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尋找食材源頭 千里步道環島小宇宙(4)

有沒有吃過剛剛從瓜藤上摘下,還帶著黃色花朵的小黃瓜?

2011年千里步道與八個社區合作,推出兩天一夜「到農漁村小旅行」,希望經由「慢速、定點、深入」的旅行安排,更多人可以認識台灣各地農漁村仍保有的美好。其中一站來到位於彰化縣溪州鄉的圳寮村,沿著「莿仔埤圳」灌溉水源而形成的聚落,牆面上彩繪著藍綠白的橫條油漆,是個再平常不過的典型平原農村。

引入濁水溪的水,日人所列台灣第一條官設水圳「莿仔埤圳」,是南彰化最重要的農業用水來源,也是「圳寮」之名的由來。圳水裡富含濁水溪來自中央山脈的各種礦物質泥沙,水色黝黑混濁,卻能讓農作物健康成長;農人總會在冬天收成之後,引水入田靜置過冬,「養土」讓水中的礦物質補充田裡流失的營養鹽、微量元素等,以天然的方式維護地利。在地人總是自豪地說,這就是濁水溪「濁水米」香Q好吃的原因。
 

敬天信仰的土地公拐

在夏末的9月,我們一行人拜訪這樣的圳寮。利用社區阿姨還在準備午餐的一些時間,社區總幹事帶著一行15人,騎上從左鄰右舍借來的各式鐵馬,沿著農路繞行村落,享受鄉間飽含稻香的微風與陽光。轉進一條兩側皆是稻田的農路,剛剛結穗的稻間,豎立著一支綁著一疊金紙與三支香,造型奇特的竹竿,狠狠地吸引住大夥的眼光。

同行伙伴不曾見過這樣的東西,即便是來自農鄉的農村子弟。理事長莊老師為我們介紹,這是「土地公拐」,中秋之後會像這樣安在田中。原來農人體貼土地公的辛勞,讓上了年紀的土地公每晚巡田時可有拐杖撐著,走得較平穩;也是虔敬地祈求土地公對於這塊田地守護與照顧,在收成的季節可以安心豐收。這屬於農鄉樸實的信仰,長年居住於都會區的我們已多不知曉,卻實實在在地顯現出農人與土地的密切連結,也象徵在農村信仰中敬天感恩的尋常與重要。 

走訪餐桌上的食材來源

吃過阿桃嬸好手藝調理的在地美味午餐,我們沿著水圳旁蜿蜒的農路,拜訪圳寮這一帶正努力落實「無毒栽培」的農人,認識餐桌上食材的故事。經過田邊一棵棵正開花結果的苦楝、龍眼,彎過幾處狹小的轉角,經過左右兩邊大片馬拉巴栗苗圃與隨風搖曳的稻田,我們終於在高鐵高架橋之前,左彎騎入更小的農路,在一間以鋁條、透明塑膠布所搭建起來的簡易溫室前面停下腳踏車,棄工從農的年輕農夫陳蒼鄢,為我們一行人介紹他與妻子為了四名年幼兒女所打造的「平安農園」。

在夏季的午後,溫室裡顯得悶熱潮濕,與室外的微熱溫暖明顯不同,蒼鄢大哥被太陽曬黑的臉,露出自信靦腆的微笑,為我們說明他回鄉的故事。溫室的一角擺著音響筆電,當有人拜訪時是說明自己職涯轉變與栽培黃瓜歷程的幫手,也是隨時針對溫室環境、施用菌種變化、生長觀察做紀錄的最佳工具。

原本在台中市做建築白鐵設計承包,兩年前返鄉投入小黃瓜栽培,研究「無毒農藥栽培」,想法很簡單,「因為長時間工作,在田裡常常從清晨採收到晚上整理,溫室就是我家的客廳、小孩子寫功課與玩耍的地方」,他為了讓四個小孩能在溫室內悠遊跑跳,拚命研究「病蟲害生物防治法」,盡力捨棄化學農藥而用不同微生物菌種調和配置增強植株的抵抗力,也延長了一期期黃瓜生長之後可以採收的次數。

 

