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米「奧梨仔假蘋果」 消基會:應重罰1500萬

知名連鎖麵包店胖達人,被香港部落客踢爆使用人工香精;台灣包裝米市佔率第3大的山水米,也被踢爆以進口劣質米偽冒台灣米販售。胖達人事件及山水米事件各依其特別法開罰18萬及20萬,但同樣是標示廣告不實,《公平交易法》最高罰鍰可達2,500萬元,消基會今天要求,應比照公平法修正《食管法》《糧管法》罰緩金額過少問題。

另外,消基會強調,這次山水米以劣質越南米假冒台灣米標示販售,農糧署雖依《糧食管理法》裁罰最高的20萬元罰款,但《糧食管理法》並未針對「偽冒」問題訂定法規,因此應改引用《食品衛生管理法》,處1500萬元罰鍰因為。因為山水米事件,不僅是標示廣告不實,而是更嚴重的「奧梨仔假蘋果」假冒問題。

特別法罰緩遠低於普通法 業者根本不怕

消基會指出,前述事件爆發後,台北市衛生局將胖達人,依《食品衛生管理法》廣告不實情節開罰18萬元;農委會農糧署則依《糧食管理法》,對山水米糧商、泉順食品公司依不實標示「重罰」最高20萬元。但區區18萬元或20萬元,對年營業額達6億的胖達人、光是中元檔期就狂賣5、6萬包的山水米糧商,根本就不痛不癢,凸突顯食品管理系統有嚴重漏洞。

消基會表示,相較於《公平交易法》,《食品衛生管理法》及《糧食管理法》是屬於特別法,依特別法優於普通法的法理適用原則,並無法對不肖業者產生嚇阻效果,甚至成為食品管理系統上的漏洞。

消基會主張,特別法之所以為特別法,是該事務重要到需另外設立特別法來規範,其規範應更加嚴謹、慎重,才能遏阻違生。對於現行《食品衛生管理法》及《糧食管理法》對於標示不實的處罰,遠低於一般交易行為的《公平交易法》罰鍰的2500萬元,主管機關及立法機構應儘速調協、改正,對食品類廣告不實的裁罰金額,至少要比照《公平交易法》標準修法才合理。

另外,消基會強調,山水米以劣質越南米假冒台灣米標示販售,農糧署依《糧食管理法》標示不符規定,裁罰最高的20萬元罰款;但《糧食管理法》並未針對「偽冒」問題訂定法規,消基會要求農糧署,應改引用《食品衛生管理法》,處1500萬元罰鍰因為。因為山水米事件,不僅是標示廣告不實,而是更嚴重的「奧梨仔假蘋果」假冒問題。

for-3

消基會:山水米應以假冒裁處 農糧署:非假冒

農糧署雖然研議修法,擬將《糧食管理法》「標示不實」罰鍰,最高罰緩金額從20萬元提高至300萬元,但該法並沒有針對攙偽或假冒的相關規範;消基會質疑『難道說,類似的問題都可以「標示不實」情節輕輕帶過嗎?』呼籲農糧署應參考《食品衛生管理法》,將「攙偽或假冒」等相關規定、罰則一併納入修法。在修法前,農糧署應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裁罰山水米糧商泉順食品公司1500萬元。

農糧署指出,山水米糧商泉順食品公司2011年不合格8件,去年不合格10件,其中5次標示不符。消基會表示,山水米2年間就被抓包18次,但政府機關每次都給予一個月限期改善,沒有任何處罰,可以一連再犯18次,加上這次是第19次,顯見相關管理系統有嚴重缺失,業者根本沒在怕。

對此,農糧署署長李蒼郎表示,山水米不能算是假冒,只能說是「嚴重的標示不實」,假冒指的是「不是米卻冒充成米」,米不太可能用其他物質混充,所以不打算增訂「假冒」相關條款,只會修改《糧食管理法》中標示不實的法條,從現行20萬提高到300萬,最快下月送立法院審議。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則回應,假冒牽涉到原料、成分,例如以馬肉混充牛肉。至於山水米事件是否屬於假冒?蔡淑貞說,米屬於農糧署管轄,「尊重農糧署看法」;廣告不實的罰則,現正研議中。

食品安全管理仿若無政府狀態

消基會指出,近幾年來食安問題事件頻傳,從塑化劑、毒澱粉、瘦肉精、黑心醬油、農藥殘留、過期食到近日胖達人、山水米,多到數不清,食安管理彷彿已陷入無政府狀態。

消基會強調,儘管食安問題事件已難以細數,事件發生後,沒有任何一個黑心商家為其失當行為把不義之財掏出來、負完全的責任,該會主張立即啟動「消費者保護基金」,政府各相關部門應早日讓「消費者保護基金」法制化,以確實保障消費者權益。

公民有免於疲於奔命的自由

每當食安問題爆發後,消費者就必須找昔日發票,奔波於各業者門市或賣場退費,消基會等消保團體,也是不厭其煩地要公開呼籲或進行同類商品的檢驗,或協助處理善後。消基會表示,宅神、朱學恆說得好:『公民與公民團體應有「免於疲於奔命的自由」』。政府衛生主管機關,應盡快制定有效的法律,落實食品安全把關,加強稽查揪出不肖業者,嚴格依法處分重罰,讓消費者擁有一個安全的食品消費環境。

1-9
消基會整理提供

延伸閱讀:

台灣年進口2萬6千噸越南米 市面沒有都到哪裡去了?

食米安全多看標示 支持地產地銷

山水米用越南米 假冒台灣米販售遭罰20萬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