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漁民遇見茶道師,淡雅石斑魚成茶席料理,多汁無雜味,魚鱗魚骨入茶器

華人餐桌多愛整尾華麗的石斑魚,但石斑魚肉淡雅,與日本茶道十分對味。屏東漁仕海鮮跟日本茶道講師聯手,設計以石斑魚為主角的茶席餐食,魚湯鮮甜先開胃,佃煮魚腹肉丼飯,多汁且無雜味,與隨後的茶湯及和果子完美結合,還以石斑魚鱗釉料裝飾茶盤,充分展露石斑魚魅力。

台灣石斑魚成精緻茶席的懷石料理,為品茶增加鮮美滋味。(攝影/孫維揚)

茶席料理需新鮮清淡,不干擾品茶

屏東漁業青年聯誼會會長洪佳琪表示,石斑魚產業近年有大幅變化,因宴客需求變少、消費者家庭人數變少,購買整尾石斑意願降低,分切魚片、魚排成需求主流,除了國內市場之外,外銷也從依賴中國,逐漸拓展到日本。

洪佳琪養的石斑魚,就以魚排模式銷售到西日本鐵道株式會社總部,作為鐵路便當等料理主食。但她觀察,國內外對石斑魚食用方法仍相當侷限,為開拓石斑魚使用潛力,她與日本茶道「裏千家」教授徐宗希打造「茶香漁韻」饗宴,將石斑魚融入茶道文化。

喝茶配魚料理不會奇怪嗎?徐宗希解釋,日本茶席多在飲茶前、後穿插一系列餐食,包含湯品、煮物、燒烤、甜點等,這些可替賓客墊胃,以免喝下濃茶後身體不適。料理選用食材不拘,但基於茶道秉持茶為主角、向自然修身養性精神,會優先用在地農漁產為主食,並要新鮮、味道清淡,以免干擾品茶。

日本茶道需要新鮮食材與品茶相搭,是石斑魚結合茶席契機。(攝影/孫維揚)

石斑魚淡雅無雜味,油脂適度

徐宗希表示,台灣石斑魚肉鮮美,味道淡雅,不會有過多魚油感,用在茶道中的湯品、主食中都很適合,不用擔心魚味搶過茶香。

在徐宗希介紹下,茶道學員替賓客端上飲茶前的石斑魚片湯跟魚腹肉丼飯。依禮俗先喝魚湯,可感受清湯多一份鮮甜,僅用薄粉定型的魚肉緊實,皮肉有嚼勁且多汁,但幾乎無魚腥味。

丼飯的石斑魚肉用清甜醬汁佃煮,富有醬甜鹹香,亦襯出魚肉新鮮清淡,久煮也不會鬆爛,適度的油脂剛好下飯。

茶道學員替農業部次長黃昭欽(左二)講解含有石斑魚鱗、魚骨的茶器。(攝影/孫維揚)

魚鱗、魚骨製作器皿,價值三級跳

品完茶,學員再奉上和菓子,呈裝的點心碟,使用石斑魚鱗釉料作為妝飾。此外,裝填煮茶水、供給主賓的茶碗等,也有用相同釉料。樂無事民藝陶器負責人鄧佳慧說明,陶瓷愈稀有,價值愈高,製作時加入石斑魚鱗,或加入魚骨製成骨瓷,同時去化漁副產物,並增加收藏性。

鄧佳慧亦補充,傳統陶瓷器釉料可能使用金屬,若不慎釋放,有可能傷害製作者與使用者健康;至於陶瓷加上骨粉,能增加成品耐久性、不易碎裂。陶瓷跟石斑魚鱗或魚骨,不只是噱頭,亦可讓產品耐用、安全。國外尚無陶瓷工藝品加入石斑魚鱗或魚骨,台灣可深入研發。

加入魚骨製成的點心碟,放上和果子非常精緻。(攝影/孫維揚)

鑽研日本市場,生產與產品都要多元化

洪佳琪表示,該茶席目前已經舉辦數次,與會者對石斑魚成為懷石料理要角,接受度相當高,但要打造適合日式料理的產品,有許多前期作業必需做好。例如,若要開發石斑魚生魚片,魚肉新鮮無刺是基本,還需設法軟化其中筋膜,利於客人咬斷。

參與茶席的農業部次長黃昭欽表示,台灣目前將石斑魚片輸往日本,但多用於便當等較平價餐飲,若能推向懷石料理,有助於打開高端市場,是值得支持的方向。漁業署署長王茂城回應,將透過融資等方式,鼓勵漁民延長養殖時間,長成大魚才有利於發展分切產品。他亦提及,新加坡等消費力較高國家,對台灣石斑魚品質多所肯定,也是值得拓展外銷的國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