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作者經營友善環境水果的買賣流通,但因為親戚在傳統果菜市場工作,偶而也會去幫忙,得以近距離觀察傳統果菜市場的形形色色。以下為採訪果菜市場工作人員寫下來的現場情形,以及行口與農友(貨主)之間的愛恨情仇。
「我們工作的地方是批發果菜市場,這裡一日兩市,凌晨三點開始營業,一直到下午五點,這裡負責整個中部的水果,小至路邊攤販大至大型量販店,無一不來此買賣水果,我們就是行口,讓人熟悉又霧裡看花的一個組織。」
批發市場的運作時間
在果菜市場營業區域主要分為兩大區塊,拍賣區跟行口區,拍賣區主導單位是果菜市場運銷公司,行口則是由各個批發店家組成,裡頭攤位名稱就叫行口。
每日晚上八點開始,從各地收集而來的蔬果就陸續在拍賣區陳列,有些委託貨運載送的行口水果也在這時候陸續上架。到凌晨三點開始拍賣,行口也跟著在這時候開營業,此時的水果主要販售給超市跟早晨市場的零售業者,一路熱鬧的早上七點,接下來市場就安靜下來,大夥或睡或外出載貨。等到中午12點左右,外出載貨的大卡車紛紛回來,又開始了午市的生意,午市主要是供應黃昏市場跟一般水果店的生意,也是熱鬧非凡,大夥就這樣一路做到下午五點,精疲力盡的下班回去休息。

批發市場三種人
批發市場由三種類型的人組成:(1)批發市場運銷公司的人(2)行口老闆(3)搬運師傅。
果菜市場的成立是由民間與官方共組成運銷公司,提供一個交易平台跟場域,讓批發老闆可以做生意。運銷公司則負責場內的秩序維持、夜間拍賣、清潔等後勤支援,收入來源主要就是靠批發市場買賣的抽成服務費用,身為後勤的角色,他們與行口老闆們相處融洽,身段柔軟。
行口老闆則是在裡頭經營批發事業的老闆,光是我們工作的地方就有200多位老闆了。由於買賣水果屬於大宗現金交易,非常注重的就是人際關係與信賴,所以行口大多世襲制,外頭的人要進入經營會比較困難,縱使握有大筆現金可能也租不到攤位,這也是行口一直給人一種神祕感的原因吧!
行口老闆由於每天要接觸大量客人,早已培養出一雙慧眼,通常被他們一瞄,好像可以直接看透你的心一樣,根本無所遁形,再加上處在快速變動的環境,早已經培養出超強的話術與隨機應變的能力,有一句話可以完美說明行口老闆的特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誤)

搬運師傅真的辛苦
搬運師傅,我們都尊稱行口的搬運工叫做『師傅』,因為他們的工作真的辛苦,有時重達120斤(72公斤)的水果,一天幾百箱,咬僅牙根還是得搬,他們在場內的工作就是負責搬運、開貨卡,認識客人多的時候也會幫忙招攬客人,厲害的師傅,如果因為行口老闆第二代或親戚不想承接家業,就有可能獲得繼承。
台灣水果包裝規格不一,有籃子裝、紙箱裝、裸裝,因此堆疊不易,都要靠人工一一搬運,加上台灣天氣襖熱,師傅搬運時通常都不穿衣服,其實這也是不得已。因為一下子流汗、一下子乾掉,除了弄溼衣服容易感冒,還會讓衣服沾染汗臭,不如就把衣服脫掉,既涼爽,又可以在下班保持乾淨的上衣回家。
市場雖然有許多看似兇狠的人,但是仔細一想這也是它的包容性所在,還有什麼地方能提供這些曾經混江湖的人,一個可以憑藉自己勞力獲取薪水的地方呢。再則這裡工作勞累,師傅之間少了賣賣的算計,多了現在少見的『義氣』相挺,常常貨一回來,大家就一起幫忙完成。

行口的水果從哪裡來
行口的水果主要有幾個來源:(1)拍賣市場取得(2)託運運送(3)老闆親載。
拍賣市場每天凌晨三點開始拍賣水果,行口老闆可以到拍賣現場選購自己喜歡的水果,然後再拉到自己攤位販售,但是這種模式運作並不順利,主要是拍賣市場的貨色不見得可以滿足行口老闆需求,如此一來不確定性太高,而且三點的拍賣時間跟行口老闆營業時間一樣,根本來不及。大家還是傾向自己去載貨,結果拍賣牌反而借給熟識的小賣使用,現在進行拍賣時,小賣人數還比行口老闆多。
