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尾聲,開工在即,屏東大明國小新學期的食農教育系列課程也即將開跑。春節前,大明國小鳳明分班、屏東環境保護聯盟、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生態中心一起在鳳明農場進行活動,農友手把手帶小孩下田插秧,插下食農課的起點,也種下屏東食農教育的希望。
插秧,食農教育的開端

春節前,屏東竹田鄉大明國小本校與鳳明分班的師生與當地農友,近四十人齊聚鳳明農場。老師領著學生到土地公廟前,齊聲朗讀祈福詞:「敬愛的土地公,我們希望告別農藥、化肥讓大地受傷的悲劇,希望從現在插秧開始,這塊土地將慢慢療傷止痛,逐漸讓生態土地復原,讓大地重生。」
接著農友向孩子們講解,如何將秧苗分成一小撮,再插入土裡。這些小農夫親手插秧後,活動並未結束,他們將隨這期稻作的生長週期,展開他們的食農教育系列課程。
春節前的插秧活動,只是開端。下學期大明國小將推動食農教育,運用「彈性課程」時段,規劃近三十堂課,有課堂講解,帶學生認識食材從產地到餐桌的旅程、慣行農法與有機農法的差異,也有實作體驗,到農場參與農事。

農村就是食農教育的大學堂
籌劃這次插秧活動的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生態中心主任朱玉璽說,他們將推廣的食農教育,不想只是課堂教學,還希望孩子有實際的觸覺、視覺與味覺的感受。孩子插秧後,將跟著這期稻作的生長週期,親身體會一趟從產地到餐桌的歷程,「我期待幾個月後能在大明國小鳳明分班的籃球場上曬榖,這是許多農友的農村回憶,希望也讓現在的孩子親身感受,孩子有親身體驗,更能體會農民與食物的價值。」
朱玉璽在大明國小鳳明分班任教,對農村議題有第一線的觀察。他說:「 我們要發展的食農教育,正是在地的校本課程。大明國小鳳明分班附近都是農田、果樹,若連我們這裡這麼有條件的地方都不發展食農教育,還要帶孩子去哪裡接觸、學習農業呢?」

食農教育,也可以親師合作

走出課堂,帶孩子親自下田體驗,對大明國小來說只是食農教育的一環。朱玉璽認為食農教育不能只有學校在推,還要把農友、民間團體找進來,因此教導孩子農事的農友們,多半身兼農友與家長的身分,例如插秧活動在鳳明農場進行,農場負責人王家財的三個小孩都就讀大明國小。
王家財年近四十, 是竹田鄉當地的中壯輩農友,他剛開始走友善環境的耕種法時,常被老一輩的農友質疑:不噴藥的作物賣相那麼差,是要怎麼賣呢?
不過王家財一路走來的的原則很簡單,就是「自己種的作物,要能給自己的小孩、親朋好友吃」。因此他以少用農藥、少用化肥的方式種稻,嘗試走友善環境的耕作之路,與屏東教育工會生態中心想推廣食農教育的理念非常相近,親師雙方一拍即合,開展了一系列的合作。
買友善環境的米,支持食農教育
鳳明農場的農田有部分是承租而來,教師朱玉璽與農友王家財都不確定地主會否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法。插秧活動那天,地主現身,讓王家財放心許多,朱玉璽與地主聊天時,也得到正面回饋:「地主說我們把他的土地照顧好,並進行教育活動,不但照顧人,也照顧大自然,是很好的事情呀!」
屏東教育工會生態中心除了與大明國小合作推動食農教育,也與鳳明農場合作推動「食農教育認股活動」,鼓勵消費者購買鳳明農場的友善耕作稻米,購買金額的15%將作為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生態中心推廣食農教育的基金。
朱玉璽說,希望透過消費者的力量,支持農友走向友善環境的耕作之路,支持學校食農教育的發展,「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與屏東縣教育產業工會生態中心聯繫,電話為 08-7342732;E-mail: ecologyteach@gmail.com 或是 tj09083@hotmail.com。」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助理教授—–賴守誠說:【台灣過去的客家飲食研究多以歷史起源的描述為主,或以菜餚特色的陳述為重,以實質經驗資料為基礎且以社會文化的視野為架構,對客家食物在台灣的崛起與發展進行系統性與歷史性兼具的深入研究,目前在國內仍然相當欠缺。】雖然,近二十年來台灣出現了,為食物的社會文化研究,打開了一個全新的局面。進入1990年代後,客家飲食與烹調在客族形象與客庄地方意象的塑造上扮演日益明顯的關鍵角色。然而,台灣本土意識主張者,外省強勢者一直意圖切割客家歷史,及客家飲食史與中國大陸客家人之臍帶,而使客家飲食文化之內涵與璀璨精髓被忽視、被湮滅。台灣客家人要反省自強了。美濃人要加油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