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縣13好市集 十三鄉鎮的農夫大匯集

今年三十七歲的李勝宏,家住新竹縣竹北市,兩年前轉行務農,租一甲地,參加職訓局的有機農業培訓課,看日本蘋果農夫木村秋則的書。他以自然農法種植多樣蔬果,每月收入起伏不定,他太太基本上支持,但還是會難受,忍不住開玩笑:「我幫你買三千萬的保險,送你去坐飛機,讓你發揮更大的價值。」

上個月,新竹縣成立第一個每週常態舉辦的農夫市集─13好市集,李勝宏每週六下午去擺攤,一個月下來,至少有兩萬以上的收入,這還不包括他的其他銷售通路。兩夫婦沒空開「坐飛機」的玩笑了,他們一起騎摩托車去擺攤,忙著和消費者話家常。

社區規劃師當「農探」 尋找小農來擺攤

10516784_903034749712296_387806995358272130_n
來自新竹縣竹北市的自然農人李勝宏,仔細回答顧客的每個問題。 拍攝/楊鎮宇

新竹縣13好市集,都是來自新竹縣十三個鄉鎮的小農,來自竹北市的李勝宏便是其中一個。市集位在竹北新瓦屋客家文化保留區旁邊的綠草坪,這地方距離高鐵新竹站約兩公里,每週六下午兩點到六點,近三十個攤位開賣。

十三個鄉鎮的小農之所以能串連組成農夫市集,與新竹縣社造中心主任曾綉雅密不可分。

曾綉雅認為,鄉村面臨年輕人外流、農地荒廢等情況,在鄉村振興農業本身就是種社區營造,可鼓勵農地復耕、年輕人返鄉從農。不過,要怎麼進行呢?曾綉雅說:「建立一個農夫市集,讓消費者吃安心食材,小農也受鼓舞,若持續進行,各個社區可以一直鼓勵更多人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務農。」

近兩年,新竹縣政府培育了一百五十位社區規劃師。在籌劃13好市集時,有近五十位社規師投入,進入各社區找小農來擺攤,同時也鼓動更多人投入無毒農業。這就好比球探物色棒球新人、星探尋找新一代巨星,社區規劃師的角色便是農探,挖掘友善環境小農。

在13好市集擺攤的規定是,不使用農藥、化肥。曾綉雅說:「有驗證最好,沒有也沒關係,專業農夫最好,半農半X也很歡迎。」目前13好市集將新竹縣十三鄉鎮分為五區,每一區各有一位區經理,負責招募該區的小農。

10509659_903050783044026_7106876087427663330_n
橫山鄉的小農賣的產品 拍攝/楊鎮宇

十三鄉鎮農產各有特色 加工品多樣

每個鄉鎮的情況各不同。湖口鄉有五位媽媽因為參加了有機農夫課程而結識,自發組成「湖口小農家政班」,鼓勵在地婦女做農產加工,自創品牌「咚好吃」(客語的「很好吃」),包括蒜頭醋、手工餅乾、客家鹹豬肉、豆干、桂花凍等。

尖石鄉的嘉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徐傑道,考量到尖石距離竹北路途遙遠,因此他先在鄉內收集作物,替有意願但沒空擺攤的農友到現場銷售。

芎林鄉華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詹榮妹,以「馮媽媽米食」為名,賣紅粄、艾草粄,所需的原料蘿蔔乾,則是向社區內的婆婆媽媽採買。詹榮妹說,雖然銷售的量不是很多,但至少也為社區居民創造了一些收入。

10421607_903044093044695_6275836408281208010_n10423645_903040316378406_1

(左)芎林鄉華龍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詹榮妹,製作紅粄、艾草粄等米食,所需的蘿蔔乾便向社區內的婆婆媽媽採買(右)在地婦女做農產加工,自創品牌「咚好吃」拍攝/楊鎮宇

爸媽領「好人卡」 小孩玩「竹迷宮」

市集除了販賣小農作物、手作品,還有設置「托育區」。社歸師號召各社區志工,設計了「竹迷宮」,由竹片構成的小型迷宮,適合一堆小朋友在裡頭穿梭遊玩。爸媽花五十元購買一張「好人卡」,就可以讓小孩玩竹迷宮,還可以憑好人卡在市集購買五十元的等值商品。

13好市集的執行長張玉娟說,未來打算成立「小小農劇場」,鼓勵來擺攤的小農的小孩、以及消費者的小孩一起參加,由專業的劇場工作者帶領小孩,學習表演藝術。

農產加工銷量優 品項攤位待增加

市集開辦一個月以來,張玉娟發現來逛市集的消費者以小家庭居多,較少開伙,或是沒時間做繁複的功夫菜,因此農產加工品、熟食類的銷售成績較好。張玉娟以她從竹東柯子湖社區帶來的苦瓜為例,苦瓜在現場不一定賣得完,但是若做成福菜苦瓜,每次都賣光光。

張玉娟說,未來市集將規劃「在地食堂」,在市集現場介紹當令食材的各式料理法,並同時販賣成品。此外,也將招募更多小農來擺攤,提供更多品項,包括茶葉、有機水果等。

關於新竹縣13好市集相關動態,可上他們的臉書專頁:http://ppt.cc/A-Vt

10513325_903035453045559_9150240290246467166_n10501978_903041019711669_484559272657297082_n

(左)新竹縣新埔鎮北平社區的劉邦秀,目前為有機轉型期。他前幾週帶來市集的菜全部賣光光。(右)來自尖石的謝道光夫婦,帶龍鬚菜、李子來市集賣,是尖石鄉少數願意親自到現場擺攤的農友,但這天李子沒賣完還剩下一堆,讓兩夫婦很苦惱。 拍攝/楊鎮宇

10518017_903042676378170_6299063580005670088_n10449969_903038413045263_2125226248044357052_n

(左)橫山鄉的小農來擺攤,右邊穿黃色衣服的羅大哥平日上班,假日當農夫,種芭蕉、苦瓜等作物(右)竹東柯子湖社區帶來的苦瓜,在現場不一定賣得完,但是若做成福菜苦瓜,每次都賣光光。 拍攝/楊鎮宇

10491105_903044533044651_8767355052442208282_n
13好市集賣農產品,也賣工藝品。 拍攝/楊鎮宇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