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1002》部落是阿美族人的根,青年呼籲集體安置,重建需尊重部落文化(Day 10)

位於花東縱谷的光復鄉是阿美族傳統居住地,儘管現有四成居民為漢人,但阿美族仍是最主要的族群,其中馬太鞍部落(Fata’an)是本次受災最嚴重地區。部落青年在災後主動承擔責任,堅持以部落為核心集體安置,不被拆散至外地收容所。

然而,青年自主行動並未得到政府支持,也未被邀請參與未來安置的討論。部落、牧師與學者呼籲,政府必需以尊重原住民文化與生活方式來規劃安置與重建,並與部落對話。

部落青年依照年齡階層在現場運作。(攝影/林吉洋)

馬太鞍「青年階層」承擔責任,保護部落完整

馬太鞍部落常住人口約 2500 人,主要分佈在大馬、大華、大平、大同四村,9 月 23 日堰塞湖溢流當日,部落四周都被淤泥包圍,阿美族部落傳統以來就有 Kapah awid (年齡階層組織),40 多位年輕人立刻衝回部落,救援受困族人、分發應急物資。

雖然縣府在大進國小、大全托兒所設置收容中心,但老弱婦孺難以移動,且族人在精神上更依賴部落與教會,不願被打散前往漢人地界。馬太鞍教會跟光復國小地勢較高,且是部落傳統避難中心,因此失去家園的族人自動聚攏在這兩處,目前安置人數約 150 位。

25 日洪水退去,回到部落救援的年輕人達 80 位,部分旅外族人自己調度機具回到馬太鞍,整理道路清除淤泥。隨後回到部落參與救災的青年維持在 100 人規模,他們分組進行安置照顧,並巡視部落、援助災戶,定時回報。

馬太鞍溪被淤沙填滿,部落所在範圍已經成為河道。(攝影/林吉洋)

自主安置讓族人共同生活,不被打散

自救會發言人 Kulas Umo 以傳統諺語形容:「青年階層是部落的圍籬。」一旦有危險,青年階層就要把部落圍起來、站在第一線,對外禦敵、對內承擔勞務,照顧老弱,這是部落傳統賦予青年階層的使命。因此許多人連自家受災都還沒整理,就投入救災安置工作。

Kulas 認為,部落在生活跟文化上都是一個整體,他們選擇自主安置就是不希望被打散,族人仍可以住在一起相互照顧。即便是身處危難,但部落共同生活,熟悉的人事物跟精神寄託還在,老人家就可以感到心安。

自救會發言人 Kulas Umo 提到,部落在生活跟文化上都是一個整體。 (攝影/林怡均)
部落青年每日定時開檢討會,依照年齡階層分成不同小組,展現部落青年凝聚力。(攝影/林吉洋)

自救會:部落看不到未來,盼政府盡快提出中繼安置計畫

馬太鞍依靠青年階層自主運作進行避難安置,是光復鄉重災區當中相對穩定的力量,但也因自主安置,而非選擇進駐縣府公辦的收容中心,無法取得政府支持。在連假過後,留在部落的年輕人約剩 50 位,且身心疲憊,旅外者亦有回歸工作壓力,如何維繫部落自設的收容所,成了難題。

因縣府至今未提出中長期規劃,現階段若不願前往政府設置的收容點,就只能選擇領補貼,自行找旅宿安置。但馬太鞍溪堤防沖毀,河道被砂石填滿,持續處於水患紅色警戒區,只需稍大豪雨、甚至颱風,部落範圍就會成為河道,種種隱患讓部落族人無助不安。

Kulas 呼籲,部落是族人的根,族人希望能重建部落、恢復生活,因此,後續的安置區域除安全考量,也必須提供接駁,讓族人能回到部落整理家園。同時,政府的決策圈必須要有族人代表,馬太鞍、太巴塱等受災部落的代表人數,至少要佔決策圈總人數的 1/3,才能真正傳遞原住民聲音。

青年階層總幹事張志雄擔當重任,連續 10 天在在光復國小安置區調度指揮。(攝影/林吉洋)

牧師疾呼:重建須尊重部落文化與生活方式

馬太鞍部落牧師 Puyang Sing 表示,泥流是天災,決策錯誤則會造成人禍,目前災區禁不起又一次豪雨或颱風,因為無人能保證部落安全,「政府應尊重在地文化和信仰,而不是用自以為的方式對待部落」,若政府認為光復鄉不再宜居,也應和部落討論。

牧師王傳祥為阿美中會議長,他提到安置所無論短中長期,都不適合原漢混居,光復鄉的原住民多從務農、從事木工,現在生計無以為繼,政府應提供經濟支援,讓族人安心生活。而後續重建也應以族人需求為主,選定部落認可的區域來重建,土地需為農牧相依的自然環境,家屋工法也應以阿美族人習慣的方式進行,否則後患無窮。

(左)馬太鞍部落牧師 Puyang Sing(攝影/林怡均)

