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道之驛目前的管理者,是公益CEO協會的許逢麟,他找來之前發起「三小市集」的「城市對話」團隊,共同執行這次的食材保母友善通路計畫。72年次的邱翌瑄便是「城市對話」的創辦人之一,也是成長於西螺果菜市場、被市場裡兩三百個人共同養大的孩子。
曾在國有財產署工作的邱翌瑄,在高中科展就以「吉園圃認證標章」作為研究題目,她現在對於美援時期如何影響台灣農業發展很有興趣,「台灣在六〇年代還有102% 的糧食自給率,但現在只剩下30%左右。」
2012年,邱翌瑄與有志一同的朋友發起三小農學市集,是想從生活中與農業有關的面向來教育大眾,一方面從消費端來改變農業生態,一方面作為大眾認識農業的引路人。2013年底,在三小市集逐漸穩定後,邱翌瑄與夥伴煒翔便離開另創「城市對話」。
如果媽祖廟能推動食農教育

邱翌瑄發現許多國家都很重視農業,她無論在德國、法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打開電視都可以看到好幾個頻道,專門經營農業、土地、生活技能等內容。她對於2009年去南法自助旅行,所目睹的農食教育從小紮根、農學運動全民參與,印象特別深刻。
那是一個在庇里牛斯區的城市,當地的農產品很便宜,但是化學農藥非常貴,農民也都因為知道化學藥劑的危害而很少使用。當地實行社區支持型農業,社區委員每週都會自行開車到農家,載運社區居民訂購的農產品。這個大小接近台中的城市,就由當地80多個農戶供應在地農產。
當地的孩子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和體驗農業,教育體系中對於農業的技術層面也很到位。邱翌瑄就遇到一個小一的孩子,自己拿著六厘米的錄影器材,去拍攝小牛出生的過程,還自己剪輯放上網頁,呼籲大家珍惜牛乳。
最讓她感覺到那裡對於農食意識習以為常的,是當地的天主教堂每次望彌薩後都會供餐,並請種植出餐點作物的農人親臨現場,接受大家的致謝。她不禁嘆道:「如果我們的媽祖廟可以像這樣帶動農食教育,多好!」
從消費端開始扭轉台灣農業生態

反觀台灣,邱翌瑄有時候會問自己這是不是一個錯覺,但是,她常常感覺目前的農業政策是在滅農。把帶來汙染的工業設置在優質農業區域的案例時有耳聞,連在政府推行的12年國教裡,農牧餐飲相關的技職教育,也是被排擠的。「所以,現在我們城市對話團隊努力的目標,就是讓台灣農業展現風貌。」
於是,「城市對話」便不定期地舉辦親子共學的農業體驗,與雲林西螺道之驛的合作,除了友善農作通路媒合的食材保母計畫,也有帶民眾做落葉堆肥、製做羊圈的活動在進行。邱翌瑄說:「有神經醫學的研究指出,水泥的房屋帶有毒性離子,不過如果我們踩進泥土地、接近大自然,體內的離子就會得到調整。對於小朋友來說,農事的體驗也能刺激他們的末梢神經。」
邱翌瑄語重心長的表示,工業污染對於農業的危害,雲林的情況是比較廣為人知的,這也代表了在台灣各地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案例。食材保母計畫的推行,正是期望能藉由對於農產品的把關,從消費端開始扭轉台灣的農業生態。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