這也因此造成後遺症,因為有時小賣取得價錢比批發商更便宜,反而會混亂市場行情,讓行口利潤更加稀薄,只好再向產地殺價,台灣人cost down厲害,有很多小聰明,但仔細想想,最後其實誰都沒得到好處。
託運跟老闆親載其實都是行口老闆本身都已經在產地有固定配合的對象,有些老闆習慣給貨運載,有些則是自己有大卡車,習慣每天到產地看一看,然後順便把自己合意的水果載回來,市場中又以自己老闆去載的行口居多。

批發市場存在的價值
批發市場存在的價值莫過於媒合農產品跟消費者。同一款作物又有大小、美醜、甜度高低之分,消費者的需求也不一,所以必須要有一位中間者(批發商),居中協調與展示農產品,讓零售商可以在短時間內在固定的交易空間,迅速獲取自己想要的規格。
不過為什麼有很多批發商都被視為萬惡的剝削者,其實這是有原因的:農產品每一季量產時,每個行口的水果同質性過高,這時候大家只能依據價格來決定購買哪一家行口的水果,也因此就會迫使行口不斷的去壓縮農民的空間,且接下來經過層層的成本加總後,產地價格自然跟零售價就會有一段落差,就會被聯想成是剝削者。但也的確是有些行口,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盡可能去隱藏市場資訊,讓農民陷入資訊落後,然後稱機收購便宜的水果回去獲取超額利潤這也是常有的事,不過終歸人性,不是每個行口老闆都是如此。
那為什麼行口採購價格通常比較低,農民還是願意把水果交給他們?一個成熟的行口通常都已經累積了前面所提的人脈,客人脈絡都已經穩固,所以他們可以持續穩定的每天、每季、每年跟農民收購水果,不論水果品質好壞、市況高低都能協助銷售,讓農民至少有地方可以銷貨,不怕水果擺在田裡爛。
套句行口某個阿姨說的話:『今天我們明知道市場很差,載回來會虧死,還是得載,不然人家貨主(農民)市好的時候,人家就不願意給我們賣了』。真是一語道破農民跟行口互相依存、又愛又恨的關係。
少講了一段內幕,大多數的農民為什麼願意賤賣自己的農作物呢?
因為沒有管道可以去賣,加上農民多數年歲已大,老人家哪來的體力去找合法地點賣?
若是農田面積過小的農民,產量不夠,年紀大不會上網,也沒體力出去賣東西,只好硬著頭皮跟著隔壁農田種一樣的農作物,然後一起賣給盤商!
不管作物的好壞,盤商收購,幾乎都是以超便宜的低價來收購!
這些批發商,或者叫什麼行口的,大多數是剝削,這點沒什麼好爭辯的!
這些人都比一般的薪水階級有錢很多!
由於每次報導哪種農作物產量過剩,多到要當堆肥,結果台北都會區的傳統市場還是賣一斤30多元以上或更貴的價。
之前的蒜頭盛產過量事件才誇張,台北的傳統市場都賣一斤90~100多元不等的價,賣這麼貴,卻是賣醜的、小的蒜頭。
最終端的消費者,以價格去看,從來都看不出蔬果有過剩的感覺。
看到文章的最後一段,行口阿姨講的話,可信度高嗎???
這類的文章,應該要雙方都要訪談,問了行口,也要問農民,不能只報一方,免得不夠公平!
而且,今年的當季蔬果為什麼漲這麼多,都沒人去追查問題嗎?
不要來說是因為氣候變化造成的漲價,這種敷衍了事的制式說詞,已聽到不想聽了!
攤商說是批發市場今年賣比較高的價,但這些漲價的批發商,在收購時,有給農民較多的錢嗎?
大家有機會的話,還是直接跟小農買,少了中間的剝削與隱瞞,新鮮度、安全度與價格方面比較能掌控!
小農也要學習自產自銷與上網,來增加銷售管道,免得一直被剝削!
提供個角度讓你了解,或許不是很專業,老農民或許真的不少,但現在有年輕化的趨勢,再者有契作、自行種植買賣或交給行口等許多管道,讓農民可以選擇,而且農民很聰明的,也會知道市場行情,你給他價錢太低,農民的蔬果就會給別人賣,不給你賣了!!
