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現場》從魚塭晨作到暝流,國民魚串起庶民飲食與地方經濟產業鏈

你愛吃虱目魚嗎?在嘉南、高雄的魚塭裡,從清晨、午後到深夜,漁民為不同的消費市場展開工作。虱目魚在清晨翻騰如銀河,午後由阿嬤巧手去鱗,深夜燈火捕撈,新鮮直送給在地店家,讓消費者隔日享受最美味魚湯早餐。

《上下游》帶你走進現場,看見虱目魚如何從魚苗、加工到市場,一尾尾躍出,串起台灣庶民飲食與地方經濟的真實脈動。

YouTube video

漁塭晨作:千尾銀光魚躍,揭開虱目魚的一天

清晨 5 點半,嘉義布袋的邱家魚塭已是一片忙碌。堆高機運來一桶桶碎冰,小貨車載來捕撈漁工與各式工具,眾人迅速換上青蛙裝下水作業。有人先將塭中打水的水車移至塭邊,有人卸下大網,還有人在近岸處拉出長型的「網斗」,另有人拉著漁網沿魚塭走了一圈,由於網底是鉛塊,會直接垂到底部,把虱目魚圈在網中。

岸上的漁工合力收網,像是在跟魚塭拔河。隨著網面收緊,成千虱目魚被迫聚攏,銀白魚身拍打水面,翻騰閃耀,如同一片充滿生命力的銀浪。當魚群被完全逼入網斗,魚塭瞬間湧動出一條流動的「銀河」,映照著清晨天光,壯觀無比。

漁工收網,成千條虱目魚翻騰聚攏,銀白魚身映照清晨天光,生氣勃勃。(攝影/楊語芸)

漁工隨即將虱目魚一籃籃撈起,配合岸上的起重機吊運上卡車,秤重後倒入冰水桶急速降溫保鮮。收成的虱目魚第一時間直送加工廠,透過機械與人工去鱗、剖肚,分級真空包裝後,便能運往全台超市與電商通路。剩餘的魚背肉則再製成魚丸、魚鬆、魚香絲等熟食產品,延伸出更多元的消費選擇。

邱經堯表示,這片僅六分地的魚塭放養 5,000 尾虱目魚,放養量遠低於一般行情,他對品質深感自豪。他自產自銷,年產 10 萬片虱目魚肚,是「邱家兄弟」的主力產品。然而虱目魚利潤有限,相較之下,鱸魚更能帶來收益。但他強調,虱目魚屬於中低階、非肉食性魚種,不若鱸魚需消耗大量含動物蛋白的飼料,「地球不需要那麼多食物鏈頂端的物種,養虱目魚對環境更友善。」

虱目魚豐收,雷德(養殖業者)盼價格維持、生活無虞。(攝影/楊語芸)

漁塭午後:銀鱗飛舞滿天,阿嬤巧手去鱗

同一天午後,台南安南土城地區的魚塭也迎來收成,但捕撈流程與人力分工略有不同。除了捕撈漁工布設漁網、建構網斗外,還有一群阿姨、阿嬤們在岸邊支起桌椅,安裝燈具與隔板,準備替虱目魚脫下銀色外衣。

池中膠筏持續繞圈,行話稱為「弄魚」,透過攪動水面驚嚇魚群,迫使牠們排泄清腸。因為當天捕撈的虱目魚要出售魚腸,前置作業更顯重要。岸邊也排好近百個保麗龍盒,分別貼上不同顏色膠帶,註明重量與去向,外人難以識讀,卻是產地流通的「暗號」。

魚群被趕入網斗後,先以電流迅速處理,再依尺寸分級。接著,由去鱗阿嬤們接手,她們手持如梳子般的電動刀具,在魚身上來回滑動,魚鱗瞬間飛濺,灑落平台、隔板與阿嬤們的衣袖、臉龐,銀光點點。映著燈光,阿嬤們彷彿披上鱗片,成了一群忙碌的「美人魚」,畫面蔚為奇觀。

去鱗完成的虱目魚立即依大小裝入保麗龍盒,鋪上碎冰,冷藏車隨即運往台中、新竹、桃園與台北市場。當夜風拂過魚塭,捕撈工班圍坐在岸邊吃著簡單便當,經過一天的辛勞,他們與魚群一樣,成為這片土地上最真實的日常。

整齊排列的箱子標示重量與去向,是虱目魚流通的暗號。(攝影/楊語芸)
除鱗阿嬤們專注處理魚貨,銀白鱗片灑滿地面,見證虱目魚市場背後的辛勤日常。(攝影/楊語芸)

漁塭夜作:暝流點燈捕撈,南台鮮魚直送

別以為白天收工後漁村便沉寂,其實還有一班夜間工人上場。約莫深夜 11 時,捕撈工班在魚塭邊架起燈具,摸黑下池捕魚、岸邊去鱗。這一批虱目魚立刻送往台南、高雄、屏東市場,天亮時便化身為主夫主婦菜籃中的新鮮食材。

虱目魚的捕撈時間依市場需求劃分為「三流」──清晨的「早流」、午後的「晡流」、深夜的「暝流」。早流魚獲送往加工廠,搭配工人上班時間,池邊價往往最低;晡流則北送嘉義以上漁市,搭配凌晨拍賣;暝流魚則就近送往南台灣,因工班需夜間加班、薪資較高,魚價也最昂貴。三者之間,池邊價相差約五元,形成虱目魚產業獨特的市場節奏。

漁工依大小與品質分級虱目魚,細緻作業決定市場價格與流向。(攝影/楊語芸)

虱目魚的起點:從魚卵到白身苗的接力

與成魚以斤計價不同,魚苗的交易是「一隻一隻」計算。只是魚苗身形細小,該如何精準計數?

