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鄉村風景—TFC2011級支教志願者修業旅行

當代中國,有一群很特別的年輕人。他們跟一般大學生沒有兩樣,有著各式各樣成長的困惑與苦惱,面對未來他們也曾經旁徨;但他們的人生旅途,卻比其他時下青年,多了一段美麗豐收的人生風景。

城鄉二極化的發展,以及隨著撤點併校,偏遠鄉村地區的教育資源越顯緊張。有一群青年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先到師資缺乏的地區或者打工子弟學校支教。這些支教老師,用自己的熱情去填補這樣的資源空缺。打工家庭的子女在親情缺乏下,往往格外依賴學校與老師的照顧;無形中這些支教的大孩子,成為這些小孩子的感情寄託。

面對有限的資源條件與種種學校體制的適應過程,他們也有各式各樣困惑與問題。初踏出學校的他們,對這世界抱持著熱情。他們的努力,雖然無法補足結構上的資源匱乏,卻留下一個又一個青春、美麗的故事。

2013年的暑假,我參與支教老師的培訓機構之一:TFC(TEACH FUTURE CHINA;為中國而教)的培訓;說是培訓也算是畢業旅行。這些在偏鄉或教育資源匱乏地區支教滿兩年的年輕朋友,在TFC舉辦的畢業典禮後,即將告別支教生涯。

IMAG1707_為中國而教TFC 的宣傳海報

這一趟行程從北京出發,我跟著這一群支教老師在北京西站集合,搭上北京往昆明853列車;歷經33+5個鐘頭抵達貴州。按照行程規劃,先到貴州威寧,然後前往雲南昭通,探視未來合作的支教點。

一路上,我跟來自各個省份、分別在各地支教的年輕朋友朝夕相處。我聽到他們每個人的故事,總覺這些朋友是難得的真誠可愛。我把其中幾個特別動人的故事,嘗試寫下紀錄:

音樂讓我體會真正的快樂」

來自安徽的小新,擔任打工子弟學校的音樂老師。記得第一次見面的時候就問她,為什麽會到打工子弟學校支教?她很自然的說「因為我自己就是打工子弟啊!」

「而且我是第一代的留守兒童喔。」她理直氣壯的說。

1988年生的小新,父母自幼就在上海打工,將她託付給親戚照護長大。成長的歲月,讓她一度成為一個孤僻內向的人。是音樂讓她走出那個封閉的世界。

聽到輕快節奏,小新總是會很自動的輕快擺動身體,揚起笑容,判若兩人。就像是我們共同喜好的民謠音樂一樣,純樸的就像山谷裏的風。每次碰面,我們總有聊不完的話。

小新在TFC的畢業典禮上感性地說:「接觸音樂後,才使她學會真正的快樂。」

 

IMG_1267_1小新是个打工子弟学校的音乐老师,最喜欢带着大家哼哼唱唱。

(小新在北京皮村的打工子弟學校支教,擔任音樂老師,一路上最喜歡帶動大家哼哼唱唱。拍攝/林吉洋)

支教結束後,小新回到安徽;繼續在幼稚園裏面打工,教小朋友音樂。另一方面,她很認真的開始學習樂理,想要把自己腦海裏面哼哼唱唱的旋律譜出來,未來朝向作曲家發展。

大孩子帶著小孩子

小妍是個喜歡吃辣、又大嗓門的湖南妹子;在外向的外表下,其實有一個纖弱而細膩的心。

為了保住一個班上父母離異、無人照顧的孩子。她與校長協議,把孩子帶在身邊。夜裏與孩子同擠在宿舍狹小的木床上,師兼母職朝暮相伴一個月的時間。直到孩子的父親出面把孩子領回去。

事實上,她也知道不可能永遠去取代孩子父母親的責任,但卻又捨不得讓孩子可能陷入危險與歧途。別人看起來,她可能過度的冒險、負起她無法承擔的責任。

IMG_9245_來自湖南的小妍老師認為支教兩年看到自己很多的問題  但孩子始終是她放心不下的牽掛

(來自湖南的小妍老師認為支教兩年看到自己很多的問題  但孩子始終是她放心不下的牽掛。拍攝/林吉洋)

