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拾獲海龜新聞頻頻,根據北台灣的海龜救治據點、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統計,今年已接獲31起民眾拾獲海龜案例,佔去年度總案例的一半以上。剛自秘魯國際海龜生物暨保育研討會歸國的海洋大學教授程一駿表示,亞洲以日、台兩國對海龜保育的法規較先進;但受限於中國對海龜捕撈、非法製成的飾品、肉品,及各國並未積極處理海洋垃圾,都造成對海龜救治、保育成果的折損。
給牠病房,不如祈禱牠別再入院
一踏入海洋大學的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映入眼簾的便是3盆盛有受傷海龜的大橘桶,牠們分別是元宵(綠蠵龜)、三明治(欖蠵龜)和米苔目(綠蠵龜);再走入研究室裡頭,又可發現另外3隻綠蠵龜。
在這裡,每日都有大學部、碩士班的學生合力為海龜更換海水、餵食海藻、蝦類、清除排泄物,盆中海水也會經由過濾棉處理,並控制在攝氏24到27度C、對海龜而言的舒適溫度。
如此良好的環境,難免讓人誤會海龜已相當適應研究室的環境,但隨即來自三明治短促、用力拍打水桶的「砰砰」聲,戳破一般人對「海龜樂園」的想像。
助理謝文宜說,研究室畢竟屬人為環境,對野生的海龜而言依舊壓迫,但由於牠們太過虛弱,必須就近照顧才會留在研究室;較為健康的海龜則會送到貢寮據點,不僅池子寬大、較為適應外,也能為野放累積體力。不過林林總總相加,研究室已收納12隻海龜,算是滿載狀態。
-780x522.jpg)
-780x506.jpg)
龜殤代價,年燒百萬救治費
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現由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主持,和屏東海洋生物館在南北地域上分工,是全台唯二的海龜救傷中心。
程一駿說,海龜擱淺原因相當複雜,通常為身體虛弱。像是洋流溫度變化太快,「適應不良的情況下免疫系統便會不好,有可能導致肺炎、食慾不振,」漸漸失去活力。只是近年人為製造的垃圾太多,遭海龜誤食,以及漁船船槳打傷龜甲、導致發炎生病,都是「龜殤擱淺」的成因。
-780x522.jpg)
因此每當民眾在產卵季節外發現的海龜,無論生死,只要通報給縣市政府動物保護處,便會輾轉移送到兩處海龜救傷中心處理。以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來說,經台灣大學農學院附設動物醫院獸醫治療、判定生命狀況穩定後,才會準備野放事宜。
只是這類的工作曠日廢時外,還相當耗費金錢。平均每隻海龜得就醫3次,每次花費3到6000元,單去年就已救治18隻海龜,另外包含人力飼養、照顧、餵食、運送油資,每年耗費百萬元以上經費,對海洋生態暨保育研究室而言相當負擔。
-780x520.jpg)
中國夯買龜,亞洲保育海龜難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全球7種海龜均屬瀕危野生動物,因此各國也有採取保育行動;而自1980年代起學界亦舉行國際海龜生物暨保育研討會,匯集全球對海龜的最新研究,今年亦有600多人在祕魯相會,其中一項重點在於科技應用,像是如何在不干擾海龜洄游的情況下,裝設的GPS、攝影機來記錄海龜活動,或運用臉部辨識個體等。
在國內,7種海龜可以發現5種,分別是綠蠵龜、赤蠵龜、欖蠵龜、玳瑁、革龜,而牠們在在國內亦受《野生動物保護法》規範。
只是令人困擾的是,海龜在多數亞洲國家具有經濟價值,因此各國對保育政策、執法興致缺缺。尤其是中國,程一駿說一隻綠蠵龜可要價600美金,玳瑁更高達800美金,「因此漁民不小心捕撈到海龜,也不會把牠們放回海裡,而是拿去市場賣。」相對而言,台灣、日本均有法令規範,是亞洲地區對海龜保育較具貢獻的國家。
陪同程一駿出席的博士生曾鉦琮也說,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曾公布2000到2008年間,亞洲地區有8000隻完整和2.6萬件海龜製品透過非法貿易流通,其中龜製品包括貝甲、裝飾品、梳子、耳環、肉品等,其中共有85%銷往中國。
這點也凸顯未能串聯保育作為的亞洲地區,加上對海洋垃圾的不同調,即便台、日兩國投入資源對海龜救治、保育,也容易因鄰國未配合,促進「黑市」經濟,折損保育成果。
根據程一駿統計,1997年迄今台灣已有250多件海龜擱淺及遭定置網捕獲的情形。若單看去年數據共有58件,今年截至3月已有31件,已是佔去年一半。程一駿說,案例上升雖然凸顯生態嚴重外,但可喜的是,這也顯示民眾對海洋野生動物岌岌可危的意識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