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豬農砸上億蓋共同廚餘蒸煮中心,仿日規嚴格,因廚餘禁令成政策棄子(2025)

14 歲就站上屠宰線、一路從死豬摸到活豬的養豬戶劉嘉順,是全台建置第一座「廚餘共同蒸煮中心」的養豬戶,仿照日本進行高溫蒸煮與營養配方設計,同時解決飼料、防疫與廚餘問題。可惜因廚餘禁令,這座模範蒸煮中心如今被迫暫停運轉。

如何讓廚餘從「防疫破口」轉為「資源」,這條日本學來的路,恐怕仍是台灣最需要面對的選擇題。

全台建置第一座「廚餘共同蒸煮中心」的養豬戶劉嘉順(攝影/林怡均)

14 歲手執屠刀,從死豬摸到活豬

劉嘉順與豬的緣分始於童年,他隨祖父母採地瓜葉煮熟餵豬,家中經濟狀況不佳,14 歲起他便踏入屠宰線,起初作為助手,面對死豬卻沒膽正眼瞧,隨著熟悉環境,他終於有了執刀的勇氣。離開屠宰線,劉嘉順先後在肉品市場工作、分切,而後自行開車四處賣豬肉,直至 2005 年,他才開啟養豬人生。

劉嘉順將事業轉向活豬,原本的目的純粹是為掌握生產及品質,他買下一座牧場,信心滿滿地養第一批豬,雖然也順利賣出,但他立刻發現了不對勁。劉嘉順回憶,當時豬價低廉,飼料約佔豬隻飼養成本 70%,養豬收入「頂多賺一兩個人工錢」。

當時的他已成家,為了養家,必須掙更多錢,他思考如何降低飼料成本時,嘗試將飼料廠出品的乾式飼料改為廚餘,結果飼料支出減少 60%,整體飼養成本也降低 40 %以上。

YouTube video

廚餘養豬可省成本,但也需調整配方、兼顧營養

劉嘉順就此走上廚餘養豬之路,不同於國內大部分廚餘養豬戶以廚餘肥育黑豬,劉嘉順以廚餘肥育 35 公斤以上的白豬,他的白豬亦是主流的 LYD 三品系豬。提到廚餘養豬,劉嘉順頗有心得,在他看來,以廚餘把豬養好,難度遠高於原本投餵飼料。

乾式飼料以玉米、豆粕、麩皮等原料拼配而成,營養成分是精算而來。對比之下,廚餘來源複雜,且組成會因季節、人的食用習慣而不同。劉嘉順細數,來自監獄的廚餘大多是白飯,「肉都會吃光」;來自餐廳的廚餘則富含油脂,因為店家為了賣相,炒菜時會使用較多油;天冷時,國人食慾較好,因此冬季的廚餘鮮少看到白飯和肉類。

在劉嘉順看來,成分不同的廚餘僅是濕式飼料的原料之一,與乾式飼料一樣需要精算營養,假若直接投餵高油量的廚餘,豬的背脂、皮下脂肪增加,將導致賣相不佳、拉低豬價,因此必須加入「調整材」,例如:麩皮及豆粕,麩皮可吸收多餘油份,讓脂肪比例降低、豆粕則可增加蛋白質含量,每批都需調整營養配方。

加入調整材後,廚餘還必須煮過才能餵豬,20 年來如一日。對劉嘉順而言,從小看祖父母川燙地瓜葉後餵豬,廚餘再煮一次「理所當然」,且白豬並不像黑豬一樣耐粗食,有的廚餘經運輸已微微醱酵、散發氣味,煮熟才能確保豬隻食用無虞。

劉嘉順的廚餘蒸煮中心被迫停擺(攝影/林怡均)

防範非洲豬瘟,參訪催生蒸煮中心

2018 年中國爆發非洲豬瘟,全台進行高強度防疫,廚餘養豬的風險成為熱議話題,也改變了「廚餘分流」的業態。劉嘉順回憶,先前國內廚餘多用來餵豬,豬農甚至會爭搶廚餘,環保隊的廚餘價格一度來到每公斤 2 元。但自非洲豬瘟後,廚餘被視為風險,廚餘養豬戶紛紛轉型、退場,分流狀況則從一開始的「豬農爭求廚餘」,轉為「廚餘爭求豬農」。

先前劉嘉順都是在豬舍旁煮廚餘,自 2018 年起,農業部開始宣導高溫蒸煮,他重新自我檢視,「廚餘不該再進牧場了」,查詢國外資料後,萌生了「建立廚餘蒸煮中心」的想法,更自費前往日本參訪「液態飼料工廠」。

YouTube video

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事業性廢棄物如:蔬果格外品、賣剩的便當及麵包、食品廠的下腳料,過半會透過高溫蒸煮,製成液態飼料餵豬。劉嘉順考察發現,日本液態飼料工廠的原料嚴格分類,動物性下腳料除豬類來源,均可作為蒸煮原料,所有原料蒸煮前必須經破碎,體積縮小才能確保蒸煮時,中心溫度達到 90 ℃。