那段時間,一個大一點孩子帶著小孩子生活。在別人看來,這個老師可能輕率決定、缺乏深思熟慮。但這一種義無反顧的熱情與責任感,正是這一群年輕支教老師最真誠、善良的地方。

支教剛結束,心裏卻 野了」

小馬綽號草根,是一個挺拔正直的山西青年;對臺灣的社會與文化特別感興趣。我們一路在火車上交流了不少臺灣經驗,但是共同的興趣是單車。他講他騎著單車,從上海到拉薩的沿路風景遭遇,我則分享自己單車環島的光景。

小馬本科讀工商管理,同學們有的繼續讀研,有的當公務員,有的去銀行工作。每個大學畢業生都在尋找人人稱羨的工作同時,他選擇到陝西支教。

支教剛結束,小馬卻說心裏面已經「野了」,不想留在都市。小馬雖說想回山西家鄉搞個農場,想想看還能做點什麽事情?語氣裏透露些許著對於未來的茫然與不安。

小馬支教學校的王校長特別開明、熱情,特地跟著小馬一同參與TFC的旅行。他欣賞年輕支教老師的熱情;而老師帶給學校的朝氣與創意,是學校珍貴的資產。因此他特別希望小馬繼續留在學校。小馬決定多留一些時間,也許也是讓自己能有更多時間,去思考人生道路的課題。

IMG_3688_1草根與王校長似乎已經成為一對有默契的絕佳拍檔

(草根與王校長似乎已經成為一對有默契的絕佳拍檔。拍攝/林吉洋)

不是我們培養學生,是學生培養我們

小娜是個文靜秀氣的天津姑娘,也在河北省最北邊的滿族自治縣支教。我故意問她一些對於支教老師的批評,比如:流動率高、不利教學等這樣的問題?她回答說,支教老師特別願意花時間在孩子身上。

「我覺得不是我們培養學生,是學生培養我們!」她溫柔率真的說。

「這一屆還是有很多學生堅持留下來。離開的人,大多是因為身體與家庭因素,才選擇離開。」

我是刻意這麽問的。因為這些年輕支教老師,在極為有限的生活條件下支教。堅持兩年,對一些人的身體已經是不堪負荷。在當前體制裏,教育資源分配嚴重不均,才是真正的問題。這些年輕支教老師,奉獻自己的青春歲月來補足這個缺口,當然心有餘而力不足,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但我相信這些年輕的老師們並沒有白走一遭。這一段時間裏面,我相信他們一定獲得了一些難得的人生體驗,對自己的心靈,也有更深刻、更勇敢的探索。

小娜路途上一直向我們打聽一些華德福教育的事情。她未來的願望,是想要學習更多發展天性與自由的教育理念。她打聽到成都、北京這些大城市裏面,已經有一些華德福理念的學校創辦,下一步她打算繼續往這方面鑽研。

IMG_4252_1小娜是個懂事又體貼的天津女孩  對於教育有著執著跟熱情

(小娜是個懂事又體貼的天津姑娘,這個城市女孩抱持著理想與執著走入農村支教。拍攝/林吉洋)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也不會想做」

小菲家在青島。大學畢業後,還不太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麽?在網路上看到一些偏遠地區缺乏師資資源,正在招募支教老師,就自動報名。

小菲沒有想很多,她只希望能夠盡自己一份力量,讓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夠快樂長大。支教兩年,是她認為自己能力範圍可以做到的事情。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也不會想做。」她說。

IMG_1314_1小菲在农村支教结束後,即将回到青岛重新开始城市生活。

(小菲結束農村的支教工作後,即將回到青島重新開始城市生活。拍攝/林吉洋)

面對未來,她打算回青島重新找一份穩當的工作;在美麗的港灣城市開啟新的人生路途。

「支教以後,我多了21個孩子」

小毅是個熱情、衝動而滿懷行動力的廣西青年。從員警學校畢業後,被派到不同單位實習。看過一些員警單位的作為,讓他體認到體制內的工作與他個性不合。放棄優渥的公務員工作後,他選擇來到農村學校支教。

