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第 8 天疫情並未擴大,唯一案例梧棲場因未確實上傳廚餘蒸煮紀錄,被視為防疫破口,但環保署統計,全國 435 家廚餘養豬場中,有 50 家申報率僅有 60% 至 90%,另 27 家申報率更低於 60%,加上蒸煮記錄僅憑豬農自行「上傳照片」,遭立委質疑長期管理不足。
環境部部長彭啟明回應,後續將研議全面加裝溫度探針及監視器取代人工上傳照片、即時監控蒸煮情形。多數廚餘養豬戶支持政府嚴管,也呼籲加速完成共同蒸煮中心,徹底解決問題。

台南、南投回報異常,採檢後 PCR 陰性
為控管風險,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已針對 571 高風險場進行每日監控,已完成47%,全國 5441 家養豬場已訪視 3744 場、訪查進度為 71%,均未有異常。
針對次一層關聯場,已匡列 22 場豬場、1 場屠宰場、7 場肉品市場及 2 場化製場,在此期間,關聯場車輛接觸到的豬場、屠宰場、肉品市場及化製場,也列入第二輪擴大追查範圍。防檢署動物防疫組組長林念農說明,台南市和南投縣回報出現異常,但經採檢後 PCR,病毒核酸反應均為陰性。

中央籌組調查團,加速釐清完整疫情
今(29)日召開專家會議,學者專家研讀台中疫調報告後,認為仍有未竟之處,建議中央籌組疫情調查團協助台中,含相關部會與專家學者共 10 名。農業部部長陳駿季強調,並非不信任台中市政府,主因為防疫是和時間賽跑,中央協助可加速疫調,希望在兩三天內將所有問題釐清。
陳駿季表示,疫情調查中需釐清之處包含人員訪視及廚餘,人員部分需釐清獸醫師人數及說法,廚餘部分則需確認梧棲清潔隊的廚餘來源、去向,若同來源有供應其他養豬場,則需擴大追查,另外,疫情調查屬於行政調查,因此會請警察協助。

廚餘掩埋是否有防疫問題?環境部:加厚覆土無外溢問題
有豬農認為,畜牧場、肉品市場及屠宰場中的排水溝、排水溝蓋背面,以及污水池是防疫可能破口,比起消毒水,更應於污水源投入 5%或 10% 鹼片更能徹底消毒。對此,陳駿季回應,案例場爆發後環境中仍有病毒,防檢署有提供相關消毒的指引,肉品市場、屠宰場會持續清潔、檢測,化製車等移動車輛,以及水源等污染源,農業部都會持續加強監測,並要求豬場做定期消毒動作。
此外,過往歐洲的非洲豬瘟確實是因野豬傳播,亦有民眾擔心戶外野豬接觸掩埋廚餘,也會造成疫情風險。對此,環境部環管署副署長劉瑞祥回應,廚餘堆置達 50 公分後會覆土,廚餘不會有外溢問題;陳駿季補充,廚餘掩埋時,覆土會加厚,避免被野豬刨開。
是否有其它病死豬流入市面?食藥署:未查到私宰
因梧棲案例場的「化製三聯單」與「實際死亡頭數」的數量存在落差,外界質疑是否有病死豬流入市場?陳駿季回應,非洲豬瘟為非人畜共通傳染病,豬肉並無食安疑慮,但為防疫,該案例場出貨的豬肉都應銷毀。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廖姿婷則補充,目前並未查到任何私宰。
行政院將稽查末端售價有無哄抬
禁運禁宰讓豬農沒了收入,現金流出現危機,而 11 月 7 日恢復正常拍賣、屠宰後,恐有 30 萬頭豬湧向市場,超量供給將造成豬價崩盤,雲林縣提議中央,應保價收購。
彰化豬農C先生提議,可協調同時養豬、經營屠宰場、販售肉品的大公司,例如:大成、卜蜂、福壽等,於禁運禁宰令解除後,大型農企業延後一個月出豬,讓一般養豬戶優先拍賣,如此一來,無需補助便可維持豬價。
此外,禁運禁宰期間,已有連鎖賣場開始限購豬肉,是否造成豬肉價格上揚?陳駿季說明,近期訪查末端零售市場,肉品價格並未調整,但部分餐飲、小吃店已調漲價格,農業部已建議行政院,物價督導會報小組將於適當的時機啟動稽查,請民間釋出肉品時要以合理的價格,切莫趁機漲價。他並強調,「這不是查水表,是為了確保物價穩定。」

