虱目魚價漲不停,銷路跑不動,魚販餐廳反映,再貴只能賣其它海鮮

(續前文)虱目魚養殖受漁電共生、飼料漲價等因素,讓這尾「國民魚」價格持續攀高,虱目魚餐飲業者因應方式不一,有業者自行吸收,只求薄利多銷。也有業者選擇漲價,但坦言「消費者抱怨,怎麼愈來愈貴。」有業者表示,價格再漲上去,可能就得捨棄虱目魚,替換成其它海鮮。

士林市場董老闆表示,虱目魚越來越貴,銷路越來越少。(攝影/楊語芸)

凌晨魚市的舞台秀:海哥的虱目魚解剖學

凌晨一點,台南安平市場二樓的海哥忙著殺魚、分切,海哥每天要處理七、八百條虱目魚,他家不養魚,而是從盤商進全魚再一一拆解分售。他的主顧們包括其他市場的小販、附近的小吃餐廳,還有每天買菜的主夫主婦們,攤位同時兼顧批發與零售。或許因為都是熟客,大家對近期虱目魚漲價的反應都很淡定,海哥笑說:「沒有聽到什麼抱怨。」

採訪這天,黃太太挑了五付魚骨和兩百元的魚柳,準備回去熬湯、煮海鮮粥。她固定都跟海哥買魚,直言「要煮粥就是要虱目魚才對味」。雖然價格比以前略高,她卻不以為意,「也不會差很多,喜歡吃比較重要。」

吳先生則一口氣把剩下的一百多顆魚頭全包走,「回家滷魚頭,可以吃好幾餐。」他笑說這是台南人才懂得的美味,不論魚頭或魚肉,他都固定跟海哥採買。至於漲價問題?他頓了一下,反問:「有漲價嗎?」顯然在乎的不是價格,而是那份熟悉的滋味。

海哥在安平市場忙著拆解虱目魚,供應市場小販與餐廳。(攝影/楊語芸)

魚湯一碗暖人心,小吃店:漲價先自己吸收

「劉家虱目魚」凌晨四點就開門,劉老闆用一碗碗鮮美魚湯餵飽最早出工的勞動者。店面距離安平市場僅一步之遙,他能依照當天市況隨時補貨,確保魚料最新鮮。

劉老闆提到,丹娜絲颱風過後虱目魚死傷慘重,魚價自然跟著走高,以魚肚為例,一片就漲了 10 元。但他體諒消費者荷包有限,價差暫時自己吸收,並相信行情很快會回穩。不過他也坦言,已經撐了快兩個月,如果價格持續不下調,恐怕也得調整售價因應。

清晨上工前,養蚵人黃先生習慣先來一碗魚湯墊胃,「蚵仔吃膩了,就換魚湯。」對於漲價,他以「同樣靠天吃飯」的心情表示理解,認為漁民很辛苦,漲價一定是不得不然。

另一位常客林先生則說,台南人的日常就是一碗牛肉湯或魚湯,「沒聽說虱目魚要漲價啊!」但若真漲得太兇,他會考慮改喝草魚湯。

台南人一早就開始吃虱目魚:魚皮湯配滷魚頭。(攝影/楊語芸)

颱風衝擊池邊價,學甲魚湯難逃「漲聲」

經營三代的「學甲虱目魚」已經將售價調漲 10 元。賴老闆表示,學甲中正路是虱目魚湯的一級戰區,魚價上揚時,店家之間彼此觀望,只要有一家先漲,其他店面也會跟著調整。由於在地魚料新鮮,只需簡單烹調,味道差異不大,價格便成了比拚的關鍵。

「很多客人都會抱怨怎麼漲價了,但我們也是不得已。」賴老闆坦言,虱目魚一直被視為平價料理,若再漲恐怕會讓消費者「變心」去吃別的魚。只是萬物齊漲,他們其實早該調整,只是這回颱風造成嚴重災損,池邊價一口氣漲了 20 多元,店家才不得不將魚湯價格上調 10 元。

不過對熟客而言,價錢的浮動遠不如那碗熟悉的滋味重要。年輕的沈先生點了魚湯、煎魚和一碗滷魚頭,他笑說,幾乎每週都要吃上一、兩次,「學甲人就是習慣這個味道」,5 元、10 元的差距並不影響他上門的頻率。

