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綠金」美名的毛豆去年外銷創下22年來新高,產值24億元台幣,台灣更穩坐日本毛豆主要進口國寶座。回顧10年歷程,有「毛豆王子」之稱的高雄區農改場副研究員周國隆認為,外銷需在品質、數量上穩健外,更得掌握市場脈動。像日本景氣差,得懂得推出「少量實惠」的包裝,並持續品種改良,選拔有特殊口味、抗蟲害、氣候變遷的品種,才能持續創下佳績。

突破成本困境 從市場需求站穩腳步
毛豆來自大豆,而大豆種皮若是黃色,便是民眾熟悉的黃豆;當大豆在田間豆莢飽滿度達80%時,毛豆農便會採收,並且送入攝氏零下20度C的環境中進行急速冷凍,以維持品質和數量。由於此時的大豆帶有茸毛,故稱作「毛豆」,是日本家戶、居酒屋中常見的食物。
其實我國毛豆銷日已有40年,曾經一度不敵成本考驗,前景慘澹。1990年代,台灣因工資上漲、生產面積較小,逐漸遭中國、泰國挑戰,年銷量一度跌到2萬公噸,連冷凍毛豆加工廠也從30多家衰退到10多家,業界更有「只剩5年光景」的慘澹氛圍。
然而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周國隆藉由和有資金的「豆販仔」合作,讓豆販仔轉型當農民,依照日本市場和冷凍蔬果加工業者的需求生產、加工毛豆,才終於在生產成本高的逆境中站穩腳跟。
如今我國毛豆年外銷量已達3萬6千公噸,其中85%會流往日本市場,而周國隆更被業界稱為「毛豆王子」,近年更和業者合組台灣毛豆聯盟,希望鞏固、擴大綠金成果。

掌握市場變動 推出不同產品
回顧近10年來我國毛豆佔日本進口市場的比重,一路從29%升到36%,去(2015)年更達44.3%,周國隆說「今年看能不能攻上45%。」為達此抱負,掌握日本市場脈動便相當必要。
其實受限於日本經濟景氣長期不佳,2013年毛豆銷量曾衰退3%。周國隆說,許多加工業者發現,日本客戶開始不愛400g一包的毛豆,反倒是120、150、200g包裝的毛豆賣得特別好;另一方面,經濟差、應酬少,讓採買大戶的居酒屋需求量也減少,更加促進「少量實惠」的市場氛圍。
而在包裝上掌握市場外,推出新品種也是突破點。周國隆也曾利用日本毛豆品種「香姬」和台灣毛豆雜交、育種,歷經10年選拔出「高雄11號(香蜜)」,吃起來帶有芋頭香氣,成功征服日本市場。
蟲害、氣候衝擊品質、產量,毛豆還得再「進化」
儘管台灣銷日毛豆不斷跟進市場脈動,並控制穩定品質,仍免不了日本消費者的投訴。周國隆說,近年外銷商常接獲日本消費者、主婦反映,毛豆莢中會發現蟲洞、蟲蛀,甚至是乾死蟲卵,一夕之間對台灣毛豆品質失去信心;有時日本業者還會為此來到台灣,了解產地生產情形。
周國隆說,這類蟲害應是豆莢螟蛾造成,只是一來毛豆已經冷凍處理,「蟲卵已經被凍死,不會孵化。」且若要進一步追求更好的外觀和更少的蟲害,農藥的平均用量也會跟著提升,反而有食安疑慮,「這是必須和消費者溝通的。」
因此周國隆和各家業者,每年也會定期前往日本交流生產流程,並帶回更新的日本市場脈動、政策法令變更等訊息;而國內業者也會在每1、2個月的台灣區冷凍蔬果公會上進行討論,來穩定和品質。
只是較難克服的仍有氣候變遷問題。周國隆說,今年初遇寒害、現又陰雨連綿,目前高屏地區的春季毛豆生育期較正常的7、80天還要長,只是今年高屏地區總面積增加到100公頃,對產量影響得收成時才知道。
但產量不穩對外銷而言並非好事,「所以我們會看春季產量,再適時調整秋季耕種面積,來穩定供應日本。」周國隆說,當然進一步解決蟲害、氣候變遷的方式是培育新品種,但他也笑說10年光陰過去,自己也年過半百、「老了」,得把遠大目標交由後輩努力,讓毛豆產業能不斷「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