農業部:將提出豬農支持方案
除 15 天禁運禁宰外,農業部亦禁止廚餘養豬,全國廚餘養豬頭數約 46.6 萬頭,在此期間需暫時吃飼料。雲林縣養豬協會副理事長蔡德福表示,廚餘飼養的豬多為本土黑豬,本土黑豬生長速度慢、耐粗食,廚餘飼養才有經濟效益,改投餵飼料則必定「虧錢」,由廚餘改為飼料,每頭豬每日飼糧費用至少會多支出 10 元。
針對豬農的協助,陳駿季表示,農業部已針對養豬場、肉品批發市場、屠宰場等一級生產鏈,規劃完整補助支持方案,其中包含金融支援,方案會回溯至 10 月 22 日,針對豬農貸款繳息部分,將請農業金庫暫緩催收利息,詳細方案內容最晚於 11 月 1 日提出。

廚餘養豬蒸煮記錄需上傳,全國有 2 成不合格
本次案例場為廚餘養豬場,因未確實上傳蒸煮紀錄,被視為防疫破口。然而梧棲案例並非唯一沒有按照規定上傳照片的養豬場,環保署統計,目前國內仍有 435 家廚餘養豬場,其中 358 家申報率 90%、50家申報率爲 60% 至 90%,另 27 家申報率低於 60%,顯見長期管理不足。
目前部分縣市將廚餘養豬視為防疫破口、要求縣內永久禁止,台灣永續豬業聯盟亦發起連署、要求中央明令永久禁止。
民間發起禁用廚餘連署,廚餘養豬戶盼蒸煮中心加速建置
使用廚餘養豬的黑豬農表示,贊同政府加強管理力道,但仍希望保留廚餘養豬。屏東縣黑豬飼養畜牧協會理事長方志源說明,本土黑豬長得慢,飼養時間長達 1 年以上,投餵飼料的經濟效益不大。
全台本土黑豬仔豬(小豬)有九成來自屏東,屏東縣內的養豬戶都遵守環境部指示,蒸煮溫度達 90 ℃、時間為一小時,方志源並表示,本次防疫結束後,希望中央輔導養豬場,直接在蒸煮設備上加裝監視器,如此一來,環保局便可 24 小時線上監控。
-1.jpg)
此外,產地希望建置共同蒸煮中心,蒸煮原料包含事業性廚餘及食品廠廢棄物,但高危險的家戶廚餘則應循堆肥、黑水虻等去化管道,且絕對不可掩埋,因為病毒並未被消滅,若有貓狗接觸,一樣可能會污染到牧場。
事實上,為兼顧防疫及豬農權益,過去兩年環保署(現在的「環境部」)與農委會(現在的「農業部」)曾合作建置多處「廚餘蒸煮中心」,屏東縣廚餘養豬協會總幹事張瑞山曾接受《上下游》採訪表示,鹽埔、內埔及萬丹的蒸煮中心即將營運,未來會把廚餘集中處理再分送給黑豬農使用。
然而該廚餘蒸煮中心,歷經多年卻仍僅聞樓梯響,因地方政府視為鄰避設施,至今仍處於「申請中」。
未來蒸煮加裝監控,持續和地方溝通建置中心
多名立委也關心廚餘養豬相關政策,立委王育敏表示,從廚餘養豬戶申報情形來看,台灣的廚餘管理仍有諸多不足,中央應比照日本、新加坡,及早提出廚餘處理的全面政策,而不是直到各縣市紛紛禁止廚餘養豬戶才思考。
立委蘇清泉則表示,目前蒸煮中心被視為鄰避設施,多因地方疑慮而無法設置,建議在焚化爐旁建蒸煮中心,因為焚化爐本就是嫌惡設施。
立委林淑芬則批評,環境部的廚餘蒸煮系統僅是資料庫,而無即時預警功能,「相當落後的設計」,該系統頁面只能看到今日及昨日未上傳的牧場,亦不會主動偵測異常,本次案例場三個未如實上傳照片,連風險都無法升級,但核心數位的監管應具備主動監管、風險預警的能力,在出現異常時發出警報、通知中央及地方政府。
環境部部長彭啟明回應,目前系統可比對廚餘蒸煮場上傳照片是否為舊照,後續也會研議全面加裝溫度探針及監視器取代人工上傳照片、即時監控蒸煮情形。
陳駿季則表示,農業部並不反對廚餘養豬,只要豬農落實蒸煮即可使用,全台 4 縣市已有 9 件蒸煮中心正在申請,但因爲鄰避設施,需持續和地方溝通,包含縣市政府及豬農,部分豬農認為自行蒸煮才安心,而若蒸煮中心建置於焚化爐旁,可使用廢熱、節省能源,但也需和豬農溝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