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食品展全名為「東京國際食品・飲料展」,創立於1975年,德國科隆食品展(ANUGA)與法國巴黎食品展(SIAL),並列全球前三大專業食品展,短短四天就吸引近8萬人次參加,雖然中國、新加坡的食品進出口量近年快速增長,但日本人的消費力高,不吝購買高價精品,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每年都可看到許多還沒上市的新產品試水溫、各式各樣最先進的食品加工技術例如紅外線乾燥機,創意十足的國家館也是必訪之處,讓上下游記者帶你直擊這個亞洲最大規模的食品展。
泰國設計有質感,台灣吉祥物搶鏡
今年的食品展主題是「Japan, the gateway to asian markets」 (中譯:往亞洲市場的通道),道出日本作為亞洲食品龍頭的霸氣,日本品質、規格要求一等一,進得了日本,外銷到其他國家幾乎不成問題,這次一共有10個展館,3197個廠商,涵蓋78個國家來搶灘,分散在1~5展館,6~8展館則多是日本廠商,9和10是主題展,包括日本和食產業展、茶和咖啡、有機食品、食品包材設備等等。
為了吸引買家注意,各國莫不使出渾身解數,台灣隔壁的泰國館,整體設計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泰國將主題訂為「Kichen of the world」,主打香米和熱帶水果,門面類似飯店櫃檯,舉辦活動時就成為廚師的料理桌,三角形延伸有迎賓的效果,簡單大方又有質感。
西班牙推廣國家驕傲伊比利豬,請出帥哥廚師現切試吃,韓國銷售人員穿上傳統韓服,端出傳統泡菜和漬物請現場人員是吃兼評分,增加互動性。



在這場創意大比拼中,台灣似乎有點落後,在以日本為對象的宣傳活動中,澳洲打出「澳洲紅酒好喝的七個理由」,泰國館有「看、聞、嚐,享受三種泰國米的食譜」,台灣卻只寫出「台灣水產發表會」、「臺灣烏龍茶發表會」這樣毫無亮點的標題,且展館設計欠缺明確的主題,大多數廠商只能用傳統方格攤位,雖然此次來了112家廠商,全球第四名,卻看不出台灣的特色。
唯一比較佔上風的,是超會擺pose和人互動的高雄市吉祥物「高通通」,可愛萌樣為台灣館吸引不少人氣,許多日本人光顧著跟他拍照,忘記吃他手上的鳳梨,還逼得高通通單腳下跪拜託大家試吃,笑翻全場。


健康、即時食品持續流行
每天展場都有各式各樣的講座和主題,從這些活動可以嗅出現在日本食品的流行趨勢:健康、方便、小包裝,比方今年有一區專門介紹有機食材,許多攤位也打出低GI(升糖指數)、低糖、低鹽產品,有日本廠商和大學合作,開發出低鹽味噌,改用乳酸菌延長味噌保存期限;水產業者開發出單人份的調味魚片真空包,附上竹籤,即開即食,讓你在家自己開居酒屋。
食品展中,可看到令人嘆為觀止的日本市場調查能力,光是一個番茄就有5、6種,有標榜料理用的偏酸品種,以及高糖度、糖酸比適中、風味明顯等等。
為了增加互動性,同時了解消費市場的變化,廠商大手筆舉辦清酒、和牛無限量試吃,甚至還有冰淇淋品評會,共有60多個來自日本各個縣市、由在地牛乳製成的冰淇淋,消費者可試吃三種,針對產品包裝、在地性、口感、購買慾望評分。
今年食品展外特別舉辦「美食女子」專區,展出各式各樣為女性量身打造的產品,除了標榜最基本的健康養生,還有孕婦可食的低咖啡因咖啡,甚至出現粉紅色醬油、粉紅色咖哩,因為反差太大,許多人試吃後都發出驚呼聲,而這些全是用天然甜菜根染色,安全又健康。



厚生省、海關駐會場,立即解答食品法規
日本食品展不開放一般民眾進場,現場門票高達5000日幣(約台幣1500元),且必須是食品相關從業者才能參加,但依舊天天爆滿,四天超過8萬人次進場,其中多半是日本買家。
由於許多食品都在開發階段,或是牽涉到進出口稅則、檢疫問題,為了體貼廠商,現場有主管關稅、檢疫、衛生安全的政府機關,隨時解答廠商疑問;但美中不足的是,這些設計似乎多半是為了日本賣家,沒有準備英文翻譯,常發生比手畫腳的窘境。
另有一點值得關注,日本提供的買家手冊雖然只有黑白版本,但產品資訊相當詳細,包括食品的規格、產季、最小出貨量等等,且有英文、中文、韓文版本,韓國廠商也自備了英文版的銷售企劃書,同樣有上述訊息;台灣館雖也有產品目錄手冊,而且還是全彩印刷,卻缺少這些資訊,對外國業者很不友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