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宏務農兩年,在新竹縣竹北市租了七分地,和妻子、兩個小孩一起住在農場旁的十多坪小屋裡。他採自然農法,到竹北農會、13好市集擺攤賣作物,產量雖不多,但也培養一批忠實顧客。從農收入不穩,但兩年下來,一家四口倒也沒餓過肚子。
尋找職人精神 以木村秋則為典範
從農前,李勝宏做過十多種工作,包括職業軍人、記者、攝影師、房仲、婚友社企劃、廚師等。有次他接了個案子,拍攝台南永興家具五十周年記錄影片,創辦人葉泰欽一一講解傳統家具的製作環節,形、榫、雕、磨,這般堅持五十年職人精神,讓他非常敬佩。
影片拍攝後不久,這位創辦人就因腦溢血過世。李勝宏說:「我拍的影片留下了創辦人的最後身影,而他的職人精神,也留在我心底。」
「我一直在飄泊,找不著我想長久投入的領域。」李勝宏工作換呀換,也保持閱讀習慣,他常去圖書館借各式書籍,有次他看了日本自然農法農夫木村秋則寫的書,從此崇拜木村阿公。
兩年前,李勝宏的母親在家中客廳心臟病發過世,更讓他下定決心務農:「人的身體長不出蔬果的,唯有對自然謙卑,人類才有未來。」
不只賣菜 還要賣理念

決心當個不用藥、不施肥的全職農夫,該做的功課李勝宏一樣沒少。他參加職訓局辦的有機農業課,到有機農場實習,看農業相關書籍,認識各式農法。
從農至今兩年,李勝宏堅持自然農法,種植蔬菜、玉米、地瓜、小麥與香草植物,前陣子一分地的玉米收成兩百斤、兩百坪的小麥收成五十斤,產量不多,但他知道土壤的養成沒法速成。
一開始產量不多,每次只能帶十來包作物到竹北農會販賣,但李勝宏仍勤跑農會,天天去,早上去,中午去,傍晚也去,後來農會職員都忍不住對他說:「你時間很多喔,每天過來,又沒有幾個菜」。
「我不只是賣菜耶,我還要賣理念,當然要了解消費者市場啊!」李勝宏認為花時間了解顧客常來的時段,加上常跟顧客聊天,分享理念,才能培養忠實顧客群。
堅持自然農法 做出市場區隔

每當顧客問起種植狀況,李勝宏常用的開場白是,「我的作物都是吃自助餐長大的!」意思就是不用藥、不施肥,作物自己靠自己的力量長大的。
在擺攤過程中,李勝宏也遭遇到龐大壓力,不少農友為了吸引顧客而競相削價,「殺的血流成河」。農友們以化肥增加產量、削價賣出,相較之下,無毒、有機或自然農法的作物價格便顯得「高貴」。但是李勝宏堅持做出市場區隔,「與其花力氣爭取不特定的八成消費者,不如專心經營對友善食材有概念的兩成顧客。」
今年五月,李勝宏到新成立的「13好市集」擺攤,雖然每週只有一次,但因為這市集主打友善食材,李勝宏的作物每次都賣光光,讓他的收入稍稍穩定。
不拔草的農夫 和家人一起生活

全職農夫養家不易,要堅持自然農法更困難。李勝宏的太太陳少凡婚後辭去工作,兩夫婦一起經營農場,雖然收入不穩定,但陳少凡說,她可以專心照顧他們家那兩個「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一個是六歲的茹仔,一個是三歲的胖仔。
陳少凡說,他們家只要外出買肉,不需要買菜,吃自家種的菜就很夠吃了。李勝宏在旁也補充說:「我們慾望不多、開銷不大,不缺小錢只缺大錢!」
講到大錢,妻子陳少凡幽默地對他先生說,是呀,你要有一家之主的基本身價,「我幫你買三千萬的保險,送你去坐飛機,讓你發揮更大的價值。」
關於生計的討論進行地如火如荼,農場外一個小男生騎著腳踏車晃了進來,逕自找李勝宏的大女兒茹仔玩耍去。三歲的胖仔則是剛睡醒,走出來蹲在農地旁發呆。
這般農家生活對李勝宏來說並不陌生,其實他也是農家出身,他的爸媽靠一分地的菜園拉拔他六個兄弟姊妹長大。
當了一輩子菜農的父親,當初聽到兒子李勝宏要當農夫,狐疑地問道:「你小時候連幫家裡拔一根草都嫌麻煩,現在竟然要當農夫?」如今從農兩年的李勝宏說:「其實我到現在還是沒拔過一根草耶,因為我是用自然農法的農夫。」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謝謝你,讓我們的土地更健康
謝謝你們,請繼續為我們的下一代堅持下去,有機會到13好市集一
定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