此外,行口、盤商等商家都是需要用勞力及時間來換取金錢,早上要多早起床,晚上多晚回家,以及運送貨物的危險性……..等等,都不是現在許多年輕人想做的工作,而且不敢說你提到的無良商家完全沒有,但大多數的商家都是賺取合理的價錢,因為你高價錢(沒人跟你買阿)且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有貨阿,還有別人在賣,小販也會找中盤或行口議價阿(大家都會找便宜的買阿),而且賣蔬菜水果的(有囤貨的壓力阿,農民種的好壞都收阿),賣不出去就會賠錢,且當菜價跌的時候,也是會虧錢的。
蔬果大多都是中南部所種植,運送到北部需要運送、人工及加工(去壞留好)等等成本,所以才會導致產地超便宜,或是沒人要,到北部就變貴的原因。而且,當肥料也是農民的選擇,有可能是因為採收成本比賣的價錢高,所以不收,或是農產品的數量過多(因為農民看好去年的價錢,期待今年也會很好,所以大家都種植,所導致),以及價錢可能可以打平支出,但是為了搶種下一期作物,所以捨棄當肥料,有太多原因了。
今年的天氣真的很好,一直都很熱,所以導致許多蔬菜的病蟲害機率增加,種植不易,再加上供給需求不平衡所產生今年菜價居高的原因,因為台灣有許多蔬果是進口的,當地蔬菜無法及時跟進口蔬菜銜接時,就會導致蔬果價錢狂漲。
以上是個人的小見解,希望有給到新角度的思考方向!!!!
小弟剛好是在三重的自營的小行口…..
父親今年剛過世….所有的貨主(果農)小弟都一概不收
不用再顧慮交情….也無須在補價差給果農
以現在第二代在接手的比例來說……網路發達~四處比較的多的是
一天兩天三天價錢輸人….很抱歉~不是斷你貨源就是到貨量少一半以上
不過價差嚴重的現象…在蔬菜區比較多!!!
水果因為時效性可以放比較久~~加上多人販售~可多人比價
自然而然的批發價差比較少……
真的在賺的已小弟看到的~~還是蔬菜區的零售商比較多
如大大說的~~產地一公斤如才幾塊錢~~傳統零售市場很多賣到一斤30以上
當中的利潤看起來很大~~其實有經歷過零售的都知道根本沒辦法賺到帳面上的數字
貨底跟滯消~到最後不得已要丟掉的都得評估一下賣價
當然黑心的也是不少就對了!!另外蔬菜區的菜蟲也比水果區的果蟲多的很多
我是畢業後直接投入農產業的年輕人,父親做了許久的盤商,我與我的團隊連續兩年跑了台灣大大小小的農家與農會,我們與行口的關係更是不可間斷,我看到的是,無論是盤商或是農民,都是形形色色,根本不會有人知道現在還是有許多盤商真正想幫助農民整合,更不會有人知道小農自產自銷真正的難處。
全台灣的農業銷售制度北中南都不一樣,更不是一句盤商都是剝削就可以打翻的,試想一下種植安全蔬果本身就是一份非常艱難的工作與知識,台灣又是小農居多,老實說我跟農民達成共識後收購回來的農產品,本身都比行口賣得來的高許多,這還是沒有加上額外支出的成本,農產品本身就是非常精深的東西,它包含的層面非常廣闊,現在的我們,很喜歡跟農民學習,也很喜歡跟行口互動,良性成長。
台灣很多人很愛分類化,當遇到一個不肖商人,就好像全世界的盤商都是鬼,遇到一個不當的農民,全台灣的農民就好像會騙人,事實就是,無論是農民還是盤商,都生活不易,如果在你還沒有真正深入了解之前,真的不應該去散播會讓人有負面消息的事情。
如版主所說,行口的師傅的辛苦,行口老闆的辛苦,還有農民種植的辛苦,最後就是真正下鄉幫農民跟都市作了解與資訊傳遞的盤商的辛苦,不解之人,才會以憤怒做辯解。
提供一個經驗談
蔬果的漲幅牽扯到許多層面:尤其是天氣因素與海外市場,更不用說政府的補助方針,許許多多的事情才會造就價格波動,並不是大家嘴巴上傳的盤商剝削,去年的某種柑橘類收到35元一台斤今年就會多收5元,這五元是給農民的,反映到消費者身上就會變成盤商剝削,到底是無知的人說的還是盤商真的剝削呢????
(這是一個深入產地與通路的社會新鮮人一點經驗談,我們很想讓台灣人一直都有正面成長的力量,而不要再到處散播無知的訊息)
樓上各位大哥,大家好。
我家是種植水果的農民,各位大哥講得都有道理。
但行口跟農夫存在著資訊不對稱的關係情況下。
以芒果來舉例好了,
行口賣給水果攤販:500元/箱,行口回頭跟農民說
今天早上市場較不好或水果損傷(運輸損傷) 賣出為:400元/箱
農民當下的順序通常為:
1、 接受
2、晚點會去詢問附近種植同樣水果的農民,大家價格會不一樣(品質、數量是原因)。
但農民不會思考這一點,故會回頭跟行口說,其餘行口賣到450、480、500、550。
試想今天你是行口,你的想法是什麼??