學者:重建須兼顧社區集體性與長期風險

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主任吳杰穎認為,過往重建多以個別家庭進行,但原住民為集體生活,因此政策制定應以社區、集體生活作為考量,目前地方政府的因應政策不明,倘若下一階段是撤離,應清楚說明撤離方式及地點,以及現場志工要何去何從。

吳杰穎指出,目前災區還未脫離險境,排水系統仍是淤塞狀態,且接下來可能還有颱風,一旦下雨又要再淹一次,「志工花了心血,災民拿出積蓄重建,二次受災的話,大家受得了嗎?」政府應儘速提出對策,例如:安裝防水閘門、堆沙包,讓災區安心。

台大城鄉所兼任教授陳亮全為前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主任,他指出,政府雖預計兩年內修橋、疏浚,但從過往 921 大地震、88 風災來看,復原是漫漫長路,此次土石埋沒家園已是世界級災難,但災害是動態的,尤其台灣多山、多雨也多震,隨時都可能會有大豪雨,造成超出預期的新災難。

目前大量泥流埋沒光復鄉,已改變地形地貌,政府接下來要仔細分析、評估光復鄉是否宜居。另外,現在救災都採工程手法,但也應開始考慮規劃、安置、恢復生活機能,以及文化保存,政策必須以部落需求為優先考量,而非代主體做決策。

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主任吳杰穎指出,政府應儘速提出安置對策。(攝影/林怡均)

災後安置聆聽部落心聲 中央提三大原則、允諾親自對話

針對部落呼籲,本週的總協調官行政院政委連季成強調三大原則:「尊重意願」:若族人不願分開,就會採取集體安置的方式;「物資自主」:所有捐贈給原住民部落的物資,都由部落自行全權處理;「長期規劃」:未來的居住環境會有整體的長期規劃,並由原民會與部落溝通協調。

據瞭解,部落族人希望中繼安置地點可以考慮「大農大富」園區,該處不僅是部落的傳統領域,也靠近農田,方便族人就近照顧賴以為生的田地。

對於部落的訴求,原民會副主委谷縱.喀勒芳安在會中給予正面回應,他除了表示會親自與部落青年對話、聆聽部落的想法外,也承諾會與國土署等機關共同研究將大農大富作為中繼安置住宅的可行性。

針對部落青年反映,多次向縣府請求支援收容中心卻未獲回應,季連成提醒花蓮縣府,對原住民部落的聯繫不應被動等待,而要主動建立窗口、積極聯絡。他強調,縣府必須直接與部落保持溝通,而非僅在接到請求後才回應,並承諾將在當晚的縣府會議中要求針對此事提出具體報告。

原民會副主委谷縱.喀勒芳安表示,將與部落青年對話,聆聽部落心聲。(攝影/楊語芸)

縣府原民處:部落相關事務皆會透過主席或村長溝通

花蓮縣府原住民行政處處長馬呈豪表示,因光復國小所在地被劃為紅色警戒區,依法不得設置收容中心,因此縣府持續關注並提出「安全移出」長者的必要性。

馬呈豪同時指出,原住民部落具有高度自主性,災後初期,縣府曾規劃將族人安置於虎爺溫泉等地,但當時部落會議主席與青年階層認為能自行處理,遂婉拒縣府安排,如今若要集中進行短期安置,勢必需另覓地點。

馬呈豪強調,部落相關事務如中繼安置等,皆會透過主席或村長溝通。他也特別感謝青年在災後承擔起照顧族人的責任。

水利署:築堤清淤雙管齊下 未來能否安居待跨部會評估

關於部落長期處於水患警戒區的隱憂,水利署署長林元鵬提到,為確保馬太鞍溪沿岸短期安全,已完成三重保護:鼎塊、太空包及寬 10 公尺、高 3 公尺的臨時土堤,預計一週內將加高至 5 公尺,與原有堤防同高,以抵禦一般性豪雨。長期而言,水利署已規劃興建更穩固的永久性堤防,預計明年 4 月汛期前完工。

然而當被問及災區未來能否安全居住時,林元鵬坦言:「這是一個大課題,不是水利署能回答的」。他強調水利署會盡全力維護河防安全,但能否居住需要更全面的跨部會共同評估。

BOX:下水道清淤工程啟動

隨著台水公司陸續恢復供水,更加突顯下水道淤積的問題,打通家戶的排水系統成為當前要務。環境部表示,靠近市區、有人孔蓋的道路側溝,因淤泥阻塞,必須由各縣市環保局支援的「清溝車」以專業機具清理。

至於家戶後方常見的開放式側溝,則請各村村長彙整需求,引導志工投入家戶後溝的清理工作。目標是盡快將所有側溝清理完畢,讓家家戶戶的廁所都能恢復暢通,解決民生燃眉之急。

各縣市環保局支援的「清溝車」以開始清理有水溝蓋的下水道。(攝影/楊語芸)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