缺
本土肉牛產業正被內外夾擊,內憂為牛源不足。張志名指出,因應紐西蘭液態乳零關稅進口衝擊,農業部近年獎勵淘汰母牛,短期內讓牛隻屠宰量增加,卻讓本土肉牛後續出現短供。
張志名分析,隨著分離精液技術出現,新生乳牛中的公牛比例已減少,寡產母牛逐漸成為生產肉用小公乳牛的主力,但農業部希望降低乳牛飼養規模,來提高生乳生產效率,等於變相縮減國產肉牛的供應,讓產地肉牛的價格快速上揚。
張志名表示,他入行 14 年來,產地肉牛價格只漲不跌,一來是需求拉抬,二來是供應量減少,現在供應量嚴重不足,已造成下游牛肉湯業者的困擾。
牛肉湯業者:未來一碗牛肉湯可能要200元
牛肉湯業者也深受缺牛之苦,阿財牛肉湯經營人郭俞宏表示,近期本土牛肉大缺,經常是「訂 50 斤卻只來 30 斤」,而當肉牛價格持續上揚、屠宰不敷成本時,有屠宰業者選擇直接增加休市日。如今溫體牛肉批發價已來到每台斤 550 元,預計年底還要漲一次,屆時庶民小吃將不再親民,「未來一碗溫體牛肉湯可能要漲到 200 元」。
郭俞宏指出,漲價可透過產品差異化反映成本,但缺新鮮溫體牛肉則讓沒生意可做,越來越多牛肉湯業者選擇增加週休日。此外,因今年春節後的屠宰肉牛多為淘汰母牛,肉質遠不如公牛、專用肉牛,也讓肉質品質不穩定。

外患:對美談判可能放行牛內臟、絞肉
除了內憂,本土肉牛產業還面臨外患─台美貿易談判。過往美牛內臟等製品,因狂牛症風險無法輸入台灣,但美方極可能要求台灣准入牛內臟及牛絞肉。
目前國內牛絞肉為澳牛的天下,但美國早已悄悄佈局,今年 6 月,美國肉類出口協會與 Costco 推出美國牛肉漢堡和美式鹹牛肉捲排進行促銷測試,促銷期間,所有美國牛肉商品銷售量皆有提升,但漢堡排與鹹牛肉捲的銷量遠超預期,台灣 14 家 Costco 門市皆納為常態販售商品 。
台灣牛肉自給率低,再開放美國牛絞肉、牛內臟,對於本土肉牛產業是否會有影響?張志名無奈道,台灣肉牛產業因規模小,每逢國際貿易談判,總是第一個被犧牲,前一次是美國萊牛准入,此次恐又上談判桌,農戶、產業的意見永遠被忽視。
立委:農業部應正視缺肉牛危機
業界認為,農業部推動乳牛淘汰為缺牛主因,但農業部畜牧司司長李宜謙則表示,本土肉牛短缺的原因為牛結核病(TB)肆虐,讓產業並不認同。張志名直言,農業部預計補助 3 億元、淘汰 1.2 萬頭母牛的政策,才是造成缺牛的關鍵,農業部不應將責任推卸給產業。
民進黨立委林俊憲、郭國文等表示,本土肉牛短缺將衝擊台南市牛肉湯,讓標誌性美食的價格不再親民,農業部應正視國產肉牛的產業危機,並協助產業把市佔率從 5% 提升到 10%、15%。
然而,若產地價格提升,意味著每頭肉牛的價值增加,為何會是產業憂患?張志名表示,溫體牛肉湯的需求量持續增加,消費者對國產牛肉的接受度也變高,若國產牛肉持續短供,進口牛肉將趁虛而入,讓產業體質愈加虛弱,「肉牛產業最需要的是把市場作大!」

肉牛產業需緊急進口補充牛源,也需現代化屠宰場、分切場
既然國內缺牛,為何不能從國外進口肉牛補足缺口?防檢署動物檢疫組組長高黃霖表示,活體動物的檢疫規格高於肉品,若業者想從澳洲輸入活牛,首先必須符合澳洲輸入牛的檢疫規定,牛隻需來自無特定疾病的來源場,需於輸入前於澳洲隔離 30 天、檢測 7 種疾病,檢測結果均無疾病才能來台,輸入台灣後,還要向防檢署申請指定隔離場所。
目前全台唯一肉牛的檢疫站位於桃園觀音,但桃園觀音的檢疫量能僅 350 頭,光台南市一天就需要 50 至 60 頭肉牛,檢疫量能遠不及需求。高黃霖表示,若業者想一次進口 700 頭以上,防檢署有指定隔離檢疫場所設置要點,符合規範、經防檢署審查同意認可,便能進行輸入活牛。
不過,從實務面來看,民間想自行設置、申請隔離檢疫場所,投資門檻相當高。林俊憲認為,防檢署應擴充、增加檢疫量能,才能滿足產業需求。高黃霖則回應,若民間有合適場所,防檢署會與畜牧司合作,協助民間辦理檢疫輸入。
林俊憲呼籲,長期來看,農業部應建立國產肉牛市場,透過人工授精鼓勵業界投入育種,補助業者引進種牛,例如:目前已成功育種逾 100 隻的「源興牛」、日本和牛和乳牛雜交的「F1 牛」,未來都可逐步量產投入肉牛市場,就不須再依靠酪農業及進口肉牛。
對此,農業部畜牧司副司長周志勲回應,為穩定國內肉牛的牛源,將輔導肉品市場建置現代化的牛屠宰場及分切場,並建構乳牛場生產 F1 肉牛,便可兼顧肉牛供應、降低乳牛飼養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