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新農上路】關於農村的生活─財務篇

筆者原本從事肉品加工業,因緣際會之下,輾轉在彰化溪州從農,抱持者一顆天真的心,想把食品的風險管理觀念帶來農業(其實就是履歷),就是希望在精緻農業基礎上,加上現代的品質管理制度,希望能實現精緻作物固定量化安全生產的目標。

許多專業農友看到這裡可能就笑出來了,又是個天真無邪的小鮮肉,來搞天馬行空的模式,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當然,對我的從農之路,也非常不看好;

……..這似乎是一個「“少林功夫”加上“唱歌跳舞”似乎有搞頭」的天真

事實證明,千萬不要天真、淺薄 地看農業,特別是台灣農業。

這篇文章也比較長,我想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切入,由此來觀察青年從農的困頓在哪裡?而農業的問題,又在哪裡?

這些問題實在是大哉問,筆者嘗試者從生產第一線的角度出發,提供所見所聞,文中所論,多是個人經驗與視角,為文難免失之於管窺,錯漏的地方,還請先進指正。

直截了當地奔向本篇文章的三大主題:

因為家裡本來是肉品加工的零售業務,所以希望用 「比較法」來分析「農業」與「商業」落差到底在哪裡,從財務構面、風險構面、勞力配置構面、生活影響構面來分析,從這些視角來看農業生產與其困境;

我認為有些問題,每位有志從農的青年都應該認識認識,才不至於在貿然投入之後,坐困愁城。

首先要理解農業,由我可愛的鄰居講的一段話作為引子:「做農? O你娘 都是走投無路才回來做農的辣,你這款的不可能辣」。 為什麼拿這段話作為引子呢?因為就是這句話,毫不拖泥帶水、直截了當地奔向本篇文章的三大主題;

  1. 從農在現實農業角度來說,大家其實就都不看好,對前景的氛圍整體不佳。
  2. 走投無路才“回來”,代表畢竟家裡就有田,而且對農業生活有一定熟悉度,人親土親,事情好做。
  3. 農業特殊的生活方式,有者勞力密集、技術密集、資本密集的特殊性,同時作息與工作環境與其他產業也非常大的落差,小鮮肉很難適應。

水稻收入比一比

四十年前,我們的長輩從農村走出來,投入了工商業發展,成就了台灣經濟奇蹟,這其來有因,如果農業好賺,何必須要走出來,去做什麼金融、蓋什麼工廠呢?台灣農業真這麼強,還發展什麼工商業?何不全島全民全力發展農業呢?

純農業,自人類有史以來,從來都是一個吃力艱苦的產業,許多長輩應該記憶猶新,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拔了一整天的雜草、擔了一整天的肥料,但賺不了多少錢,這不是盤商的問題、也不是剝削的問題,而是這個行業的特殊性,本來就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節錄 王安石  感事

豐年不飽食,水旱尚何有。

雖無剽盜起,萬一且不久。

特愁吏之為,十室災八九。

原田敗粟麥,欲訴嗟無賕。

間關幸見省,笞撲隨其後。

這首詩,寫的是佃農,佃農哪裡來的?青黃不接的時期、天災頻繁的時期,小農破產,最後只能被士族兼併、賣身為奴,所以今天這篇文章,首先要介紹的就是最現實的一個問題,農業生產的財務構面。從很早的時期開始,農業生產的資金周轉就是一個大哉問,而王安石時代的青苗法,就是針對農業財務構面的改革;

我們首先以風險最低的水稻做個比喻,假設你種植了一甲的水稻作為主業,你的營業額甚至會餓死你自己,因為你比22K還不如;你做了五甲的水稻,你的營業額才能粗比一家早餐店;你做了十甲的水稻,你的營業額才能約比一家便當店,數據如下表:

