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七股海堤為與不為?

「里長說,以前沙洲從頭走到尾,大概要30分鐘,現在30秒就走完了。」

沙洲可將暴潮阻擋於外海,避免海岸受大浪之沖刷、侵蝕,可謂為天然防波堤;而潟湖可蓄納來自陸地之豪大雨,可說具有海岸水庫之功能。因各河川水庫之興建及工業區填海造陸,大量減少沙源,沙洲因而消失或減少。美國紐奧良洲因卡崔納颱風所導致幾近滅城之災,即導因於沙洲、潟湖之消失,而使海浪直撲城市。(註1)
DSCN9981-2
網仔寮汕沙洲現況(105.04.16攝)

曾文溪自古被荷蘭人稱為Zant River,為「砂河」、「聖河」之意(註2)。百千年來,藉由曾文溪的沖刷,織出廣袤的嘉南平原,而原先一望無際的台江內海,也因泥沙淤積,目前僅剩七股潟湖這片遺跡。這片遺跡,是當地人討海的所在,也是保護生命安全的重要依存。

「曾文溪在歷史上有五次改道,很多村子都被淹沒、沖毀、遷移。龍山社區的居民自古早即流傳可能會再次遷村的訊息,這是他們最不樂見的。自從八八風災之後,淹水好像就成為了常態,以前並不會這麼頻繁的發生。但居民認為,有些工程是治標不治本的。譬如說,把堤防加高到2.2米,但之前淹到2.1米,這中間的0.1米是怎麼算出來的呢?我們詢問了水利局,他們說這是規範。我們只能看下次颱風來時,這些設備能不能達到功用,做一個比較被動的檢驗。而當海平面高於淹水高度時,也無法使用抽水機來加速排水,因為它只適用於由高處往低處加速排水的狀況。」
DSCN9738-2
七股龍山社區堤防施工現況(105.03.25攝)

學生們在簡報中點出居民對於工程的疑慮,而在不久之前,台南市水利局也來到龍山社區進行工程說明:「94年海棠颱風暴潮蔚為1.96米,而去年的蘇迪勒颱風暴潮位是2.1米。海棠颱風時因為沙洲已經淤平,因此暴潮和湧浪是長驅直入,源源不絕的倒灌進來,因此當時七股和北門地區,有些村落是連續淹超過一個禮拜,非常嚴重;但是在去年蘇迪特颱風期間,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有將暴潮和湧浪擋在外海,不讓他們直接進入到內陸地區。因此就這兩個例子來看,蘇迪勒的暴潮位是比海棠颱風來的大,工程有了效果,所以不會直接灌進來。」
20160503_103832-2
七股龍山社區工程說明會(105.05.03攝)

水利局雖說明了工程的效益,但針對工程施作的必要性,他們的回應也充滿著哲學內涵:「長期來看海岸本來就是會演替,有時候是海,有時候是陸地,有很多專家學者認為不需要去做禦潮的治理,讓他自然演替。但是我覺得這是哲學的命題。台灣在聯合國的估計中,考量土地乘載力,600萬人口是最適合的。如果台灣只有600萬人,當然可以放任海岸自然演替;但是我們有2300萬人,所以不得不去做保護,特別是七股地區,除了養殖漁業興盛現在還加入觀光,一旦沙洲消失,潟湖沒有保護,那養殖業也會消失,那社會經濟就會出現問題,基於政策的考量,還是要有一定程度的保護民眾的經濟。」
DSCN0073-2
七股龍山社區工程說明會(105.05.03攝)

防洪社區組的學生藉由這一學期的田野調查,從一開始思考如何用工程來解決淹水問題,進而考量自身的人力、時間,轉而將自己的定位設定在扮演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溝通橋樑。針對工程的為與不為,仍有許多的思辨與討論空間。但在此當下,思考「每個人可以做的事」,似乎便成了最可行的方案。不禁令人想起,在日本311地震發生時,設計師太刀川藉由社會設計的力量,迅速彙整來自各方的救災及求生資訊,「重點不是我要做什麼,而是大家要一起做什麼。(註3)」而學生最後也提到,社區意識是很重要的,要意識到這是「我們」的家鄉,「我們」要一起面對問題。雖然單點的力量很小,但團結起來力量就會很可觀。

註1:蘇煥智、彭紹博(2010)。台南縣治水政策白皮書。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台南縣政府。
註2:吳茂成(2001)。曾文溪戀戀母河。時報文化出版。
註3:太刀川英弼:日本311 Olive行動的社會設計(2016) https://goo.gl/B2R2nn

原始逐字稿BY小茵同學
文字編輯BY小編

更多文章請見「曾文溪流域共學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zengwenexpl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