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 Day 28》廚餘焚燒、堆肥、黑水虻都難去化,專家:廚餘養豬對環保貢獻大

在廚餘養豬禁令之下,廚餘清運成了燙手山芋,尤其每日 5 百公噸的校園廚餘,讓校方與團膳業者難以承受。全國每日產出約 2 千噸廚餘,未來若不養豬該如何去化?

專家分析,堆肥緩不濟急,焚燒會耗損焚化爐;黑水虻必須「吃素」才可作為飼料,「廚餘飼料化」仍是社會成本最低的解決之道。短期應嚴密監控清消蒸煮,並對違規者處以重罰,中期走向共同蒸煮,才能化解廚餘與防疫之戰。

廚餘何處去?堆肥緩不濟急,高鹽分焚燒會腐蝕設備

在非洲豬瘟疫情前,全國每日生產約 2千公噸廚餘,6 成由豬隻消化,疫情後國內每天產出 1779 公噸廚餘,主要靠焚化、堆肥、掩埋等管道去化,其中焚化佔 45%。

台灣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蘇忠楨,專門研究畜牧業資源循環利用,他指出,任何去化方式都要考量執行時間、資源成本,以及可能產出的副產物的去化問題。因廚餘的組成來源並不固定,若循傳統堆肥,還加入其他資材調整碳氮比,每批至少要 1 至 2 個月,每年產出的 77.2 萬公噸廚餘需大量空間,且現實來看,台灣每年有機肥銷售量不到 30 萬公噸,「堆肥緩不濟急!」

針對廚餘焚燒,蘇忠楨表示,國內廚餘約 65% 為家戶廚餘,含水率高,且含高鹽分,湯湯水水讓燃燒效率降低,而燃燒過程其實只燒掉了有機質,除碳以外元素依然存在於灰燼中,亦非最理想的選項。此外,亦有專家、民間環團認為,廚餘所含高鹽分會腐蝕設備,增加焚化爐維修成本

至於生質能,蘇忠楨認為,生質能為厭氧消化,必須先處理廚餘的油份,才可發電,但數量龐大的廚餘,去油是大工程,且發電後會產生大量污水及污泥,處理又是新的難題,此外,生質能建置、營運成本是固定的,因此建成後需要穩定原料、維持運轉,「等於變相鼓勵產生廚餘,與減量的目的相違,生質能只能當備案。」

方式焚燒堆肥生質能掩埋黑水虻
每日平均廚餘處理量813 公噸516 公噸211 公噸181 公噸58 公噸
佔比45.7 %29.01 %11.86 %10.17 %3.26 %
限制含水量高,會降低燃燒效率耗時、需大量空間需瀝油,且會產生廢水、污泥需大量空間,也需避免接觸野豬去化受限
法規僅允許,吃植物性來源的黑水虻,可作動物飼料
非洲豬瘟疫情後廚餘處理情形;資料來源/環境部環境管理署、蘇忠楨;整理、製表/林怡均

法規明定吃素的黑水虻才能當飼料,難去化廚餘

民間討論度極高的「黑水虻」,雖能幫忙去化廚餘,但現實中,仍面臨副產物問題。蘇忠楨分析,黑水虻並非萬能,細究其生物特性,黑水虻僅食用高蛋白含量的食物,且無法處理高含水率的食物源,廚餘含水率、油份及鹽分含量高,對黑水虻來說不是理想的食材。

即使由黑水虻吃掉廚餘,其去處也成了新問題。蘇忠楨說明,黑水虻磨粉後,確實可以替代動物飼料中的魚粉,國際上已有黑水虻加入動物飼料的案例,不過,台灣的飼料法規中,僅允許「食用植物性原料的黑水虻」可作為動物飼料,且即便製成動物飼料,也僅可投餵雞和魚,不能用於豬和牛。

蘇忠楨解釋,廚餘來源複雜,除事業性的屠宰副產物、豆渣、酒粕等,家戶廚餘裡勢必帶有動物性原料,現實來看無法依成分拆分,黑水虻一旦吃下,進入豬、牛的飼料中,仍會有疫病風險,因此法規才會限制,但若黑水虻只吃植物性原料,無法達到解決廚餘的效果。

退一步來說,若最終目的不是動物飼料,黑水虻吃廚餘也無所謂,但蘇忠楨提醒,黑水虻如蛆,生活史短,若不做飼料,放任其成蛹、成蠅,對周遭居民來說觀感不佳,尤其數量一多,可能會衍生新的環境問題。

黑水虻雖可消化廚餘,但非萬能(上下游資料照)

廚餘若不養豬,校園團膳清運費用「將成天價」

假若政府禁止廚餘養豬,校園營養午餐的廚餘將成大問題。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阮專銘分析,禁令一個月來,清運大亂,民間業者坐地起價,各地清運費用已漲了 8 至 10 倍,而後若全面禁止廚餘養豬,將來營養午餐的廚餘處理費用,必定是「清運+去化」兩筆費用疊加。