面積/甲 1 5 10
翻土
14,000
70,000
140,000
秧苗
10,500
52,500
105,000
播稻
6,000
30,000
60,000
農藥
20,000
100,000
200,000
肥料
18,000
90,000
180,000
收割
14,000
70,000
140,000
租金 (含電費)
20,000
100,000
200,000
採收量
16,000
80,000
160,000
被收購價格
156,800
784,000
1,568,000
利潤(扣掉成本之後)
54,300
271,500
543,000
每月淨利(四個月)
13,575
67,875
135,750

 

上表是一期水稻大概的支出結構,十甲地乍看之下好像很不錯,但事實上,在農作物採收之前,半年內須先屯將上百萬的成本進去。

財務壓力大,農業偏向保守

而你的營業額即使追上了22K、早餐店、便當店,但其實你的風險與勞力輸出要比那大得多,因為颱風來了,22K放假、早餐店關門、便當店或許可以搏命外送,無論如何,它的風險與機會都不會像農業這樣,有極大的不可控因子。因此,如果你種了兩甲地的水稻,結穗期颱風、失收,飽穗期豪雨、倒伏,你的22K就飛走了;

但帳單可不會飛走,負債會留下來。

更可怕的邏輯在於,「沒有穩(固)定的收入」、「持續的支出」,之後的第三個財務陷阱,『當一次失敗之後,請問你農業生涯還要繼續嗎』?

如果還要繼續做,除了借貸,還能有什麼選擇呢?這就形成了周轉金的問題,你已經負債了,但還是持續必須支出,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長期來看,這是個惡性循環。雖然長久而言,整體算起來或許是會賺錢的,但在初期,這份財務壓力,其實是許多人棄農的主要原因。

從這樣嚴苛的財務視角去觀察農業,你就會發現一個事實,就是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不得不保守、很難接納所謂「創新」、任何新的「投資」都必須精打細算、慎重考慮;他們習慣對財務絕對的斤斤計較,因為這個行業的每一分錢,在小農制的台灣環境中,無端的浪費都是對已經被扭緊的財務狀況雪上加霜。因此,比較保護自己,其實是農村的一個普遍風氣(笑)。

當這樣的財務紀律變成習慣之後,農業之為產業,要求他創新,花設備、請人、請人而且合乎勞基法,這事實上變得相當困難; 市場上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早餐店、便當店、小吃店、雞排店、咖啡店,而農業卻呈現這樣的凋敝,這其實完全就是表現正常的市場規律而已。

我們上面舉的是「風險最低」的「水稻產業」,為什麼風險最低呢? 因為它 資本投入少、管理模式成熟並且操作相對簡單、風災雨災受損相對少、種出來產品保證有人收購,相對於「設施作物」、「精緻作物」來說,他是保守又安全的選擇。

農業是嚴苛的財務型態

上面說了,農業是嚴苛的財務型態,具體來說,怎麼樣算是嚴苛?怎麼樣算是穩定呢?

一個比較理想的財務結構,最好是每天都有現金收入,差一些的至少每個月都有固定收入,畢竟許多帳單、包括貸款的還款,都是每月固定要繳納的;現實中,很多農戶,特別是雜糧類、瓜菜類、果菜類、果樹類的農戶,那收入時間等的可是天長地久,而「天災」與「產銷失衡」兩個巨大的不可控因子有如五指山,壓的經營者喘不過氣,努力了許久,還不保證收入的穩定性,那生活可以說過得十分不滋潤。

現實中的許多農戶,為了穩定的收入而煩惱,普遍來說在外面接些臨時工、粗活、送貨、代噴農藥 等臨時工作貼補家用;農村普遍存在的斬頭菜,帶有高度投機性質,這其實也可以歸類在農村的困境下,希望開出一條活路的作法,也就是當你無法期待穩定收入的時候,會轉而追求,一個高風險高獲利的投機事業;

產期調節也是一個辦法,讓農場維持每天、每月可以固定的出貨,這樣才能維持財務上的平衡,但這些需要技術與經驗,進一步說,要穩定的財務收入,更需要的是規模化生產、比的是手骨誰比較粗、比的是糧草準備的夠不夠,這都不是從農初期可以輕易做到的。