在台灣,清明節前的養殖多依賴印尼進口魚苗,本土苗則要到清明後才陸續供應。種苗商會從人工受精的魚卵開始培育,大約十天後孵化成體型微小的白身苗──行話稱為「三點仔」,因為僅能隱約看見眼睛與腹部的三個黑點。

接下來,魚苗養殖業者會購買這些白身苗繼續飼養,隨著魚苗逐漸長大,再依不同尺寸分批出售,供應各地漁民的養殖需求。

一尾一尾細算出的產業根基

吳俊謀自幼跟隨父親投入虱目魚產業,如今已成為舉足輕重的魚苗養殖戶。記者造訪當天,他正準備出售 3 吋苗。捕撈魚苗的方式與成魚相似,也是以圍網趕入網斗,不同之處在於,他在七分地魚塭內同時放養 15 萬尾白身苗與 20 萬尾蝦苗,每次收苗前會先撈獲白蝦,交由盤商販售。

白蝦撈完,網斗內只剩下成群細小魚苗。漁工先以竹竿將網斗隔出數個空間,再依據出售規格,使用不同孔徑的篩網過濾。符合尺寸的魚苗被集中到第一格,接著漁工以網兜一邊撈起、一邊逐尾清點,再丟入第二格,每湊滿一百尾,就投下一根塑膠棒作為記號。最後只要數清塑膠棒的數量,便能準確換算出魚苗的尾數。

15 萬尾白身苗會隨著身長陸續售出──3 吋苗每尾 3 元、6 吋苗 10 元、8 吋苗 20 元。若還有 8 吋苗存留,吳俊謀則直接養成成魚出售,苗塭展現高度的彈性,也奠定了虱目魚產業鏈的基礎。

吳俊謀(右)依照出售規格,用不同孔徑篩網分級魚苗,確保尺寸符合市場需求。(攝影/楊語芸)
網斗中魚苗翻動閃爍,篩選作業決定成魚品質,是虱目魚養殖的重要起點。(攝影/楊語芸)

盤商樞紐:成本高漲下的艱辛調度

虱目魚能否順利從魚塭走向市場,盤商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榮杰漁獲產銷班兼營加工與批發,全台八個主要漁市都有其足跡。漁二代媳婦郭准蓁指出,目前約三成漁獲進入加工、七成送往市場拍賣,但不論哪一端,成本都持續上升。「拍賣魚每斤要多疊加 10 元,加工費用更是年年增加,盤商的生意其實也不好做。」

翊鑫虱目魚產銷班業者劉鎧郴則說,虱目魚池邊價由「公盤」決定,全國盤商會依市況在群組中形成價格共識。但個別盤商仍須根據訂單調度,有人需要大魚,有人偏好小魚,價格談判彈性存在於市場的日常。

阿和水產行陳老闆進一步指出,加工一條虱目魚約需 35 元,此外還要負擔司機、物流、冷凍倉儲等費用。配合淡旺季調度,部分加工品需冷凍長達一年才釋出,如今電費高漲,更讓盤商的成本壓力雪上加霜。

女工們在工廠熟練去鱗,長時間重複作業,是虱目魚加工鏈的無名支撐。(攝影/楊語芸)

捕撈工班:漁村堅實人力,支撐全年供應

虱目魚產業鏈完整,除了養殖漁民、盤商與加工廠之外,還有一群默默支撐的捕撈工班。

阿文班長領著近 20 名漁工南征北討,不論魚塭大小,總是同一組人馬出動,十多年下來早已培養出高度默契。下池捕撈、岸邊分級、現場去鱗,各有分工,日班工資約 1500 元,夜間「暝流」薪資則更高,費用全由養殖戶負擔,並供應便當與飲料。一次作業三、四小時即可收工,只要體力允許,一天接三場也不成問題。

由於虱目魚養殖幾乎全年無休,工班的工作量相當穩定,從雲林一路往南收到高雄,再折返雲林重新開始,生計不虞匱乏。雖然缺乏勞健保保障,但相較其他漁村臨時工,捕撈工班薪資優渥,肯吃苦的人月入五至六萬元並不罕見,凸顯出虱目魚產業在地方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隨著市場需求不同,漁工們也在「早流」、「晡流」、「暝流」間穿梭,成為支撐整個虱目魚產業鏈不可或缺的勞動力量。

漁民在池邊秤重虱目魚,確認重量與規格,準備送往市場與加工廠。(攝影/楊語芸)

延伸閱讀:

虱目魚十年最貴的夏天,漁電共生讓養殖面積少3成,飼料連年漲推高成本

虱目魚價漲不停,銷路跑不動,魚販餐廳反應,再貴只能賣其它海鮮

一紙審計部報告,揭開漁電共生秘密,沒養魚可售電,綠能淪套利金錢遊戲

綠能風電光電進入農漁村系列報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