他說原本對員警工作充滿了理想與期待,但經歷理想幻滅的打擊之後,是這些孩子「救贖」了他。支教以後,他多了21個孩子,是這些孩子賦予他新的生命。

小毅的教學理念很有趣。在他的班上,除了有危險與傷害事件,否則不准同學之間相互打小報告。他解釋說,每個人上課認真聽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支教期間除了學校教學的工作外,他也對社區工作滿懷理想,在村子裏面推動垃圾分類運動。充滿活力的他,能立即與村民幹部打成一片,也不時向外尋求學習機會與資源。在他身上,能感受到源源不絕的一股活力。

IMG_1351_1来自广西的小毅,决定要继续支教老师身份走乡村建设的路。

(來自廣西的小毅,决定以支教老師的身份,繼續踐行鄉村建設的理想道路。拍攝/林吉洋)

他的社區工作受到一些基金會注目,暑期結束前即將接受基金會的培訓。之後將回到村子裏面,繼續支教、並推動社區工作。小毅對未來滿懷理想與憧憬。但我卻擔心這樣熱血率性的他,在現實面的衝擊下會不會受到挫折?

這些年輕朋友精彩的故事,讓漫長的旅途毫不乏味,美好尤甚貴州的山水風光。

傳教士柏格理與石門檻教會

石門檻,是貴州省威寧縣與雲南省昭通市中間一個以苗族為主的村寨,位於川滇黔三省交會的邊緣地帶;地瘠民貧、交通不便,使得當地被稱為是中國最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

然而,一百多年前,石門檻曾經文風鼎盛、歐式石材校舍,足球場與游泳池、醫療進步與教育發達,養出許多優秀的人才。這些人才又有著返鄉服務的優良傳統,使得石門檻在當時被認為是苗族人的「最高文化區」。

IMG_4118_2農村孩子必須經常參與農事勞動  農忙期間學校也會適度停課讓孩子回家幫忙

(農村孩子必須經常參與農事勞動,農忙期間學校也會適度停課讓孩子回家幫忙。拍攝/林吉洋)

英國傳教士柏格理在1904年來到石門檻傳教、辦學,創立醫院、救助貧弱、戒治鴉片上癮的人,為當時被歧視的麻瘋病人成立療養院,提倡足球等各式運動,為了傳教還創立苗族的文字,為當地留下極大貢獻。

甚至在新中國建立後,文革時期的肅殺氛圍當中,石門檻由於相較周邊地區教育文化水準高,觀念較為開放;一度被稱之為「小臺灣」、「小香港」,成為當時被認為是境外勢力有可能發展的地方,而遭到特別的整肅。

如今看到的石門檻,早已面目全非,冷清的街景讓人難以遙想當年盛況。。

IMG_1394_1石门坎的苗族农民,背着一大箩筐割完的草准备喂牛。

(石門坎的苗族農民,背着一大籮筐割完的草準備餵牛。拍攝/林吉洋)

 

傳教士柏格理在1915年因傷寒過世。他死的時候,周邊地區前來送行的人多達數千人;下葬後三日,人群仍在墓園旁守候久久不散。柏格裏死後,傳教士高志華繼續柏格理的志業,卻不幸在傳教途中被匪徒所殺。高牧師與柏格裏一同長眠在石門檻教會後山的墓地。

