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陸域風機發展 20 年,從北海岸開始,一路向南到桃園、新竹,接續是苗栗、台中、彰化、雲林接到南台灣的屏東,再繞南迴前往台東,以及更北的宜蘭,目前已設置 400 座風機,農漁村民眾付出慘痛代價。儘管環境部日前表態不支持陸域風機,然而經濟部並未放棄政策,開發案也依然持續照章行事。
因應民間反對浪潮,經濟部將在今(9)日邀集環保團體進行線上座談蒐集建言,但地方自救會並未獲邀,上下游在座談前訪問自救會組織,提供受災最前線的地方看法與建言。
.jpg)
環境部:不鼓勵、不支持陸域風機,但仍須保障廠商權益,依法審查
近日台東與宜蘭風機開發,引發輿論反彈,環境部長彭啟明數度強調「不鼓勵、不支持」,立法委員黃健賓、吳宗憲及蘇清泉也召開會議,正式向能源署提出訴求,要求經濟部明確向開發商表達反對台東陸域風機開發案立場。
在環境部及經濟部能源署接連表態之下,有報導引用業界消息指稱,「環境部將暫緩審查所有陸域風機的環評案件」,但經《上下游》查證,環境部公關組回覆,並未發布相關消息。
《上下游》也向負責環評審查程序的環保司審查科核實相關消息,審查科承辦人表示,「陸域風機審查案並無暫緩審查」的調整。至於部長再度重申「不鼓勵、不支持」是否會影響風機審查排序?該人員回覆:「部長對立法院的詢答一直如此回應。」亦即,如未有修法或者決策調整,行政部門不可能停止或暫緩廠商申請案件的審查。
.jpg)
風電重災區彰化,施月英:陸域風機發展失控,應該到此為止
彰化是陸域風機開發壓力最大的縣市,規劃及開發中的風機近百座,讓彰化成為風電開發重災區,地方民眾為抗爭疲於奔命。跳上陸域風機抗爭第一線的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忍不住怒批:「陸域風機應該到此為止,不該再開發下去。」
施月英表示,陸域風機會對一、兩公里內的土地使用及社區生活產生很大影響,風機周邊居民不是被迫離開住家,就是得承受生活干擾,台灣地狹人稠根本不適合。彰化的陸域風機從海岸線向內陸瘋狂開發,已經引起極大反彈,而濁水溪河道內開發風場則利用早期法規疏漏免環評,危害河道安全,這種蠻橫作法讓地方非常不安。
施月英表示,陸域風機發電狀況隨著季節風速變化很大,並不是穩定發電來源,且風機設立後「周邊地價直直落」,衝擊城鄉平衡發展。目前能源機關把開發與否完全丟給環評機制,是不負責任的作法。她認為要徹底解決風機爭議,就是由政府宣布停止發展陸域風機,不再受理新案,逐年淘汰爭議機組。
.jpg)
台東自救會:綠能不該劇烈開發改變一切
台東長濱反風機自救會的發言人、麵包店闆娘阿放說,雖然經濟部對立委宣稱「地方反對就不支持」,但是陸域風機的政策依舊,對廠商而言,綠能商機還是存在,投資開發的熱錢就是繼續賭賭看。
阿放感慨道,大家已在東海岸的土地上,實踐真正的「綠色生活」,不需要破壞珍貴的環境。她也提到自己受到震撼教育,「原來綠色產業不一定是綠色的」,她認為發展綠能應該尋找更合適在地、自給自足的小模式,而非一昧去填滿大型的發展需求。
雲林自救會:壓縮式的轉型,導致政府放任,廠商霸凌地方
四湖反風機自救會會長吳連進曾因反風機遭人毆打恐嚇,但仍不放棄,繼續四處聲援其他抗爭不當綠能的自救團體。吳連進認為,蔡政府時期設下 2025 年的轉型目標,在短時間內快速衝刺綠能以取代核能占比,大幅度壓縮時間,導致綠能以暴衝式的開發,廠商越走越偏不擇手段,而使得偏鄉民眾受害,陸域風機政策就是一個案例。。
