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精華階段的大學新鮮人,來到高齡比例最多的嘉義縣,大多數年輕人可能會急著逃跑,但74年次的林家緯10年前到嘉義讀書時,卻愛上了這個人情味濃厚的小鄉鎮,一天到晚往農村和原住民部落跑,去年甚至毅然決然辭掉工作,落腳嘉義開設「逗陣非營利組織管理顧問工作室」,協助社區寫企劃書、把政府法規「翻譯」成白話文,用新型態的鄉村服務業,陪伴社區找回昔日光彩。
寫企劃、辦活動、解說公文,樣樣難不倒

第一次寫企劃案的人常常被組織、章程、預算等搞得頭昏眼花,對人生後半段才接觸網路的農村老一輩而言,詰屈聱牙又拐彎抹角的政府文字,更彷如無字天書,遑論寫字敲鍵盤,許多老人家常常自嘲:「拿筆比拿鋤頭還要重」。
這並非瞧不起老人家,而是政府語言讓人民看不懂,林家緯拿出社會局的政策簡報,裡頭載明社區應該「建立婦幼保護通報」,但到底什麼叫做保護通報?「其實就是學校附近有沒有愛心商店啦!」
林家緯笑著說,這是很簡單的概念,但政府條文太生硬,只要舉個例民眾很快能明白,「逗陣」工作室就是要扮演「解構」的角色。
今年3月在嘉義市區掛牌營運的「逗陣非營利組織管理顧問工作室」, 宗旨是服務剛起步的非營利組織NPO和社區,協助內容包山包海,從記帳、撰寫章程,到辦活動、提標案,所有和社區營造有關的事都是守備範圍,目前已有4、5個組織穩定配合,曾協助嘉義上林把古厝規劃成故事屋、開辦大林老人共食的社區廚房。
創辦人林家緯是彰化人,10年前到嘉義讀書,主修成人教育和社福,從此結下不解之緣,研究所畢業後繼續留在嘉義當社工,去年邁入30歲,他驚覺,有些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毅然決然辭去工作自己創業。
林家緯觀察,嘉義的社區能量很豐富,但老年人口偏多,對資訊掌握度比較不好,許多NPO組織雖然想做事,卻不知道怎麼調查當地需求;政府雖有許多社區營造的計劃,但社區不懂該怎麼提案,沒有經費,就更無法做事,不斷惡性循環,自己雖然不可能什麼都懂,但可以協助連結資源,陪伴社區茁壯,最終目標是讓社區雇得起專職,自主運作。

不是指導,而是陪伴
「逗陣」在台語有「兄弟」的意思,顧名思義,林家緯想做的不是「指導」,而是「陪伴」,社區必須有共識、想做事,他才願意一起協助。這樣的想法和大學經歷有密切關係。
大二時,他因不想依循系上慣例到社區或社大實習,被丟到阿里山部落,因個性海派和原住民打成一片,甚至被取了原住民名字;八八風災後,許多部落孩童被迫下山讀書,他和一群朋友成立「夢想之鄒」,輔導部落孩童課業,帶他們打工換宿、單車旅行,這些陪伴的經驗讓他深切體會,與其給魚不如教人釣魚,培養孩子或社區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走得長久。
林家緯說,民間有不少社區規劃公司,但計劃結束就走人,政府則常常說要培力社區人才,但這些人才真的是社區想要的嗎?「講『社造』,其實最後是在『造人』,」林家緯非常要求社區主動參與,例如推動社區廚房時,社區必須自己執行,他的任務是試菜、拍照、給意見、接受提問、協助發想。
他不諱言,在地方難免遇到派系問題,只能盡量避開,如果主事的人有興趣、有意願發展社區,他也不會拒絕,至少當下主事者有心想做。

想像一個新型態的鄉村服務產業

上林社區發展協會是「逗陣」的陪伴對象,總幹事孫家榕說,林家緯確實帶來了許多公部門資源和專業人才,在社區財務、會務上給了很大幫助,社區可以委託部分專業給別人,但不能只把自己的想法丟出去,必須自己學習,才能長久;上林移居青農何嘉浩也說,社區確實有這樣的需求,但還是要以社區為主體,社區一定要準備好,擁有執行力。
除了社區協會,林家緯也回到老本行,協助許多社福機構寫企畫。只是NPO通常經費不多,到底要怎麼收費才合理?他坦言,目前還沒損益兩平,無法請員工,也仍在摸索如何定價, 例如上林社區發展很成熟,有人可以解釋公文,服務時就可扣掉這項費用,每個社區的情況都不同,需要時間累積經驗。
鄉村人口老化是危機也是轉機,林家緯十分看好「逗陣」這種新型態的鄉村服務產業,不過仍有許多人搞不清的「逗陣」性質,甚至懷疑他利用NPO組織為自己營利。
「我的概念是用『PO』協助『NPO』,」NPO是非營利組織,PO則是營利組織,林家緯認為,非營利組織不代表不能營利,只是不能以營利為主要目標,必須把營利分配下去,而他提供NPO服務,讓NPO可以順利運作,使用者付費在營利事業很常見, NPO卻較少這種觀念。
雖然「逗陣」現在只是一人工作室,不過未來林家緯希望可以慢慢步上軌道,擴大經營,提供更多NPO服務,也讓年輕人能夠留在嘉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