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果汁之王的百香果,有個鮮為人知的祕密,那就是每年進入生長期,總會因染上病毒,導致果實木質化,整個果子皺巴巴、果汁率大幅降低;而近年環境中不斷浮現新病毒,更讓百香果疫情雪上加霜,在長葉子時就發病,因而捲曲變形。
為此,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開發ELISA免疫檢測法以及核酸快速檢測試劑,至少能檢測出6種百香果病毒,其中核酸快速檢測試劑,檢驗時間只要25到30分鐘,是一般市售核酸萃取試劑的一半,且花費成本和市售試劑的250元相比,這項新型技術只要10元,可大幅減少試管等耗材的浪費。
果實木質化甚至畸形(圖D、C)。(圖片來源/農業試驗所植物病理組陳金枝、鄭櫻慧、鄧汀欽)-688x780.jpg)
70年代百香果染病 農試所獨創「全園更新健康嫁接苗」技術
百香果除了鮮食外,還可加工製成果汁、果凍等產品,應用廣泛,我國目前栽培面積約達509公頃,產值約有4.36億元。
民國75年在百香果主要品種「台農1號」誕生5年後,國內百香果面臨了EAPV病毒的挑戰,栽培面積瞬間從1213公頃降到300公頃,大幅縮水了75%,染病的果實會木質化或畸形變小、果汁率降低、風味變差,當時農試所便耗費2年研發出「全園更新健康嫁接苗」的栽培技術。
農試所發現,經過檢測的無病毒苗可延遲感染並降低病毒的發病率,至少能維持百香果植株3到5個月的健康期,確保果實在收成後才發病,因此便在78年推廣了這項栽培技術,台灣的百香果產業也從此改成一年一期,每年採收完後,便要嫁接新的無病毒苗。
新型病毒浮現 致病率高達5成
不過隨著氣候變異,新型的兩種雙生病毒PaLCuGDV和EuLCV陸續浮出,這兩種病毒常發生在遇寒流再回溫後,發病時葉子會捲曲變形,影響開花和結果,「就初步田間調查,每年至少有5成的百香果植株染上此病。」農試所植物病理組助理研究員陳金枝說。
為此,農試所根據這兩種雙生病毒的組成成分「鞘蛋白」和「核酸」,研發ELISA免疫檢測法以及核酸快速檢測試劑,農試所副所長蔡向榮指出,這項檢測試劑至少能檢測出6種百香果病毒,除了PaLCuGDV和EuLCV外,還可在同一個試管檢測是否還有其他廣效性的雙生病毒存在。
百香果新試劑 降低染病率 創造國外種苗市場
農試所研發的新型核酸試劑希望技轉給業者,以進行商品化。試劑商品化後,除了可供種苗業者使用、讓國內百香果染病率降低外,農試所看好的是東南亞、韓國和中國等國際種苗市場,過去每年台灣外銷健康種苗就高達120萬,未來再度擴大,便有機會提高產值。
百香果嫁接小百科:
國內百香果產業的嫁接技術掌握在種苗商,每年種苗商必須在6、7月開始培育健康苗,再賣給農友種植。以國內大宗的百香果品種「台農1號」為例,先以黃色種植株作「根砧苗」,剪出楔型傷口,上頭嫁接同時也剪好楔型傷口的台農1號母株,如此固定2到3週待傷口癒合,在放置到溫室進行隔離,整個過程大約需要3到4個月的時間,再交給農民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