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蒜頭量多價跌,蒜農叫苦連天。三位民眾發起「動蒜行動」,號召網友直接向蒜農買蒜,短短半個月就有155位網友響應,向蒜農團購兩千四百斤。動蒜行動發起人諶淑婷說,此次農事應援是一次消費者力量的展現,期待更多消費者支持在地農民,讓農友有合理收入。
直接向蒜農買 給農民合理的收入

台灣平均每年大蒜需求量五萬三千公噸,栽種面積約需五千公頃。今年大蒜種植面積比去年多了近兩百公頃,但是因為天冷利於蒜頭成長,總產量比去年多出五千多公噸。
今年盤商向蒜農的收購價低到一斤十二塊,蒜農賣了賠本,不賣也虧本。家住新莊的家庭主婦諶淑婷與朋友討論後,決定在網路發起「動蒜行動」以實際行動支援蒜農。
「大部分蒜農都是老農,沒法阻止盤商剝削,但是消費者直接購買,就可以給農民合理的價格。」諶淑婷說,因此他們決定以一斤五十元直接向雲林的兩位蒜農購買。
發起活動過程中,有網友來信指教,認為農民一窩蜂種植,發起團購活動是「寵壞農民」。對此諶淑婷認為,多數農民年紀大了,只是就眼前可見的選項中,尋找溫飽的可能,至於評估未來各式作物的需求變化、產銷調配,應該是政府跟農會的責任。
諶淑婷說:「在高科技產業領取政府補助與租稅優惠的今日,寵壞農民有何不可?坦白說,我覺得我寵壞的是農委會和農會系統。」
蒜頭怎麼賣 蒜農算給你聽

至於一斤五十元的直購價,也有網友認為太貴。與動蒜行動合作的雲林蒜農張永新則說,從整地、播種、灌溉、除草、施肥、噴藥、收成、運輸、乾燥等管理,每斤蒜頭成本二十到四十元間,前四年的蒜頭市場價平均一斤一百元以上,但是盤商跟蒜農的收購價平均一斤不到二十元,「比對收購價、成本價與市場價之後,您說奇怪不奇怪?」
「我所看到的蒜農都不富裕,而蒜商不是買房蓋豪宅,就是開賓士或BMW。」張永新說,真正原因是蒜商操縱,中間商剝削農民,又把售價轉嫁到消費者,形成這樣不合理的產銷制度。
動蒜行動以蒜農一斤成本二十到四十元來估算,因此決定了一斤五十元的購買價。他們以「五百元買十斤」為一個購買單位,網友購買後,可以自用或捐出。

網友熱心響應 團購兩千四百斤蒜頭

另一位動蒜行動發起人賴昱伸說, 一次買十斤,對於不常下廚的家庭來說數量頗多,因此他們聯繫十多家有供餐的社福單位,捐給每個機構五十斤或一百斤。包括翠柏新村老人安養中心、南投縣仁愛之家、基督教芥菜種會愛心育幼院、樂活育幼院、人本三重青少年基地、展翅桃園少年服務中心、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等機構,都是動蒜行動的捐蒜對象。
自從五月底發起動蒜行動後,到六月中為止,共有155位網友響應,自己買來用的有近一千四百斤,捐給社福機構約一千斤。
從號召、整理網友匯款清單、聯絡社福機構、收集紙箱到寄出大蒜,都是三位動蒜行動發起人以及熱心網友一手包辦。
發起人賴昱伸提供自家客廳作為整理大蒜進出貨的場所,發起人黃美華聯繫願意配合的貨運公司,參與的網友也發揮團購力量,包括台北市、新北市、中壢、台中、高雄都有網友義務提供場地作為取貨點。
「我很不爽老農被欺負,只能賤價賣蒜。」發起人黃美華說,動蒜行動的緣起就是要實際支持蒜農,不過一位蒜農平均產量約一萬到兩萬斤,這次動蒜行動團購量只有兩千四百多斤,「實質上還是沒法消化掉一位蒜農的產量,但我們希望透過這次行動喚起消費者支持台灣農產的心意。」
諶淑婷表示,這次動蒜行動雖然已結束,有意買蒜的網友也可以直接向蒜農買。
網友捐贈的紙箱,款式多元,用來裝蒜頭寄給大家(拍攝/楊鎮宇)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