3、農民的處置方法為這間行口今天下午出貨量減少、別間出多一點。
我們換個角度想
行口的價格制定是根據拍賣價來波動。
但農民會上網了解拍賣價格、了解其市場脈動?? 除非是年輕一代。
再者,上述有大大的講得很好,水果的生產日較長,但其線圖就像”倒U”,價格圖為U
行口了解這點嗎??
水果從產地一路賣到消費者手上,價格至少上漲50%以上。
其中利益由農民跟行口來分享。
但農民付出多少,實際回收多少呢?
行口付出多少,實際回收多少呢?
煩請各位思考了!!
我是家中種植芒果的七年級小妹,對於這樣的生態也很有感觸,以下是小小看法,或許我看得不夠多而太理想,但也很希望農產品生態能獲得改善.
各位大哥說的問題其實都卡在農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最後到消費者的手上價格多少?價格需要透明化,行口每一公斤賺多少才合理,因為台灣的傳統市場存在導致每家價格不一樣又會比價格,削價競爭的結果就是農民賤賣。舉例澳洲的消費市場都是大型超市,農場老闆知道他一盒玉米可以賣多少,而不是市場平均價,中間的仲介也會明確告知農場老闆下禮拜超市會特價,需要多少訂單等。而且產品上會有農場標籤,消費者知道明確產地甚至農場名字。
回到台灣,市場結構相對複雜很多,但我認為中盤商若是真心想幫助農民仍可以從價格資訊透明化開始改善,因為農民很愛私下比價,但每家的產出品質並不相同,別人價格高,不一定自己的品質值那價格,或許透明化的價格才能讓他們跟自己比,而不會造成價錢越比越低,對中盤商一點都不信任,心不甘情不願將產品給人家,然後再一直說收購怎麼那麼低,農民與中盤商永遠楚不愉快…當然我知道這很難達成,也瞭解並不是一人之力可以改善,希望有越來越多人加入一起改變…共勉之
盤商如果萬惡不赦
那大型通路商(全x,家X褔)不就…
我想盤商出手買貨應該沒人拿槍
強逼農民賣貨吧
自由經濟市場只要沒有聯合壟斷沒有強買強賣何來剝削 生意人冒險犯難將本求利貨暢其流賺取利潤乃天經地義無知的人才會有剝削的想法。盤商行口有特權許可制嗎?有本事有興趣人人都可以進場拚鬥廝殺
應該就是該賺的沒賺到,想省的沒省到才會有這些嘴砲,買賣本來就是歡喜甘願,小弟不是盤商也不是小農,我站在銷費者的立場看這整件事感覺就是時代在進步,相對網路資訊越來越發達,所以一些二代小農了解到市場的末端售價遠比批發給盤商利潤更高,當然就不甘願自己辛苦的收成被盤商剝削,所以網路上可看到很多產地直接配送到銷費者手上的行銷手法,然而當通路建立成熟後盤商的生存空間可想而知一定會越來越小,但是以現階段來說銷費者還是必需依賴盤商,因為現階段的網路行銷還不夠成熟,必竟還不算市場主流,而且以小弟的經驗,小弟也曾經去產地買過農產品,價格並沒有比我家附近市場便宜,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就以採草莓來說好了,小農省去了採收成本,省去了運費成本,省去了盤商採購,各位去採草莓有比市場買還便宜嗎?小弟我並不是幫盤商講話,小弟當然也跟各位大哥大姊一樣想買到又好又便宜的農產,但是如果小農們想跳過盤商直接賣給銷費者那中間的價差一定也要回饋給銷費者,不然銷費者何需要直接跟小農買,銷費者直接去家附近市場挑選就好,不用大老遠跑去產地,也不用冒者風險怕宅配到的農產品不如預期,對吧
可樂說的有理 如果農民拿出可以讓消費者信的任耕種方式 如完全不用農藥且產地耕種方式也透明 就有條件賣得更好價 但反過來說農民也確實對食安提供心力生產出的水果配送到盤商或批發市場 所賣得價錢沒有兩樣 更或不被重視最後只有隨波逐流
小農作品牌不易 網路銷售有緩不濟急又有如可樂所言 哀
現在的年輕農民知識水準提高了,可以利用網路平台來拍賣。可以造成大家雙贏的局面。
看你一句”這些人都比一般的薪水階級有錢很多”之後
整篇留言可以不用看了
標準死老百姓
出來做生意如果比授薪階級還窮那做個屁?當我們慈善事業嗎?
何況經濟富裕的人有一半都是授薪階級
你自己窮逼薪水低就好好認份
不要出來對這些做苦力活生意的人憤世嫉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