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辛苦花費時間「種植」的樹木,一瞬間遭山老鼠、土石流等人為或天然災害襲擊,你的反應會是什麼?新北市新店區一對從事藝術教育工作的黃怡華、羅勝夫,目睹社區路樹逐漸遭建商砍伐卻無力阻擋,於是設計了一款名為「森林保衛戰」的桌遊,遊戲牌卡廣納台灣黑熊、啄木鳥等動物,以及人為砍伐、天災侵襲、自然病害等設計,期望孩子透過情境式的「種樹遊戲」切身體會保育山林的重要性。
直接感受開發砍樹影響生態
鄰近新北市新店區小碧潭捷運站的中央新村早期60年代為國大代表宿舍,附近一帶原為2、3層樓高的透天厝,巷弄兩側皆栽種高聳茂密的綠樹,隨著禁建令的取消、鄰近美河市等高樓築起,促使中央新村老屋一棟棟翻為大樓。3年前黃怡華和羅勝夫決定在此開設「Amber House藝術工作室」時,還可看見路旁路樹聳立,如今此景卻越來越少見。
2年前,工作室旁3、4棵高約3層樓的綠樹,因住戶舉家搬遷慘遭砍伐命運,黃怡華雖一度在建商探勘時建議樹木應該要做斷根處理,仍無力挽救大樹被鋸成片段的命運。羅勝夫說,樹木還未被砍前,他們還曾在樹下救過一窩小鳥,為防止小鳥半夜被其他貓咪叼走,還徹夜住在工作室等小鳥的家人來尋,他深切了解,砍樹不僅是樹木不見而已,依存在樹木上的生物也會受到干擾。
黃怡華和羅勝夫之所以對樹木保育議題具有同仇敵愾的認知,根源於從小到大的生長背景。黃怡華為南投中寮人,自有記憶以來最有印象的就是樹木,他和家人居住的龍安村,村子口就有一棵大榕樹,村裡無論談天、等公車都會聚集在此,她的爺爺以栽種果園和包裝香蕉為生,早年中寮香蕉因口感帶酸深受日本人喜愛,她下課時都要協助爺爺鋪檯子、包香蕉,爺爺的汗衫沾滿香蕉汁和汗臭味是她最深刻的記憶。
桌遊研發者黃怡華(左)、羅勝夫(右)
身歷其境,體會森林保育重要
黃怡華的奶奶常說:「山裡就像寶藏。」她們常常會沿路上山撿拾劍筍等作物,帶回家就成為當晚的菜餚,對她來說,人與山裡的生靈應該是一種共生共存的關係。
羅勝夫雖是道地新北市人,但因為父親喜愛釣魚的關係,每每假日不是往海邊跑、便是往山裡走,常常從帳篷中醒來時,人已在山林裡,父親因為有「正事」要忙,他和兄弟姊妹就得自己找事情做,撿木頭升火、找昆蟲、到溪流玩都是他的兒時回憶,大學時代他喜歡和學者到山裡面寫生,當兵時期觀察海邊消波塊所造成的環境問題,這2年也成為他的創作題材。
黃怡華和羅勝夫喜愛山林,但他們發現,樹木被砍的事情和大眾的距離卻很遙遠,所以在社區路樹逐漸消聲匿跡、再加上去年參與大巨蛋的護樹行動後,決定自製桌遊,並在設計遊戲時就把對象鎖定在學齡前的孩子,黃怡華說,「其實桌遊和藝術教育很像,都是在假設一個情境讓孩子發揮,我們希望小朋友透過牌卡遊戲彷彿身歷其境,從而體會森林保育的重要。」
桌遊深化小朋友與森林連結
這款桌遊「森林保衛戰」共有15種卡牌,包含能趕走山老鼠的台灣黑熊、治癒樹木凋萎病的啄木鳥、白蟻剋星穿山甲、轉移獵人焦點的飛鼠等,還有閃點、森林大火、土石流等天災情境卡牌,每張卡牌背後就是一棵綠樹。
桌遊設計者羅勝夫表示,遊戲者透過每回合3次的出牌機會,抉擇該種樹、保育山林、治癒樹病,還是破壞他人樹木,孩子可體驗原來一瞬間樹木就很容易遭到破壞,藉由遊戲從而深化小朋友與大樹的連結。
該款桌遊預計在8月初問世,桌遊研發者黃怡華和羅勝夫配合將在10月舉辦的「Maker Faire」活動,每週日都會在清華大學的水木書苑舉辦桌遊體驗,搭配山林保育繪本的分享等活動,詳情可洽:https://www.facebook.com/TreePlantingTG/timeline。
-780x43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