農業要常態穩定賺錢,是一場馬拉松賽

筆者是化工背景畢業,許多同學畢業後進入科技業,大體拼命到三十歲也是個小主管,年薪也是百萬等級;但一個農戶,它即使同樣擁有百萬收入,看起來似乎不輸工程師,但事實上,同樣是百萬收入的前提下,工程師的所得可以轉化為消費、轉化為投資、轉換為資產,可是對農戶來講,多數的盈餘,其實是個準備金的概念。

比如代耕開曳引機的,可能五年、十年就會換台新的、比如做設施的,幾年後要重新搭建、平時要更新的塑膠膜;而許多非常態性支出,例如水井壞了、貨車壞了、農機壞了、排水溝渠壞了等林林種種的支出與變動,再來是面臨災損時必須要做復原工作,這些花費都必要有準備金,來應付隨時可能發生的支出。

農業很難賺,要撐到可以常態性的、穩定的賺錢,那是一場馬拉松賽,考驗你的財務紀律、周轉的能力、技術的穩定度、持續營運的續航力、以及你引動周邊資源,例如政府補助與低利貸款等的能力、開拓新市場的能力。

在這樣艱困、更嚴苛的負擔之農業從業人員,怎能期待他們多勇於對創新與變革呢?當然台灣許多業者仍然頂著這樣的壓力努力創新,這無可否認,但整體產業來說,保守、封閉、家族性,還是業界非常明顯的一個現實。

常常聽到新農的一句話「我要變革以前的做法」、「我要為農業帶來改變」、 「不用除草劑、不用農藥、不用化學肥」;

這聽起來其實挺高大上的,但請仔細思考一個問題,慣行農業的每一種慣行方法,其實並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它的操作之手續與方法,是總結了種種風險,最後被歸納出來最有效益的方法,是經過市場淬鍊出來的合理答案。不論你喜歡不喜歡,慣行農業的CP值,是在農村的嚴苛財務挑戰、整合諸多經驗後,所總結出的勝利方程式;它保守、但實用。

需要知道自己的天花板在哪裡,創新也需謹慎保守

當你說,要對慣行方法做出變革時,特別是新進農民,一定要搞清楚一個重點,台灣的農產品,其實技術純熟、產量上可以說常常供過於求,你希望在技術上、特別是產品口感、風味、產量的技術上做突破,那是很難的,有許多團隊、大多數是家族,已經摸索出了特定農產品的勝利方程式,包含種類、季節、種苗、市場規格、市場需求量、更重要的是利潤結構與客戶,都已經非常成熟了。

在這種環境下,抱持者『變革』的心態來從業,其實非常危險,倒不是說變革的內容是不對的,謹慎用藥(或者根本不用)、合理化施肥、不用除草劑、建立田間生態平衡、帶入新技術、與新科技設備結合,這其實都是非常正確的事情;但是,一個比較悲慘的現實是這樣,「變革」這個行為,會帶來極大的財務不穩定性,而對於農業來說,不穩定的財務狀況對經營絕對是非常致命的。

許多創新,以革命為名,但對市場過度樂觀,再加上前文說的財務壓力、而變革又帶來新的財務負擔(購買設備、新聘人員或者產量減少),變成了兩難,頭已經洗下去了,只能硬者頭皮硬撐,市場上價格又快速波動、許多可以依賴的資源又有許多變動性(主要指人力資源),最後進退維谷。

前面說,農業像是馬拉松一樣,考驗你應付總體困難的能力,而在我的認識裡,一個成熟的農民,會知道自己的安全天花板在哪裡,創新可以,但範圍與過程必定是謹慎與保守的 ,市場上充斥者很多小花招,筆者看來,對農業的整體意義,其實真的不大。

這是我想表達的第一段話,就是農村,乃是一個嚴苛的財務試煉場,水深火熱,要從農、很好;要變革、那也很好,但要活下去,心底對農村的財務狀況必須要有個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