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林口湖養豬生產合作社經理洪健鈞
台灣爆發首例非洲豬瘟,所有豬農都繃緊神經、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歷經 15 天禁運禁宰雖然解封,最關鍵的「廚餘養豬」政策,目前規劃卻是「走一步,算一步」,甚至把決定權推給地方政府,讓豬農既焦慮又失望。
雖然我主張禁用廚餘,但無論政府答案是禁,還是不禁,都需要配套。廚餘議題已蹉跎 7 年時光,而農業部、環境部兩單位,早已將有限的行政工具用罄,我認為,難以拆解的廚餘養豬難題,必須從更高格局切入,賴總統,請您給全國豬農、全國人民一個答案。

病毒突破重圍造成本土第一例,凸顯廚餘高風險
早在農業部疫情調查結果出爐前,民間豬農、獸醫便在 10 月 28 日發起連署,希望全面禁止廚餘養豬。隨著訊息一點一點揭露,我們的心也越來越沉重。
先是 10 月 30 日,案例場環境採檢有 3 處病毒核酸陽性,其中一處為廚餘運輸車踏板,而 11 月 3 日,疫情調查結果出爐,農業部認為,病毒可能來自「未落實蒸煮」的廚餘。
從疫調團的說明可知,案例場的廚餘來源多而雜,除了原本簽約的清潔隊,還有自家廚餘、鄰居廚餘,甚至是移工的廚餘。
病毒不會從廚餘中憑空生出來,但面對非洲豬瘟,我們有三道防線:邊境、後市場、廚餘蒸煮,這次案例場的出現,不僅代表,病毒成功突破重圍,也再次凸顯廚餘的高風險。
高溫蒸煮是科學,是否落實要看人性
所有科學資料都顯示,廚餘經 90 ℃高溫蒸煮一小時,便可殺死非洲豬瘟病毒。先前諸多廚餘養豬前輩受訪時,也屢屢強調:「不會拿自家財產開玩笑」,我都認同,但所有科學、政策都無法計算到每個人的人性,特別是惰性。
10 月底,新北市便查獲有豬農以未蒸煮廚餘餵豬,此消息讓我更堅定必須全面禁止廚餘養豬的心,因為那時仍是防疫的關鍵時期、全國暫停廚餘養豬,面對非洲豬瘟如此嚴峻的考驗,尚有人心存僥倖,那更何況是沒有疫情的承平時期!
環境部資料顯示,全國仍有 433 戶廚餘養豬場,只有 151 戶 100% 申報,反之,有 282 戶沒有天天申報。在沒有申報的日子裡,這些廚餘養豬戶是否也有落實高溫蒸煮?再從眾多立委的質詢中可知,先前的廚餘陳報系統無法即時通知,把關非常鬆散!
無論有無申報,所有廚餘養豬戶的高溫蒸煮真的都有落實嗎?中心溫度是否真的有達到 90 度?蒸煮溫度每次都有達到一小時嗎?一年有 365 天,哪怕是一天的偷懶,都可能成為破口,讓非洲豬瘟摧毀養豬產業。
廚餘運輸搖擺,沒有SOP,只有風險
昨(14)日,環境部公告,自 11 月 23 日至 12 月 6 日止,取得「廚餘再利用檢核」的畜牧場可清運廚餘,並清運至廚餘產生源所在地環保機關指定之地點,也就是說,廚餘養豬戶可以協助清運,但仍不可使用廚餘養豬。
農業部、環境部下午接受媒體聯訪時,先是表示,要求所有廚餘養豬車必須加裝 GPS 才能載運,且需於 11 月 18 日前完成。但晚上又發新聞稿表示,經團膳業者反映與校園環境衛生需求,決定延至 12 月 7 日。
先前案例場的廚餘車便驗出病毒,接下來各廚餘養豬戶的運輸車還要載廚餘?我看得心驚肉跳,也非常困惑:農業部是否有訂定相關作業配套,例如:載運廚餘完畢後,司機、車輛、廚餘桶的清潔消毒方式及流程,必須落除後才能回到牧場,否則,看不見的病毒、細菌可能會隨著人、車四處飄散。
廚餘政策屢屢讓防疫、環保陷入零和
從民間團膳業者說明可知,學校營養午餐每天會產出 500 公噸的廚餘。我能理解中央面對環保的壓力,但廚餘運輸政策的轉彎,只凸顯農業部、環境部決策是「走一步、算一步」。疫情出現時,防疫優先,疫情趨緩、民間清運需求提升時,環保順位又被擺在防疫前
8% 的豬吃掉全國 62.6% 廚餘,所有國人都要感謝這些豬,因為廚餘的誕生人人有責。以一片雞排為例,即便我們吃得一口不剩,但其實還是製造了廚餘,因為這隻雞電宰過程中,產出了雞肉、雞腿,以及雞腸、內臟,人吃掉了雞肉、雞排,雞腸和內臟過往則被豬吃掉。
廚餘在法規中被定義為廢棄物,廢棄物的主管單位為環境部。7 年前,豬農們就曾連署希望永久禁止廚餘養豬,但最後,我們相信政府會嚴格把關,於是給了環境部整整 7 年時間,如今,卻只看到不完整、無法即時把關的蒸煮陳報系統,以及諸多未落實陳報、蒸煮的害群之馬。
廚餘養豬,禁或不禁,都需配套
至今為止,中央仍未明確說明是否禁止廚餘養豬,昨(14)日更再次把決定權丟回給地方政府,但倘若全台灣各縣市都宣布禁止,龐大的廚餘量不會立即消失,仍是必須面對的問題。
在我來看,非洲豬瘟病毒已進入台灣本島,即便此次清零,也難保不會有第二次,產業禁不起等,且無論答案是禁,還是不禁,也都需要配套。
如果答案是「全面禁止廚餘養豬」,那政府除了盤點、規劃出堆肥、生質能、黑水虻量能,也應提高廚餘處理費用,儘管會得罪全民,但費用提高後,國人才能真正從源頭減少廚餘。
如果答案是「不禁止廚餘養豬」,那政府應拿出決心,在北中南建立起高規格蒸煮中心,並開放讓豬農可以隨時參觀,中央統一的蒸煮中心,對比廚餘每日進出民間牧場,風險至少低一點。
台灣禁不起第二次疫情,產業急需答案
短短 15 天的非洲豬瘟防疫,產業要花半年才能復原,我們禁不起第二次,更不應有第二次。養豬產業是產值最高的農業項目,豬肉供應鏈產值高達 2000 億元,更攸關民生,廚餘則是全國人無法置身事外的環保問題。
面對廚餘養豬問題,台灣已蹉跎了 7 年時光,而農業部、環境部兩單位,早已將有限的行政工具用罄,我認為,難以拆解的廚餘養豬難題,必須從更高格局切入,賴總統,請您給全國豬農、全國人民一個答案。
延伸閱讀:
全台六成廚餘,仰賴豬隻消化,日本大量廚餘養豬且無非洲豬瘟,她們如何兼顧?
模範豬農砸上億蓋共同廚餘蒸煮中心,仿日規嚴格,因廚餘禁令成政策棄子(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