吳連進提到,廠商一方面收買地方政治人物,另一手塑造民意支持形象,但私底下強壓百姓,這才是導致陸域風機遭遇挫敗的原因。如今環境部長表態「不歡迎」,承認陸域風機有環境外部性無法解決,但是過去 20 年由西海岸居民承受的痛苦、電業法規的簡陋與缺失,政府有義務要解決。
吳連進表示, 西海岸至今設置 400 座,國人被迫用數千億補貼能源,政府任憑居民的居住環境權被廠商剝削掉,偏鄉民眾承受綠能開發的壓迫,這是不負責任的政策。言罷他也直批:「倉促的廢核政策應該檢討」。
.jpg)
苑裡反瘋車老將:都會菁英夾帶資本,激起鄉村人的草根性抗爭
2011 年的「苑裡反風機」事件是台灣第一次地方居民對風機的大規模抗爭,也是第一次直指,綠電雖號稱乾淨能源,卻也存在環境與居住權爭議。
苑裡反風機自救會發言人陳薈茗回顧,當時的開發商英華威高舉著綠能大旗,被賦予開發正當性,享有「如同神一般」崇高地位,當年多數國人並不理解苑裡居民為何要反對綠能開發,甚至對反風機抗爭者指著鼻子痛罵:「如果核四復辟就是你們害的。」
陳薈茗認為,苑裡反瘋機揭露綠能資本的真面目,一群挾帶資本的都會菁英來到地方做大型開發,一路從中央到地方打通政治關節,向居民多次放話背後擁有強勢的資本跟政商關係,並自信可以強勢輾過抗爭民眾。
因資本與菁英的傲慢展露無遺,最終激起「鄉下人的草根性」抗爭到底。她觀察,這15年來類似的衝突模式依舊,並無顯著的進步或改變。

建言:爭議風機應拆除,更新案須徵得住民同意並建立醫學監測數值
陳薈茗也提到,苑裡抗爭事件後,地方跟環團提出陸域風機應該設置安全距離的草案,然而政府官員卻私下表示無能為力。原因很簡單,「一設置下去就沒辦法推陸域風機。」她才發現,為了綠能跟減碳,居住權跟環境權是可以犧牲的,在這種制度下陸域風機不配稱為綠能,只會帶來居民的痛苦跟悲鳴。
面對西海岸陸域風機 400 座陸域風機屆齡,她認為有爭議的風機應該立即拆除,未遭遇抗爭的風機,也應該徵得 500 公尺內住戶及房屋(有無建使照)所有權人的同意。她並建議,現有的風機更新案,應按照權威醫師建議,監測居民的心率變異率,以醫學數據對居民健康風險負責。
環團:台灣地狹人稠,應全面檢討陸域風機政策
蠻野心足研究員郭佳雯指出,目前的制度放任廠商天馬行空規劃,宜蘭、台東開發的台亞風能就是這一類型「到哪裡都試試看」,在地居民必須為了守護生活品質疲於奔命。
根據過往能源署的溝通經驗,郭佳雯認為能源署仍希望盡可能提高陸域風機建設機會,但台灣地狹人稠,陸域風機有其環境限制,她建議重啟「風力機設置適當距離規劃政策」聽證會,制定基本的禁限建距離,以節省抗爭造成廠商與社會成本損失。
此外她也認為,能源署應盡速研擬陸域風機安全距離,主動舉辦地方公開說明會,向鄉親具體說明陸域風機政策,收集在地居民意見。郭佳雯建言,目前除了陸域風場開發應全面實施環評,此外,能源署基於主管機關職責,不該只著眼能源,對既有案場的風險,也應該實質審查,進行預警性的評估。
延伸閱讀:
陸域風機不退役02》全台受害最久─石門居民要求風機退場,台電堅持延役
陸域風機不退役01》舊機 20 年換新機,不更新可展延 10 年,居民:下一代還要受罪?
風機惡夢無止盡,苗栗好望角風電業者,提「2倍大風機」更新計畫,居民憤怒抗議
失控的陸域風機,遍地烽火,法規任廠商獵地,經濟部、環境部不同調,凸顯綠能政策混亂
風機症候群01》低頻噪音穿腦,西海岸居民暈眩失眠煩躁,權威研究證實,損害身體健康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