此外,日本液態飼料工廠也以食品標準對待每一批液態飼料,劉嘉順目睹,日本業者在液態飼料中添加乳酸菌,加速原料分解、達到穩定狀態,即便在常溫下靜置 20 天亦不會變質、發出異味,而看到日本超市上中,有的豬肉會標榜「使用液態飼料」,更堅定了他的決心。

圖片提供/劉嘉順

中央地方都支持,但其他廚餘養豬戶不愛

2023 年,他投資千萬、建置全台首座廚餘蒸煮中心。籌備期間,劉嘉順多次與農委會、苗栗縣政府簡報說明,他的出發點為兼顧防疫、經濟效益,以及解決環保問題,中央與地方政府均支持建立蒸煮中心。

蒸煮中心與牧場分離,原料進場後需先手動挑除異物,再將大塊原料打碎,方可蒸煮。蒸煮後的液態飼料以專用油罐車裝載、進入牧場,單日處理量能可達 100 公噸,蒸煮中心成立後,苗栗縣內所有清潔隊的廚餘都可交給他免費處理。

圖片提供/劉嘉順

劉嘉順目前約有 5 座牧場,從種豬到肉豬異地飼養,豬隻在養頭數接近萬頭,均採統進統出,每批次豬隻出場後,空場會進行為期一週的清潔消毒。多數投餵飼料的白豬約飼養 6 個月上市,劉嘉順的白豬約養至 7 月齡上市,他的育成率、豬隻拍賣成績,業界有目共睹。然而,他卻無法說服其他廚餘養豬戶使用液態飼料,成立至今,蒸煮後的成品絕大多數用於自家肉豬場肥育。

液體飼料經高溫蒸煮,亦具營養配方,為何對其他廚餘養豬戶沒有吸引力?劉嘉順接洽多家廚餘養豬戶,得到的答案很一致,廚餘養豬戶對自行蒸煮更有自信,且法規並未明令禁止廚餘進入牧場,所以廚餘養豬戶並無非得使用液體飼料的理由。

非洲豬瘟本土案例爆發,廚餘禁令讓蒸煮中心成棄子

廚餘蒸煮中心成立已 2 年,全台各縣市環保局都曾到場觀摩,但各地的蒸煮中心均處於「申請規劃中」,無法像劉嘉順的蒸煮中心一樣動工、落成。不幸的是,今(2025)年出現本島首例非洲豬瘟疫情,因案例場為為廚餘養豬戶,農業部宣布,10 月 22 日起,全國暫停廚餘養豬 15 天。

日前疫調結果出爐後,防疫破口指向未經高溫蒸煮的廚餘,且朝野立委發現,廚餘蒸煮陳報系統無法即時警示;環境部亦坦承,各地方政府環保局不見得能即時稽查。有鑑於廚餘高溫蒸煮無法被有效落實、監管,農業部宣布,禁運禁宰 11 月 7 日解封後,廚餘養豬禁令仍延續。

除中央禁令,苗栗縣政府亦於 10 月 31 日宣布,縣內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中央、地方政令一發,劉嘉順的蒸煮中心便全面停擺,牧場也暫時全面改吃飼料,面對空蕩蕩的蒸煮設備,他雖無奈,但也理解決策者的考量,並尊重、遵循政策。

劉嘉順共同廚餘中心暫時被迫停擺(攝影/林怡均)

廚餘禁令衍生環保問題,蒸煮中心仍應推行

原本,劉嘉順打算蒸煮中心下一階段要將處理量能提高至 400 公噸,投資金額已破億元。面對困境,他並不打算放棄蒸煮中心,因為廚餘是可再利用的資源,倘若國內有辦法以堆肥、生質能、黑水虻解決全數廚餘,「我絕對支持全面禁止廚餘養豬」,但現實面來看,現階段國內的廚餘仍要靠豬幫忙解決。

《上下游》採訪過程,劉嘉順頻頻接到求救電話,多處廚餘難以處理,來電希望他協助,但有的地區遠在外縣市,他只能婉拒。劉嘉順坦言,以餐廳為例,在非洲豬瘟疫情前,廚餘處理的行情落在每月 3000 元至 5000 元不等,廚餘禁令一發,同業幾乎是坐地起價,處理費用直接翻了十倍。

除養豬事業外,劉嘉順另有投資,對他而言,付出金額無法回收,本就是投資需面對的風險,「總是有辦法賺回來」,他更在意的是廚餘被外界污名化。劉嘉順認為,中央應趁此機會加強推動蒸煮中心,並同時設定落日條款,才能讓廚餘養豬,真正轉型為液態飼料養豬。

延伸閱讀:

非洲豬瘟系列報導(2018年8月起,持續更新)

非洲豬瘟│防疫與廚餘之戰(2019年起,系列更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