高志華牧師興建、卻從未居住過的歐式石材建築,至今仍在屹立於石門檻,成為遊人唯一能夠憶想當年石門檻鼎盛時期的標誌建築。

覓地尋訪柏格理當年建校的地方,如今已經建成一所新的民族學校。老舊的校舍徒留下一些斑駁的石柱遺跡,游泳池也已荒煙漫草。柏格裏遺留下的事蹟,讓當地人感念不已,

我們一行人在傍晚時分,前往教會後山的墓園悼念兩位先人;為他們對這塊土地奉獻的生命與理想,進行默禱與追思。

在我們即將離開時,一群來自天津的教友同樣前來石門檻教會參訪。教堂執事特別開門迎接這群遠道而來瞻仰的教友。

我心裏慶倖,值得為此感謝主。柏格理辦學傳教的遺址雖然僅存不多,但柏格理的事蹟,在中國的基督徒傳教史卻一直流傳下來,至今各地基督徒仍絡繹不絕來此追思。

IMG_4410_1現今石門坎教會外觀 來自寧夏的馬老師很自然地跟當地小朋友玩耍起來

(現今石門坎教會外觀 ,來自寧夏回族學校的馬老師很自然地跟當地小朋友耍起來。拍攝/林吉洋)

石門檻夜話支教與柏格理

夜裏,當地的中學教師,也是整理研究柏格理的石門檻文史學者陳老師與我們夜話。作為一個村子裏面少數的知識階層,他也曾經嚮往過外面的世界,但最終還是回到故鄉服務教育。

「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座標軸,做自己心甘情願的事情,做一個真實的人。」他認為返鄉服務,不是什麽高貴情操,只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陳老師也勉勵這些年輕的支教老師,要珍惜這一段經歷偏鄉山村、資源匱乏地區的支教經驗。

在他的眼裏,柏格理也是一個真實的人;不需要去強調他的情操有多麽崇高神聖,而是柏格理在石門檻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陳老師解讀柏格理在異鄉傳教辦學的信念,年輕的支教老師們特別有感觸。

「經歷支教兩年,酸甜苦辣,才知道人是需要成長的。」… 「希望你們抱持著這樣的熱情,把每時每刻的工作都當成在支教。」陳老師這麽說。

在他心裏面,柏格理是一個必須一直小心翼翼守護的歷史。因為,關於柏格理的紀錄與文獻越來越少,真正瞭解柏格理在石門檻經營歲月的人並不多。他深怕有一日,石門檻人只能從外地前來朝聖的教友、或者人類學家口中,回憶這一整段過往的石門檻歷史。

IMG_1439_1支教老師在石門坎鄰近一所慈善募捐的民辦學校合影

(陳老師带我們走訪石門坎鄰近山區,一對来自重慶的東北夫婦着眼於當地山區困乏的教育資源,起辦一所民辦學校–新民小學。教室外牆上塗上顯眼的梁啟超名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拍攝/林吉洋)

支教老師是最美的鄉村風景

行程的終點,我們在雲南的昭通車站告別。一些人留下眼淚,一些人則是沉默不語。看著一個個淚人兒,隔著人群我把一包面紙丟向正在流淚揮手道別的TFC志願者與支教老師。

「中國這麽大,這一別各奔東西,下次見面就不知道會是什麽時候。」我猜想大家此刻的不捨得心情。

我支教老師與他們的精彩而燦爛的人生故事,讓人忍不住想為他們喝采。他們是真正真實而善良的人。

支教服務與柏格理的傳教工作或許也有幾分共鳴,這一群支教的年輕朋友,都在他們的人生旅途上,選擇一走一條不一樣的路,擁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風景。教育本身與旅行,都是他們生命交集的地方。

 

IMG_1472_ 旅行途中為兩個農村孩子哥倆好合影留念

(旅行途中,為兩個農村孩子哥倆好合影留念。拍攝/林吉洋)

曾聽過一個公益人士感歎,這個時代的環保或者公益工作,光是要拯救環境是遠遠不夠的。真正需要被拯救的,是被污染的人心。在媒體上看到太多的負面新聞,總讓人難受。相較之下,這群年輕朋友對教育抱持的熱情與理想,讓我們還能對人性抱持著希望;生命更顯得真誠、善良而美好。

如果有人問我,這一年在中國走過這麽多的地方,看到最美得風景是什麽?我倒認為在農村裏,這些年輕的支教老師留下的身影,才是我看到最美的鄉村風景。

IMG_1410_1支教老师在农村的身影,是当代中国最美的乡村风景。

(支教青年老師在農村的身影,是我認為當代中國最美的鄉村風景。拍攝/林吉洋)

*原文發表於青芽兒59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