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豐就只有我在種,因為這個太麻煩了!」在前往黑芝麻田的路上,蕭旭暘邊開車邊自我介紹。47歲的他,六年前投入了有機農業,在花蓮縣壽豐鄉開始種起雜糧。他在今年種了三公頃的有機轉型期黑芝麻,最早播種的那塊田,目前正值開花期。
車子沿著田間小路開了五分鐘,停在高聳的大樹附近,一旁綠油油的田就是黑芝麻。每株植物開滿了僅有指節大的鐘形花,顏色白中帶紫,還有蜜蜂跟蜻蜓穿梭其間。從田埂望過去,花朵好似清晨的露珠點綴在黑芝麻上,看起來閃閃發亮。蕭旭暘說,現在正是欣賞芝麻花的時機,早上來的話還可以看到許多蜜蜂。

黑芝麻準備收成,阿媽幫摘心
踏進田裡近看黑芝麻花,遠處此時有群一群戴著斗笠的大姐迅速移動著。她們每個人手拿剪刀,俐落地朝黑芝麻頂端剪去,細看被剪掉的部位,都是尚未開滿的花苞。「她們在摘心,」蕭旭暘解釋這是例行工作,由於第一批芝麻田即將採收,剪掉花苞可以避免採收到未成熟的白色黑芝麻。
協助蕭旭暘耕作的大姐們約有十位,來自附近社區,平均年齡超過六十。他說,「鄉下地方就業機會很少,就是要養家啊,阿嬤有孫子。」而黑芝麻是個需要大量人工的作物,他決定找社區裡有農事經驗的長輩幫忙,請他們協助除草和採收工作,也提供工作機會。

芝麻大量仰賴人力 家人陪伴一起做
蕭旭暘一邊檢視芝麻的結莢狀態,一邊暢談栽種的心路歷程,總結起來就是「辛苦」兩個字。西部地區的芝麻都是秋天栽種,但他為了避開颱風,選在春天耕作。從三月播種開始,就必須時時注意雜草的生長狀況,雜草若是長得太長,包住黑芝麻,會影響它進行光合作用;過密的草也可能纏著黑芝麻。因為不噴農藥,作物底下的雜草就得靠人力來拔除,他認為這是栽種黑芝麻最困難的地方。
採收的部分也不容易。由於黑芝麻成熟後,果莢會開裂,種子容易從中掉出來,只能仰賴人工採收。包含後續取出跟篩選黑芝麻,也都需要人工處理,相當費時耗工。
採收耗費人工,正是台灣芝麻產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根據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的說法,台灣目前仍以人工採收為主,去年雖已引進國外的結束機和採收機進行試驗,但台灣普遍種植的品種台南一號的果莢容易開裂,不利機器採收,因此農改場也同時在進行品種的改良。


來花蓮看黑芝麻花,品嚐芝麻香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場長范美玲表示,近年政府推動大糧倉政策,花蓮地區農民也響應雜糧復耕,雖然花蓮日照不比西部充足,會影響產量,但環境較無污染,對有機栽培相當有利,可提昇農產品價值。不過目前花蓮種植雜糧以大豆最多,芝麻比大豆更費工,栽培過程也更辛苦。
儘管辛苦,但蕭旭暘覺得理所當然。他認為自己不只是在生產安心健康的作物,而且還是在進行雜糧復耕。他指出,壽豐鄉過去就都在種雜糧和棉花,希望能夠在當地起個頭,吸引對雜糧耕作有興趣的人,重現從前的樣貌。而且六年經驗下來,他認為,「花蓮是有機的天堂!」像栽種黑芝麻,因為土壤沒有什麼害蟲,不需要噴灑防治資材來預防病蟲害。好山好水,生產出來的作物也相當美味。
吃一口蕭旭暘的黑芝麻,可以品嘗到一股淡淡的果香。由於產量少,主要是在網路銷售。由於今年梅雨,使得較晚栽種的黑芝麻缺乏日照,因此縮水不少。不過後兩批芝麻田也開始陸續冒出青白色的花苞,現在距離採收還有一段時間,若想親眼看看黑芝麻花海,現在都還有機會!
壽豐黑芝麻花田 純青農場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