滷虱目魚肚是知名的國民美食。(攝影/楊語芸)

台北店家吸收漲幅,各有經營心法

來到台北,不少賣虱目魚的店家都以「台南」為名,凸顯道地口味。位於興安街的「台南無刺虱目魚粥」主打晚餐與宵夜市場,客群以學生和計程車司機為主。林老闆表示,虱目魚本是庶民美食,顧客又多屬小資族群,「雖然魚價上揚,但我們只能自行吸收,只求薄利多銷。」

大稻埕的「台南虱目魚粥」則採另一種經營模式,清晨五點半就開門,賣到中午兩點結束,號稱是台北最接近台南風味的專門店,連煎魚腸、滷魚頭都有供應。余老闆表示,店裡靠的是幾十年來累積的老主顧支持,客人多為勞動階層,追求的是「銅板價就吃得飽」,現在整體經濟環境很差,因此更不能輕易漲價。

而連鎖品牌「潭香台南虱目魚」裝潢比一般小吃店更為精緻,但價格仍維持親民,百元左右就能喝到魚湯。陳老闆強調,「不能產地一漲價,餐廳就跟著漲,客人會吃不消。」她並指出,雖然以虱目魚為招牌,但菜單還包含蚵仔、文蛤、草魚等海鮮,若真要因應物價波動,也會全品項一起調整,而非單獨針對虱目魚漲價。

不少虱目魚小吃店自行吸收成本,讓價格仍維持親民。(攝影/楊語芸)

市場魚販苦撐,銷量不敵昔日榮景

與台南市場魚販專賣虱目魚不同,台北市場攤商多半「多元經營」,虱目魚只是眾多魚種之一,而且多僅販售魚肚。

濱江市場的李老闆說,他並未趁漲聲調高虱目魚價,「現在的價格,消費者已經嫌太貴了。」他認為停電造成的上漲只是短期,真正壓縮供應的是「沒人養、魚塭都去種電」,導致養殖魚整體量縮。他指出,不只虱目魚,連吳郭魚、鱸魚、文蛤都出現「量少價高」的現象,自己雖然也販售進口海鮮,但想到台灣養殖魚正逐步式微,仍不免感到唏噓。

大龍市場「黑馬鮮魚店」黃老闆同樣在苦撐。他說,虱目魚肚原本進價 110 元,賣 120 元賺 10 元,如今進價漲到 115 元,他仍然維持 120 元。「就算調到 125 元,客人還是會殺價去尾數;若賣到 130 元,我怕大家就不買了。」

黃老闆也無奈感嘆,「外食、網購、超市和量販店把客人都拉走了」,過去一天能賣上百片魚肚,如今連 10 片都難銷,讓他覺得這條國民魚正與消費者愈來愈疏遠。

傳統市場魚販擔憂虱目魚愈來愈不受顧客青睞。(攝影/楊語芸)

價格漲不停,銷量卻大幅縮水

士林市場的攤商幾乎不約而同調漲虱目魚肚售價。楊老闆說:「菜漲得更兇,魚漲價大家還能接受。」她指出,虱目魚肚沒有刺,對老人家特別友善,需求始終穩定。另一位吳老闆則提到,她一天只進貨十片魚肚,「漲 10 元消費者都可以接受,畢竟停電造成魚死,大家心裡有數。」

董老闆的攤位在市場裡格外特別——他是少數專門販售虱目魚的魚販,每天現場直接殺魚。回憶起八年前,一箱虱目魚只要 2200 元,如今已漲到超過 3000 元。今年颱風過後,40 斤一箱甚至從 3200 元攀升至 4000 元,他苦笑道:「消費者都抱怨,怎麼愈來愈貴。」

然而價格愈漲,銷量卻愈來愈少。過去一天能賣出 120 隻,即使疫情期間大家戴口罩來買魚,也還能維持 80 隻,但如今常常 40 隻都賣不完。為什麼會愈賣愈少?董老闆無奈地說:「我也想知道。」

延伸閱讀:

虱目魚十年最貴的夏天,漁電共生讓養殖面積少3成,飼料連年漲推高成本

虱目魚現場》從魚塭晨作到暝流,國民魚串起庶民飲食與地方經濟產業鏈

一紙審計部報告,揭開漁電共生秘密,沒養魚可售電,綠能淪套利金錢遊戲

綠能風電光電進入農漁村系列報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