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剩食中的希望——食物銀行

作者 林太新/編輯 江明鍵

糧食議題上有著兩個很嚴重的問題,一是食物浪費,全球每年以不同形式浪費了13億噸的食物;二是飢餓人口,為食物分配不均以及眾多複雜的國際因素所導致;本文介紹致力於同時解決此兩大問題的食物銀行,試圖引起大眾對糧食議題的重視、關注,並盡己之力為這些可能被浪費的食物與飢餓的人們帶來希望。

 

食物銀行

1976年John Arnold van Hengel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創立了全球第一家食物銀行——「聖瑪麗食物銀行」。其構想為,堅持不以金錢購買食物,而是透過宣導方式,使企業、店家、百姓捐贈食物,再將這些食物分配制需求者手中;可謂「中央食物蒐集站」或「糧食物流」。可有效解決商家處理過剩、即期貨品的煩惱,與提供飢餓人口糧食的需求,是兩者之間的重要橋樑。

     食物銀行實實在在地解決了捐贈者無處可捐,與需求者求助無門的棘手問題,其整體運作流程如下:

  1.   募集食物——募集來自食品公司、政府機構、超級市場與各界的過剩、過產與NG食品。
  2.   重新整理——以嚴格的食品程序重新分類、包裝所募得的食物。
  3.   發送——透過個慈善單位或食物銀行自身據點發放食物至需求者手中。

透過捐贈,企業或店家不僅可在社會上得到良好的企業形象與政府部門給予的減稅優惠,也成功救回了許多本來會被浪費的食物;而食物銀行體系的整合也可增加社區或社會企業間的凝聚力,不單單建立了有效的捐贈網路,也同時牽起了條條的人情;最後,受分配者也得到了食物資源,得以溫飽;所以在整套體系的各環節皆充滿正面的影響力。

 

食物銀行在台灣

2011年5月29日,「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成立,並於2012年正式加入全球食物銀行網絡,為第24個會員國,台灣的食物銀行除了一般的食物救助之外,也透過志工的調查,重視不同服務族群之所需,分配不同的資源,像是有成長中孩童的家庭,多分配營養品或營養成分高的點心,而針對老年人,則外加提供銀髮族尿布與奶粉,希望能將有限的資源做最有效、最理想的分配。短期內,實物銀行也希望可與公益團體及學校合作,有效地將資源配送至家庭或個人。最終目標是希望能與政府一起建立一套物資與救災網路,並招募各方專業人士教導失業大眾一技之長,藉由自己的力量脫離平窮與飢餓。

2012年8月,台中紅十字會於台中成立第一家實體食物銀行「綠川店」,這間食物銀行一改以往由據點統一發放食物的方式,以超商方式運作,需求者利用點數卡的方式自行挑選物資,如此一來,降低了需求者接受他人異樣眼光的困擾,也改善了以往食物統一時間接收的不便利,而台灣的食物銀行不僅提供食物方面的需求,也提供許多民生必需品,因此又有「實」物銀行之稱。

行政院會也於2013年提出《社會救助法》修改草案,希望能將「實物銀行」納入法源,以實物取代補助金進行救助,並授與地方政府視情況結合當地社區、倉儲、物流、資源媒合與平台建構一套符合當地的社會救助體系,活絡當地的社區的善心與資源,擴大社會安全往的照顧層面此體系也可於天災發生時,有效地將物資運往災區,不僅僅服務社會弱勢,也可應用於救災。

唯台灣的食物銀行目前大多規定捐贈物的有效期限需超過半年,導致民眾、企業與店家會以購買物資、或直接捐款的方式進行協助,此亦是善行,但對於實 (食) 物浪費的改進無實質幫助,筆者認為此現象與大眾觀念有關,透過撰寫此文,筆者希望可增進大眾對於食物銀行真正的構想,一起解決糧食議題上的兩大問題。

 

參考文獻

台灣全民食物銀行。2012。食物銀行是甚麼?

社企流。2015。從整條食物供應鏈,發現你所不知道的食物浪費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2012。綠川食物銀行-讓愛心能用存的,也能領出來用!

關鍵評論。2013。「實物銀行」納入社會救助法 弱勢民眾不挨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