蒼鄢大哥指著黃瓜根部的泥土,讓我們觀察特別之處,只見到處都是由不到一公厘圓型土粒堆聚成的細小土粒堆,這是蚯蚓糞堆,也是土地自然健康,充滿生物作用的證據-田裡密佈的蚯蚓在土裡自在的生活,翻鬆泥土及增加土壤的肥沃度,也為黃瓜田增加了自然的元素。

這樣追求自然無害的生長環境,結成的黃瓜也特別清脆香甜,蒼鄢大哥總是直接就從瓜藤上摘下還帶著黃花的黃瓜,讓大家試試新鮮的口感,而我們總是吃著吃著就熱烈訂購現摘的黃瓜,因為實在是太好吃啦!與使用農藥的慣行農法相較,這樣的作法是費時費工,但已漸漸累積一定的成功經驗,產季拉長、產能提升,目前欠缺的是穩定足夠的通路。陳蒼鄢總是很樂意跟有興趣的農友分享心得,一起來實踐無毒栽培法,讓健康的農產與土地有更多的機會讓更多人享受。

推廣有機無毒的在地產業,全鄉動起來

告別了蒼鄢大哥,我們背著已經開始西斜的太陽往回騎,去拜訪另一位專生產有機蕃茄的農夫-蘇承恩。穿過種滿蔬菜的田野,斜陽下的高麗菜呈現金黃色,彎進寬廣的前院,好客又爽朗的蘇大哥,用豪氣的笑容迎接大夥,並不停擺出自家花草茶、好吃的水果等招待大家,領著我們認識他所培育的「甜心蕃茄」。因為使用活益菌、細心澆灌,除了溫室中的有機番茄健康生長,每到產季幾乎供不應求;園子裡四處種著的木瓜、絲瓜、九層塔與山藥,也因為吸收了同樣的養份而長的特別好,每每讓同行伙伴讚嘆不斷,而蘇大哥總大方地分享給大家。

夏季前往正不對時,蕃茄尚未結果,而初冬的12月正好是番茄開始結果的時候,大人小孩興奮地走進園中,尋找已經轉熟的蕃茄,而聞名已久的甜心蕃茄果然是名不虛傳,皮薄餡多又香又甜!忍不住一顆接一顆放入口中品嘗~而蘇大哥家中所養,今年剛出生的五隻小小黃金獵犬,興奮地跟上跟下,鑽進園子裡不停地吃蕃茄,這些狗超有口福的!

與陳蒼鄢同樣地,蘇承恩毫不吝嗇與周邊的農友分享自己的農業技術,希望將友善土地的種植方式傳遞出去,令更多消費鏈兩端的小農與消費者都能吃到土地的甜美滋味。

而溪州鄉公所也正在努力,為這些小農尋找銷售推廣的可能性,並且推動公立托兒所食材在地化,向當地的有機小農直接採買產品,為小朋友的午餐提供安全的食物;這樣的作法讓孩童可以吃到健康、當地的食物,而小農們則是可有固定的管道銷售長相不佳、健康百分百的次級品,這樣的合作,創造出有利於在地產業的健康交流,鄉公所的用心也將鼓勵更多農民改變作法提升技術,投入友善土地無毒農業的行列。

我們返程的時候,腳踏車變得有些難騎,因為籃子裡裝了滿滿的幸福禮物。大家無限歡喜地伴著夕陽踩著踏板晃回社區的民家休息,結束進入田裡充滿驚奇的一天。而有機會認識這些在家鄉從事友善農業的農夫,讓人感受到一種無私的寬大,樂意分享的胸懷,我不禁猜想,是否因為直接與土地接觸,接受到許多來自土地的賜與,讓這裡的人看待生命因而富足且充實。對照自己在都市中的成長經驗,也許是因為恐懼匱乏,更多是對物質的執著,總是沒有勇氣給予或分享…。

這一處小小的圳寮,典型的農村聚落,街頭巷尾住的都是親戚;不是觀光區當然沒有旅社、民宿,甚至也沒有小吃店;這樣樸實緊密的村落,卻招待了小旅行的友人度過富有鄰里人情、充滿熱情交流的兩天一夜。旅人們感受到台灣鄉間的優閒與富足,學習到許多關於食物、分享,守護土地與下一代的堅持。旅程結束的時候,聽到大家在說,下一次小旅行還要再來圳寮;下一次小旅行,還要再去食材的源頭產地,拜訪認真生產的農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