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市集活動相當興盛,近年更有設攤的品牌參加國外的市集,接觸當地的創作者和消費者,感受與台灣市集不同的運作氛圍。帶著這樣的經驗,今年五月前往日本愛知縣參加「森、道、市場」的台灣日和團隊,回台後發起「島作市集」,集合具有在地特質的台日品牌,傳遞在日本感受到的美好氛圍。
日本森、道、市場包含音樂、露營、創作等戶外活動,台灣島作市集則是在松山文創園區內進行。市集發起人之一,同時也是好食光果醬負責人的柯亞表示,「島作」的意思是島嶼上的好作品。這次邀請台日兩個島嶼共55個品牌,涵蓋藝文、織品和工藝設計,每個品牌都在地方上長期駐點,生活和觀察,受到風土陶冶,產生獨特的個性跟樣貌,「當這些品牌放在一起的時候,就有自我展現,我們覺得能代表它所出發的土地。」

台灣品牌:訴求清楚的自我展現
這次邀請的品牌台日約各佔一半,柯亞提到「清楚的自我展現,而且是從台灣長出來的,」是選擇台灣品牌的重點。來自台中的「13咖啡」,使用台灣常見的陶鍋焙炒咖啡豆,豆子的風味溫潤,厚度相當明顯,柯亞形容這樣的質地很像「台灣在地的性格;」駐點南投的「仙野作」,根據自然環境發展出植物染織的體驗活動,它的葉拓跟編織作品,反應創作者在山中生活的樣貌;彰化的「好食光生活廚房」,則是選用台灣在地的食材製作果醬,透過食物的氣味來展現台灣。

日本品牌帶進台灣
日本的品牌,則是邀請「森、道、市場」執行委員神谷いずみ、Alps book camp 市集執行製作渡邊哲也,以及高知市 Village 市集策劃執行山崎早太,請他們挑選符合島作精神的品牌,以及自己負責的品牌帶到台灣。高知「sail antiques」生產的皮件,是根據當地職人工作需求生產;「USHIO CHOCOLATE」部分產品使用了台灣生產的巧克力豆;以飲食為主題的書店「HaoChi Books」。柯亞說,這些品牌將會帶著最具自信,且符合忠實自我的作品來到台灣。

.jpg)
市集不只是文青聚集地
活動場地選在松山文創園區的北向製菸工廠,有別於台灣市集長條式的陳列,當日會將相同屬性的品牌集合起來,以聚落的方式呈現。每個品牌會像是一個店面,攤位與攤位之間的距離也會拉得比較寬鬆,柯亞希望「讓人可以停留在這個空間久一點,讓他們認識品牌的氣質跟魅力,」不要像過去一樣只是快速瀏覽。
這樣的設計,也是團隊企圖將五月參加「森、道、市場」的心得,傳遞給台灣大眾的嘗試。柯亞說,參展的其中一天剛好遇到颳風下雨,非常寒冷,但參加的民眾跟店家還是能活在當下,「即便是滿地泥濘,他們都能夠舖個墊子,坐在地上享受音樂享受食物,」而且在日本「市集不是只有文青去,是非常生活化的,很多人都攜家帶眷,那種閒逸的方式非常吸引我們!」
島作執行委員會希望把這種生活自在的感受傳遞出去,不會只是侷限在18到35歲這個區間挑選品牌,而是讓每個年紀的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東西。
.jpg)
9月連續三天,體驗土地長出的品牌
柯亞表示「台灣市集因為太多,也希望參與的攤數很多,呈現出來檯面上的熱鬧,可是逛的時候發現,很容易走馬看花,」沒有機會去想這個市集可以帶給自己什麼收穫,或者產生什麼樣的餘韻。因此企劃這次市集,希望能夠透過減少品牌、設計動線,到前期的宣傳,讓大家對島作有更多的想像,將島作的「靈魂」呈現給大家。
市集的另一個亮點,是邀請台日共7位插畫家為民眾畫「似顏繪」,台灣的徐玫怡、beat生活圖解、高耀威、李瑾倫、陳姝里、川貝母,以及來自日本的永晶,畫出不同風格的個人肖像。
島作市集從九月15日(五)到九月17日(日)連續三天,目前已開放早鳥優惠票,票券特地請台灣插畫家米力、李瑾倫、古曉茵,以及日本插畫家みやぎちか設計,柯亞希望大家輕鬆自在地來到現場,體驗每個品牌從不同土地生長出來的自我展現。

(本文為財團法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 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