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美族的傳統裡,酒的靈魂不在米,而在酒麴。高莎莎與許震銓這對年輕的阿美族夫婦,以大葉田香、過山香等十餘種山野植物與穀物製成的酒麴為核心,將米轉成有青草芬芳及甘甜辛香的糯米酒,更造就全球第一款「牽手混釀酒」,將糯米酒和葡萄酒或啤酒混釀,展露部落米酒潛力。

用酒麴釀酒,乘載部落風土與文化
釀酒是許多原住民的文化載體,高莎莎為都蘭阿美族人,她回憶部落接近豐年祭時,各家女性會釀酒用於祭祀,耆老們則會品評最好喝的來酬神。她記得家中的酒經常被選爲祭神代表,感到相當榮耀。
高莎莎解釋,如同有人自製「酸種」菌種醱酵麵包,阿美族人也有獨特的「酒麴」讓米醱酵成酒,且各個家戶酒麴配方都不一樣。有些家族只用 2 種植物、有些多達十幾種植物,可能煮成湯汁或磨成乾粉,不同酒麴帶來的滋味不同,如大葉田香具有清甜感、荖葉會增加辛辣味。酒麴歧異度高,讓米酒風味多元。
然而這些寶貴的酒麴知識,在近代逐漸失傳,高莎莎解釋,台灣過去實施菸酒專賣制度,嚴格查緝私釀酒,不少釀酒師「直接燒掉工具」中斷釀酒,加上離鄉工作遠居,下一代更難學習釀酒。

田調製麴配方,復育作物取代採集
高莎莎、許震銓都是在台北長大,既不是漢人,卻又對部落陌生,有著複雜的身份認同,為了讓小孩有明確文化歸屬,他們決定返回部落,並以釀酒為生。高莎莎表示,為了找出呈現傳統風味,又適合商業量產的釀酒作法,夫妻倆耗費 2 年多時間田野調查,請教不同釀酒師的配方、規矩與技術。
獲得穩定酒麴原料也是難題,許震銓說明,夫妻倆剛開始依賴採集,但相當不穩定,幸好電光部落、農業改良場等都有復育酒麴作物,也教授辨認、應用知識,夫妻倆帶回酒廠附近栽種,自闢藥草田,保障釀酒原料,也替部落打造復育基地。
法規限制多,建合法酒廠備受阻礙
建置酒廠,則是第二個困難關卡。高莎莎指出,台灣酒廠興建與營運規範都很嚴格,小型業者尤其難進場,他們後來才承租到是工業用地的都蘭新東糖廠,但原住民釀酒方式許多設備,與常規酒廠迥異,例如他們使用傳統釀酒陶器、竹篩,而非添加食品穩定劑、裝瓶的機械,縣政府審查時不確定合法性,經多次溝通才過關。
登記酒產品困境更多。許震銓指出,依據現有規範,米酒酒精濃度誤差值不得大於 1%,但他們傳統釀造米酒,每批酒精濃度可能差異 2% 以上,審查人員曾在登記商標時揶揄「你們會釀酒嗎?」後來他們把相同酒飲,分成多個酒精濃度申請,每次釀酒後再選用對應商標解套。
許震銓透露,夫妻倆新建酒廠前兩年就耗盡積蓄,都靠斜槓、向家人籌錢來彌補,幸好之後成功申請原民會等單位補助,順利創立出力釀,成為全台第一家具商業酒廠的原住民釀酒酒業。

甜中帶青草芬芳,兼顧特色與量產需求
出力釀主打使用圓糯米、傳統釀造的糯米酒,入口有明顯穀物甜香,酒感溫和不厚重,更多是青草芬芳,包含花草甘味、類似薄荷的清爽感、與淡淡辛香勾勒,是夏日微醺良伴。許震銓分享,糯米酒兼顧多個部落釀酒特色,例如都蘭原本使用 6 種酒麴作物製麴,但他們多次調整,最終增加至 9 種,風味接受度較高。
出力釀也有考量商業生產需求,許震銓提及,釀造工法參考清酒製程,讓醱酵程度均勻、風味表現穩定,另外都蘭部落習慣陰乾酒麴,夫妻倆則採用電光部落的日曬法乾燥,製作完真空保存,可以確保使用壽命與食用安全。工法變動很大,不變的是記憶中的好滋味。

突破原住民客群,知名酒吧也愛用
出力釀糯米酒屬於「生原酒」,仍有活性,能不斷變化滋味,但必須冷藏保存,增加銷售與保存門檻。高莎莎坦言,糯米酒初期侷限在「原住民酒」,大眾不太嘗試,族人則因價格較高,送禮外也較少採購。他們只好把握各種擺攤機會,台北百貨到台南市集都出動,設法拉抬人氣。
努力拓展銷路下,至今不少餐廳、酒吧會採購或代售出力釀的酒飲,高莎莎分享,這些餐廳不限於東部或原住民餐館,也包含知名酒吧、國際級飯店等,還有不少散客成為固定客戶,「像我們酒偏甜,不少台南人喜歡」,甚至有顧客在酒廠有吧台、對外開放後,特意造訪並現場買酒。
台北 unDer Lab 去年與今年都上榜亞洲 50 大酒吧,就曾以出力釀製成特製煉乳後搭上冰品,創作師 Austin 表示,出力釀糯米酒純飲帶著輕盈酸甜感與草本氣息,製成煉乳後更明顯,讓冰品呈現麻糬冰味道,受到不少客人歡迎。
受行家賞識,合作全球第一支糯米混釀
不僅純糯米酒,出力釀也生產「牽手酒」,這是自然葡萄酒權威林裕森發起的「混釀計畫」,出力釀與威石東酒莊、紐西蘭 Kindeli 自然葡萄酒莊合作,釀出全球第一支「糯米酒融合葡萄酒」的混釀酒,有糯米的香氣但降低甜度,並帶入葡萄酒的滋味,兼容部落底蘊又有獨特風味。
在糯米酒混釀葡萄酒後,出力釀也嘗試更多混釀方式,例如與金色三麥合作,在酒飲增添啤酒風味,也曾嘗試用喬治亞共和國的陶甕釀造,今年則釀出帶著葡萄皮的酸香與橡木桶的木質氣息,期望以牽手酒在市場中維持特色。

持續深耕酒廠,永續部落釀酒文化
返鄉超過 10 年,出力釀近年由虧轉盈,但高莎莎跟許震銓表示,酒飲要品質佳、供貨穩定,保有新鮮感來穩固客源,維持事業還要很多努力,因此與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合作,提煉與保存酒麴中的菌種,計畫鑑別它們的風味,未來有機會精準掌握釀酒成果。
除了糯米酒、混釀酒,出力釀還嘗試開發更多酒飲,包含與農業改良場合作,選用吉野一號、美山錦、花蓮 26 號等不同米搭配酒麴釀酒;也嘗試用百香果、紅烏龍茶葉等台東農產品加入釀造製程,期望開發多種代表台東的風味米酒。
為了推廣釀酒文化,出力釀打造共享釀酒平台,遊客可體驗傳統釀酒,更也可以教導後輩釀酒,吸引更多族人加入傳承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