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迪勒颱風重創烏來,雖然外界物資源源不絕,但空投多以泡麵、罐頭、餅乾為主,缺少新鮮蔬菜,好在烏來長期有一群小農,用日治時期就開墾的梯田進行友善耕種,他們在道路尚未搶通之際,徒步穿過落石,把菜帶出去分送給受困族人,明天(週六)還打算到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田裡有腳印市集」擺攤,一點也沒被風災打倒,直說「我們韌性很強啦!」
友善耕作顧生活,廢耕梯田現生機

日本人為了統理原住民,在烏來屯墾多處梯田,近年烏來大力發展觀光,許多族人外流,到老街、溫泉飯店打零工,梯田也漸漸廢耕,長期推動友善耕作的「台灣原味」公司,2011年向農民租地,在烏來西羅岸成立示範農場,輔導返鄉族人從事友善耕作,找回自給自足的能力,也兼顧大台北地區的水質。
這些農民每週六固定在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的「田裡有腳印市集」擺攤,這次蘇迪勒颱風來襲,外界雖然看到一片滿目瘡痍,但這群農民早已開始重建,穿過倒塌的落石、電線桿,採收絲瓜、苦瓜、珠蔥、地瓜葉等,發揮互助精神,將新鮮蔬菜分送給受困的族人。
農友比令說,山上乾糧足夠,但缺乏新鮮的肉和蔬菜,「其實原本是要採菜下山擺攤,聽到大家沒青菜吃,就趕快分出去啦。」比令的老婆林春花是烏來福山人,當地聯外道路至今中斷,只能靠空投物資,他們掛念著受困的族人,每天都送物資過去,今天下午台灣原味的工作人員到農場勘察,順便摘了兩大包地瓜葉,交給比令帶到福山,幫族人加菜。
許多當地民民眾表示,其實已經不缺米糧了,因為住在山上的居民本就習慣囤米,最缺的是柴油、肉和蔬菜。
分送給受困的福山民眾-780x520.jpg)
農場受損輕微,農友惦記與消費者的約定
或許是原住民天性樂觀,這些農民對大自然的災害看得很開,冰箱沒電,就趕快醃肉或灌成香腸;有老人家不願意下山,住在工寮,颱風後無消無息,比令半認真半嚴肅說:「可能和土石拌在一起,一隻眼睛在那個山頭(手比左邊),一隻在(右邊)另一個山頭,看我們過得好不好啦!」
許多農民這幾天已經開始種東西,椴木上的菇在連日大雨後長得特別快,四、五天就得採收,農友李秀菊看到台灣原味的工作人員上山,趕緊摘了兩籃菇,交給他們拿去山下賣,一邊摘一邊稱讚,椴木菇比太空包香多了,「這是苦中作樂啦,至少人有平安。」
這次蘇迪勒颱風來襲,烏來主要幹道新烏路滿目瘡痍,邊坡落石超過一人高,許多溫泉旅館的地基被掏空,在湍急的河流邊顯得搖搖欲墜,西羅岸的路上雖然也有落石擋住去路,但整體不嚴重,昨天下午已經排除,農場除了火龍果、香蕉,其他作物都沒受太大影響,甚至連用竹子自製的環保廁所都安然無恙,石砌的田埂也沒受到損害。

比令夫婦也沒有忘記和消費者每週一次的約定,明天仍會排除萬難到台博館南門園區擺攤。雖然他說是因為想要「看見新台幣」,不過台灣原味工作人員劉佳雯說,其實扣掉油錢和一整天擺攤工錢,農民根本沒賺多少,「但既然有菜,他們就不想看到菜被浪費。」
除了「田裡有腳印市集」,李秀菊的椴木菇也會在「土生土長 On the Ground」小店展售,消費者可以多多選購,為農民加油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