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九州宮崎縣以日本的日向(日本のひなた:日照之處)為名,是日本國土之中繼沖繩、鹿兒島後第三南的縣份。整個九州的大小與台灣接近,而宮崎縣則在九州內則位於相當於台東縣的位置,全縣人口約一百一十萬人,面積約為七千七百平方公里,大概是2.5個高雄市的面積。特色農產品是溫室芒果,特色料理是南蠻雞、炭燒地雞和號稱日本第一的宮崎牛。
為了強化民眾對於宮崎縣的印象,2015年起宮崎縣啟用了新宣傳印象,彰顯日照充足的南國形象。
宮崎生鮮農產全日第五大,加工發展過低
目前日本每個地方政府都面臨全球化、資源環境問題,及隨著少子高齡化產生的人口減少問題。以宮崎縣來說,依照目前的人口趨勢來看,宮崎縣在2030年時人口將會少於一百萬人,且65歲以上的人口會超過總人口的36%。過多年輕人口向大都會流出一直都是宮崎縣的重要問題,攸關整個縣未來的發展動能,勢必要找出解決之道。
尤其,身為日本的農業大縣之一,宮崎縣在地方發展策略必須要跟其他農業縣做出區隔,找出自己獨特的優勢、強化自己的弱點,才能走出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
平成26年(2014年),日本全國食料供給地位調查,宮崎縣的農產業產出額是3326億日圓,是在全國四十七個都道府縣中,繼北海道、鹿兒島、千葉、茨城之後的第五名,是非常值得驕傲的名次。調查數據顯示,宮崎縣在早期水稻、園藝植栽和畜產養殖上都有具有較高的技術、生產力和市占率,助宮崎縣確立在日本的食料供給基地地位。
但是,在平成26年時,宮崎縣在另一項農產加工品產出額的全國排行調查中,則是在47名中名列第24名的中後段,產值僅4066億日圓。這代表相較其他縣,宮崎縣的新鮮農產居多,食品加工的收益較少。較早於平成22年的統計也指出,宮崎縣的農業產出額除以農產加工品產出額的比率只有84%,是九州七縣裡比率最低的。
鄰近的鹿兒島縣,在同期調查當中,農產業產出額是4011億日圓,排名全國第四,農產加工品產出額為9454億日圓,排名全國14位,且是農業產出額的2.4倍。相比之下宮崎縣當年度的農產加工品產出額只有農產業產出額的1.4倍,這樣的比例還有許多成長空間。

發展加工提高就業率、消費力
為了解決生鮮農產品種多,整體後端產品產值卻格外低落的問題,2013年起開始宮崎縣政府研議並設立了フードビジネス (food business)部門,目標是將宮崎縣廣大的農食產業做整體性的推動和規劃,涵蓋縣內的「六級產業化」和「農商工連攜」計畫,奠基不可動搖的產業基盤。
縣政府估計,若把宮崎縣農產業產出額3200億日圓中的100億日圓產值農產品在宮崎縣內直接製造成加工品,這個加工的流程就可以增加2000名就業人口,提高縣內就業率。而這些新增就業人口領到薪水後在縣內消費,可以創造380億日圓的經濟效果。
只要慢慢提升宮崎縣內的在地加工食品比例,後續效果就能夠讓宮崎縣的民生經濟產生巨大且良好的循環。在將農食相關產業化的過程中,也帶動地方就業,造就地方活化。而縣政府的目標則是1.要讓縣內一級產業生產者所得提升;2.縣內的生產力提升且高附加價值化;3.在宮崎縣帶動「食」相關的觀光新亮點。


引進新的食物創新戰略
フードビジネス (food business)具體執行的策略,則分為「擴大」、「挑戰」、「創新」三大面向。「擴大」是指強化、保持過去宮崎縣原本的特色農產加工品的品質和市場,例如食用肉品、燒酒、魚子醬和芒果加工品。
「挑戰」包含要擴大企業投入農產加工的生產或是機械技術開發,開發新的加工品並提升衛生管理和食品安全,並寫擴大跟醫院和社福單位的合作。另外也要向外拓展加工品市場,並且以「食」為主題吸引觀光客來到當地消費、並採買伴手禮離開。
「創新」的部分,因為宮崎縣在2010年爆發嚴重口蹄疫,為了防止疫情擴散,縣政府撲殺大量有被傳染疑慮的牲畜,其中包含繁衍出幾十萬隻松阪牛等高級牛的種牛,當時縣民們一起度過了這段恐慌危機的時期,往後對於食品安全的議題非常重視。
因此,宮崎縣在2014年成立Food Open Lab(フードオープンラボ),提供給在地民眾符合國際安全衛生標準的實驗廚房,試驗自家新的加工品食譜,2015年更設立了食品安全分析中心(食の安全分析センター),能夠檢驗各種可能殘留於食物之中的毒物,並提供安全食品的認證服務等。
免費產業諮詢服務,刺激創業
在這三種不同的策略之外,為了整體強化宮崎縣的食產業系統,縣政府下的公益財團法人宮崎縣產業振興機構也提供Food Business 諮詢站(フードビジネス相談ステーション)的服務,中小企業主、農民或甚至是一般個人,都可以免費諮詢食品相關的問題,站內會幫忙媒合,找到相應專業的顧問討論。
不管是對於新加工品的食譜、加工方法、銷售戰略等問題,或是包裝設計、想成立新事業的相關諮詢、網站宣傳或是合作加工廠或其他廠商的介紹等等,都可以在這個諮詢站內被滿足。站內的顧問們也各有不同專業,例如法律專長、融資專業、網頁宣傳或是商業背景的顧問都在此提供建議。
在此跟這些產業振興機構的外聘顧問諮詢並不需要付費,產業振興機構會依件數付費給顧問,也因此顧問和諮詢者之間沒有金錢壓力,可以維持較長期、密切的夥伴關係。當然,在諮詢後若決定開展新事業,則由諮詢者自行負擔接下來的成本,顧問則會提供可參考的貸款或是補助資訊。
2013年開始的諮詢服務,平均每個月只有92位諮詢者、60件諮詢案件,到2015年已經成長到每個月平均137位諮詢者、103件諮詢案件,以這樣的方式,育成在地人才,培養潛在的在地事業主,打下地方繁盛發展的根基。(系列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