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自苗栗火車站出發,駛上台六線依傍後龍溪的弧度而行,再跨越汶水溪,不久便抵達尚未入山,但已被樹木環繞的汶水遊客中心,也是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從一樓正門步入館內,夾道展示著雪霸國家公園的生態佈景、地形解說和原住民文物,陳設與資訊十分豐富而扎實。從二樓步出博物廳,穿過迴廊,雪山藝坊正在展出剪紙藝術家古國萱作品「山的行走」,風格樸實淡然,正好作為清口小菜。
剪刀下的雪山

雖然「山的行走」這個展覽像是清口小菜,但菜的體積卻不小。
聳立在展覽室中央的巨幅雪山剪紙,攤開長度達890公分,至高點為270公分,完全無接縫,是古國萱找來攝影棚背景用的巨大紙軸,依照從武陵出發的雪山入山口,經過七卡山莊、雪山東峰、三六九山莊,再到雪山頂峰的相對高度,抓出比例後用剪刀剪出山廓;再依照山稜實際的走勢,將雪山剪紙彎曲成相應的弧度,懸掛固定起來。觀眾進入展覽室,便能沿著「山邊」行走。
舉辦過多次剪紙展覽,無論作品尺寸,從不打草稿、剪下去就不回頭的古國萱說,這樣的剪紙方式和她登山經驗的共通之處就是,對於過程中發生的不確定性,都必須接納。此外她也笑說:「以山勢為題剪這麼大的作品,我必須重複蹲下和站起來的動作,腿部的酸痛感和登山也有點類似喔。」
雪山剪紙的兩面,古國萱都在相應的位置標注了地點名稱與海拔高度,並以鏤空的方式在一些地名下方做出地景的圖樣,像是雪山東峰附近的箭竹叢和山壁上那棵孤立的樹,許多登過雪山的觀眾看到了都能一眼認出,還能用這現成的模型向同行友人講述攀登雪山的歷程。
在展覽室兩側,古國萱以大圖輸出的規格,隨著雪山剪紙的高度推移,各放置了一排自己在不同海拔拍攝到的景色與生物照片,同時剪出一些圖像作為搭配,有的也是相應的海拔會出現的生物,有的意象則出於她的想像。

攻頂短暫一瞬,意義來自登山全程

說起與山的淵源,古國萱表示從小她家裡就愛登山,她自己則在2012年春天跟隨一群花蓮友人行走瓦拉米步道後,開始了每年兩次的登山行程。「那幾個朋友都是山社的,很會爬山,也都走的很快。帶著我走,他們發現我常常會停下來看鳥、看植物,覺得很有趣,他們以往登山的時候不太會把時間花在這種事情上。」體會到觀察生物的樂趣,有一次爬完山,大家還留在隘口拿出生物圖鑒討論了起來。
對古國萱而言,攻頂只是短暫的一刻,因此整個展覽室的動線規劃,就是一個從上山到下山的完整歷程。在展覽室後方的轉折處,古國萱懸掛了另一幅巨大的剪紙,她在上面剪出了水鹿、她們環抱過的二葉松爺爺、黃鼠狼與山羌,還有一隻大手承接了雨滴給予大地的滋養。
在這幅元素繁多的剪紙中,她指著一處山羌和羊頭骨的圖案說:「有時候我們會走到人煙罕至的獸徑,或看到獸骨,這種時候都會感覺到自己也是獸類之一。生死也是同時存在的,而死亡並不是壞事,所以我在獸骨的圖樣上面剪了一隻蝴蝶。」在這幅剪紙的正面,古國萱投影了與夥伴們一起登山的錄像,觀眾從剪紙的背後走過,便會發現自己的影子和剪紙的影子融在一起,彷彿自己也身在這情境之中。
古國萱說,每次入山前,大家都會拜山神,那不只是為了祈求平安,也是為了感謝山和自然帶來的美好能量。但她也說:「想要能量飽滿不能只依賴山,不然下山以後,身而為人還是要面對相同的處境。要準備好,大自然才能幫助你。」
剪出一些圖像搭配照片,有的是相應的海拔會出現的生物,有的意象則出於想象。剪紙屏幕剪紙的正面,投影了與夥伴們一起登山的錄像。(攝影 / 張瑄卬)
用美感推廣環境教育

對於古國萱的巨幅剪紙創作,汶水遊客中心的工作人員也感到十分新鮮。雪霸公園管理處副處長鍾銘山說,他特別喜歡側邊的作品中,一襲白色帝雉剪影出現在底圖的霧中風景,「因為帝雉的別稱,就是霧中的王者。」
鐘銘山表示,會在汶水遊客中心設置雪山藝坊,終年不間斷的推出生態相關的藝文展覽,包括攝影、繪畫、手藝、文物等,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推廣環境教育,用美感經驗拉近民眾與自然的距離。其次則是因為,汶水遊客中心仍位居城鎮,也希望透過安排展覽,促進與在地民眾的交流。
除了靜態的展覽,雪霸國家公園每年也辦理許多生態與環境教育的推廣課程,包括至各級學校,例如到部落小學進行生態與人文的課程。帶民眾走入自然環境學習的,則包括「來去部落住一晚」、「國家公園Youth Camp」、櫻花鉤吻鮭的保育教育等。此外,只要成團人數達20人,都可以預約安排解說員,免費導覽雪見、觀霧和武陵區。
鐘銘山說,佔地9公頃的汶水遊客中心和生態池,平常其實就是附近居民的公園,而在地理位置上,汶水遊客中心距離台六線、泰安、南莊、大湖都不遠,適合作為據點來規劃鄰近地區的半日遊,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山的行走」展期至本年度9月30日結束。
◎ 欲知雪霸國家公園各項活動訊息,可至「雪壩國家公園全球資訊網」查詢
http://www.spnp.gov.tw/default.aspx?lang=1
或加入臉書專頁「登峰造極 雪霸之美」
https://www.facebook.com/SHEI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