阮專銘保守估計,倘若依現行做法焚燒,未來焚燒廚餘沒了補助,處理費用將是目前漲價後清運費用的 3 至 5 倍,相當於委託豬農清運的 20 倍至 50 倍價格,「絕對是天價」,而在營養午餐費用幾近凍漲的狀況下,廚餘處理的高昂費用也難以轉嫁給學校、家長,業者亦不可能買單。

阮專銘補充,防疫期間,全民共體時艱,但團膳本就湯湯水水,光是要把水瀝乾減少廚餘,每天得額外增加兩個小時,相當於拉高營運成本,「這樣的方式,即便是到本學期結束都很緊繃」,更不可能延續到下學期。他表示,所有團膳業者都期盼,中央盡快定奪廚餘養豬政策、交代細節。

蔬菜量占廚餘量的1/4,且是普遍各校各年級均存在的情形。(圖/陳明信提供)

全國校長協會:現實來看,廚餘養豬的社會成本最低

阮專銘表示,營養午餐的廚餘是固定每天中午 12 點半至下午 1 點半大量產出,以往由豬農載運回去餵豬,未來若全部改由清潔隊、乙級清運業者處理,無論人數、車輛都不足以在「同一時間」前往載運,加上清潔隊、業者原本業務量就大,例如:清潔隊要收民間垃圾,只能額外騰出時間到學校收廚餘,學校必須配合清潔隊、業者時間,也會增加學校的行政負擔。

全國校長協會副理事長鮑瑤鋒表示,目前營養午餐的廚餘多是由團膳業者委外處理,目前校方尚未產生困擾,但據他了解,請豬農幫忙處理廚餘的成本較低,若改為乙級清運業者接手,廚餘運輸、處理費用將增加數十倍,「如果加在餐費裡,家長一定很難接受,這筆費用誰來買單?」

鮑瑤鋒認為,基於民生的務實考量,廚餘養豬的處理成本最低,且農業部也強調,防疫破口來自於「未落實高溫蒸煮」的廚餘,顯然,若能落實高溫蒸煮,廚餘仍是可利用的資源,如果防疫之下有人違規,「就是重罰,罰到怕為止」。

若有條件開放,應風險分級、即時監控、落實清消和蒸煮

蘇忠楨直言,廚餘養豬對環保的貢獻極大,「全國都應該跟這些豬農說聲謝謝,不然台灣早就被廚餘淹沒」,且不應將廚餘污名化,真正的防疫破口是未落實蒸煮。

蘇忠楨認為,無論中央最後決定是否永久禁止廚餘養豬,都必須有配套措施,倘若有條件開放廚餘養豬,則必須細緻規劃,例如:食品部分若有肉類,且成分來自國外,亦可能有風險需排除。

據悉,環境部未來考慮將將廚餘依風險分類,家戶、小吃店的廚餘來源複雜,為高風險廚餘;團膳、連鎖餐飲業者使用可溯源食材,廚餘為中等風險;食品廠廢渣、屠宰場下腳料和即期食品為低風險廚餘,中低風險者可用於養豬,但高風險者擬排除。

而廚餘養豬,無論是短期內豬農自行蒸煮,中長期走向共同蒸煮,都需要搭配自動化監測蒸煮溫度及時間,且必須訂定車輛、人員進出的消毒程序,例如:車輛要在場內清消完畢,才可離場。

團膳業:感謝願意幫忙清運的養豬戶

中華民國餐盒食品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明信,向願意幫忙清運的廚餘養豬戶致謝,並提醒廚餘養豬戶應配合中央的防疫要求,包含加裝監視系統、廚餘車裝 GPS,且產業應自律,杜絕害群之馬,才能讓國人對廚餘養豬有信心。

他並建議中央,營養午餐的食材可溯源、風險低,若未來要重新開放廚餘養豬,應慎重考慮、評估建置統一蒸煮中心,且學校午餐、部隊、監獄、食品業下腳料應優先使用,兼顧防疫與環保。

阮專銘認為,長遠來看,廚餘應避免進入牧場,走向共同蒸煮才是上策,蒸煮中心被視為嫌惡設施,不妨考慮蓋在廚餘養豬的密集區,或是焚化爐附近,以完全密閉的建置減少空汙,確保廚餘蒸煮成液態飼料的衛生與品質。

延伸閱讀:

非洲豬瘟 Day 27》廚餘清運引爆豬農怒火,中央政策未明,豬農卻需自費當救火隊

豬農投書|非洲豬瘟下的防疫與環保,請賴總統給產業一個交代

全台六成廚餘,仰賴豬隻消化,日本大量廚餘養豬且無非洲豬瘟,她們如何兼顧?

模範豬農砸上億蓋共同廚餘蒸煮中心,仿日規嚴格,因廚餘禁令成政策棄子(2025)

非洲豬瘟 Day14》全國六成廚餘蒸煮未確實申報,環境部規劃自動監測,補助豬農裝設(2025)

非洲豬瘟系列報導(2018年8月起,持續更新)

非洲豬瘟│防疫與廚餘之戰(2019年起,系列更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