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三(16日)是世界糧食日,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昨天在台北舉辦「聯合國、台灣與世界糧食日」座談,與會人士都很擔憂,自由貿易的浪潮,恐將危害台灣糧食安全。政府的當務之急,除了對農業自由化政策保持警戒、堅持農業生產的「公益性」必須被保護、補貼外,也該加強食農教育,讓更多國人願意消費本土農產品。
農委會最近研議:畜牧業推動服務費用由業者負擔、廢除糧商證照制度、推動公糧改革、以服務貿易協議開放中資加入農產運銷倉儲事業、配合自由經濟示範區「農業加值」服務,大幅開放外國農產原料進口,這些政策方向與內容再再顯示,政府正以商業邏輯,積極開放台灣農業加入全球市場自由化競爭。
農委會力主全面推動自由化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曾經多次表示,「要讓消費者,得到更好的農業服務。」前述政策影響所及,不但所有農民都必須面對補貼逐步減退、競爭壓力增加,在行政院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規畫中,未來包裝寫「台灣茶」的商品,內容可能是中國大陸進口的茶葉,政府認為「重點是以台灣的加工、包裝甚至文創優勢,產生新品牌模式。」
但昨天與會許多學者專家,對於前述政策規劃發展趨勢同表質疑。在國際貿易自由化思維下,許多民眾都相信,「就算台灣農業消失,只要從國外進口,就不會餓死。但2008年起,國際糧價飆漲,導致許多糧食進口國,發生大規模抗議、暴動。台灣大學農經系教授吳榮杰分析,國際石油價格未來將持續飆漲,過去認為進口糧食,就能餵飽所有國人的思維,已經過時。

農業生產仰賴地力與技術 非種植定能收成
吳榮杰表示,極端氣候下,全球性的天災,非常有可能頻繁發生,若台灣主要糧食進口國長期持續收,而平日已經放棄農業生產的台灣,屆時恐怕沒有緊急應變能力。「農業生產,需要持續維持土地地力、準備機器、具有技術的人員、完善的通路,絕非想要生產的時候,再撒種子下去就能收成。」
另外,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以台灣的社會環境條件,貿然以企業模式,大量生產農牧產品,會破壞生態多樣性。他以歷史經驗指出,1960年推動養豬生產專區,聽從美國建議,企業化經營台灣養豬業,「卻導致台灣地瓜、落花生栽培被打垮,導致種植面積大幅下降。」
桃園農改場前場長鄭隨和也附合說,台灣畜牧業企業化的快速發展,導致台灣雜糧生產大幅衰退,現在想做雜糧復育,才發現困難重重。

倡議農業的社會價值 補貼農業生產
吳榮杰表示,本土農產價格較高,單以獲利思維而論,不可能戰勝進口農產品。面對勢不可擋的自由化浪潮,應以「積極教育」取代消極抗拒,讓消費者相信,台灣農產品比進口貨品質更美味、更安全,此外,也該強調農業的社會價值,以公共補貼支持台灣農業,「正如長久以來全力補貼工業、高科技產業一樣。」
吳榮杰指出,他主張農業補貼,「不是因為農民很可憐、很值得同情,而是正視農業生產部門的非經濟價值,包括維護生態、食品安全、社會穩定等。」他直言,一般生意人想經商營利,「可以去工業、服務業競爭賺錢;農業生產具有公共性質,不該任由商業經濟邏輯宰割。」
世新大學社發所教授蔡培慧則以實際數據,打破「工業越發展、農業越蕭條」的迷思。她指出,在先進國家中,老牌工業國家如德國、英國,糧食自給率分別高達84%、70%,「台灣的工業發展,並不必然一定要以犧牲農業為代價。」
自由化與公共化農業路線的抉擇

除了抨擊農委會的自由化思維、主張以補貼支持台灣農業,蔡培慧更提倡重啟「農地儲備制度」,主張政府以公部門力量介入市場,收購一定數量的公有農地,進行農地供需調節,「如此一來,有新農願意投入農業的時候,就能以公共管道獲得優良農地,不必像現在辛苦地單打獨鬥,閒置農地也不至於被地產炒作者當作賺錢的肥羊。」
面對自由化腳步加緊,郭華仁憂心忡忡地呼籲:「台灣再不覺醒,面對糧食危機,就要來不及了!」蔡培慧也直指,現在,是台灣農業路線,面對重大抉擇的時刻,「是要遵循『自由化』滅農路線,還是要在糧食危機中,以環境補貼、農地儲備制度,重建一個公共農業生產系統?」與會專家表示,台灣糧食的未來,需要全民共同行動與抉擇。
對於前述學者建議,以「環境補貼」或「農地儲備制度」讓台灣農業面對自由化挑戰;陳保基回應,今年度尚無推行相關制度的計畫,仍在資料蒐集與研擬評估階段。
文中的…「卻導致台灣地瓜、玉米栽培被打垮,幾乎難再見到台灣自產的玉米。」
我的意思應是說:卻導致我國番薯、落花生栽培被打垮,兩者的種植面積大幅縮減,番薯由25萬甲減少到今天剩下1萬甲。
老師:內容已經更正,非常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