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6)日由農委會、食藥署、防檢局等單位共同召開「與公民團體進行食安溝通及資訊交流第3次會議」,討論農藥施用問題,以及如何建置植物醫師。目前正在研擬《植物醫師法》草案,並計劃推動植物醫師國家認證考試。
衛福部在會中建議「全面禁用巴拉刈農藥」,並指出,現行農藥管制販售制度無助於降低農藥自殺死亡,且禁用巴拉刈的經濟損失遠不及自殺所損失的生產力;衛福部更建議按照聯合國食物與農業組織建議,逐步「全面」禁用劇毒性農藥。
不過防檢局對衛福部提議並不買單,防檢局認為,要降低自殺人數,禁農藥也沒用,而且巴拉刈是目前最不會影響環境,也最不會殘留的除草劑。針對劇毒農藥部分,防檢局認為,只要照安全的比例稀釋,再按照安全採收期,就不會有問題,今日會議並無共識。
植病系教授:農民普遍用藥量太大
農委會公佈1~9月田間蔬菜農藥殘留不合格率前十名,分別為:豌豆(28.1%)、半結球萵苣(19%)、油菜(16.7%)、菜豆(14.8)、菠菜(13.3%)、青江菜(13.3%)、豇豆(12.2%)、茄子(11.6%)、胡瓜(11.4%)、不結球萵苣(10.5%),不合格率偏高。
「食安不能單純依靠農藥殘留檢測,輔導農民正確用藥才是重點。」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曾德賜指出, 目前台灣雖然有農藥販賣管理制度,但其實農藥噴灑過量、混用、偽農藥等問題還是存在,「有些農民覺得噴藥才有安全感,而每個禮拜都噴,但其實根本不用這麼大的藥量。」
動植物防疫檢驗局長黃㯖昌表示,農作物生長過程中一定會有病蟲害,農民必須用藥防治,但農民對於農藥的認知與使用習慣不好,「違規用藥案件中有八成超出核准範圍。」
對此,曾德賜建議「應該建立植物醫師專業證照」,從藥劑登記到推薦應用,都應該有植物醫師專業輔導、開處方籤,「有植物醫師輔導施藥,病蟲害減少了,產量提升了,甚至噴灑的藥量也會降低。」台灣農藥用藥量若降低一半,就可以少花40億台幣購買農藥。
-660x432.jpg)
防檢局:未來考慮植病相關科系畢業才能擔任農藥管理人員
八年前,時任防檢局副局長、前任農科院院長葉瑩,曾研擬《植物醫師法》草案,時任農委會主委陳武雄認為,已經有農藝、園藝、植保技師執照,都能處理病蟲害問題,不需增設植物醫師執照,另外,當時草案設有落日條款,「十年後,未取得植物醫師執照者,不得開設農藥行」,農委會認為不妥,因此退回,直到今年因食安五環政策,政策才又重新端上台面。
葉瑩覺得,植物醫師的制度還是有存在的必要,因為台灣農戶那麼多,必須要有植物醫師輔導用藥。黃㯖昌認為,「專業農藥用藥人員確實很重要,但不一定要侷限於『植物醫師』。」
依照目前規定,各農藥行需設有一名修習過兩週農藥管理課程、並取得執照的農藥管理人員,且領到執照後,還要定期回訓,每年要修得4堂必修學分、五年要修滿40學分,若未修滿,則會被吊銷執照。黃德昌表示,「目前考慮提高農藥管理人員的進入門檻,至少要大專院校植物保護相關系所畢業。」黃德昌補充表示,植物保護相關系所可能包含植病、農藝、昆蟲、土壤或農保系所畢業。
黃㯖昌更表示,未來也計劃與各大學植病系所學生接軌,推動「實習植物醫師」,由防檢局聘用實習植物醫師,並組成執醫輔導團,深入田間,即時輔導高風險農藥殘留作物施藥。
目前防檢局正研擬修訂《農藥管理人員訓練辦法》,也在研定《植醫法》草案,預計今年底舉辦公聽會。
-660x442.jpg)
黃㯖昌:提昇素質後,對農藥管理人員有信心
與會公民團體認同農藥管理人員與植物醫師雙管並行,做為法案通過前的緩衝措施,但也針對「不用全面推動植物醫師認證」一事提出質疑:「真的靠農藥管理人員跟相關的修習學分就可以確保安全用藥嗎?」,更指出,地方對於農藥管理人員的上課狀況根本難掌握,也說不出確切上課內容,建議還是要有專業的植物醫師輔導農民施藥。
對此黃㯖昌回應,防檢局都有掌握農藥管理人員的修習狀況,「絕對是沒問題的!」黃㯖昌更表示,目前確實各農藥行素質參差不齊,但未來若提升農藥管理人員素質,農民便可從農藥行直接取得用藥處方籤及施用方法。
合理施用, 賣出的產品, 要自己也能吃.
一個植物醫生的制度講了十多年還在講,從文章內容看得出來政府根本不想推這個制度,至於為何, 想想植物醫生出來後,那種行業衝擊最大?進而什麼產品銷量受衝擊?背後的利益還是緊緊勒住這些決策者的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