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農業生產與生態的重逢:認識綠色保育標章

當代農業耕作在化學農藥、肥料的使用下,雖提高了莊稼收穫的產量,卻對田間的生態系統帶來極大威脅。因此,在有關農業「生活」、「生產」、「生態」等面向的討論裡,農民生計與生態保育兩者始終有如失衡的天平難以兼顧。近年來,農委會林務局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推出的「綠色保育標章」,為前述困境帶來一線曙光。

 

緣起:官田水雉中毒事件

水雉,是以濕地為主要棲息地的珍稀保育類野生動物,今多見於台南地區種植菱角、稻米的水田。2009年底,在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周圍,發生了大規模水雉中毒死亡的現象。經調查,中毒的水雉乃誤食農民為節省插秧成本所灑播之浸泡過農藥的稻穀所致。為了改變農民耕作的習慣,進而達到保護水雉生存的目的,2010年農委會林務局偕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進入官田地區輔導農民,除了針對水雉中毒熱點區域的農田進行插秧費用的補助外,亦於當地推廣有機農業的理念、鼓勵農民轉作有機生產。在輔導過程中,一方面考量參與轉作有機的農地零碎分散,恐受鄰田污染而無法通過有機驗證;另一方面則為了凸顯農民轉作有機背後所蘊含生態保育的用心,「綠色保育標章」在這樣的背景脈絡下應運而生。

 

友善環境耕作新里程

在牽一髮動全身的生態系統中,農耕形式的調整對生長其中的動、植物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綠色保育標章」的推行,鼓勵農民從生態保育的角度切入農業生產,也擴展了消費者對所消費農產品的認識。茲分別就生產與消費兩面向說明其意義:

1)   農民跨入轉作有機的階梯:相較於慣行農業,有機農業的核心理念在於追求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關係。為鼓勵部分有心從事有機轉作,卻受限客觀條件(如:緊鄰慣行農耕的小面積田區)而還無法進入有機驗證系統的農民,只要在生產操作上符合「綠色保育標章」有關友善環境耕作的基準,並於農業生產區位存在農委會公告於「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的保育動物或特殊物種,皆可申請、取得「綠色保育標章」的使用。

2)   透由消費支持生態保育:消費者對貼有「綠色保育標章」農產品的消費,是一種認同農業生產所具有生態保育功能的具體實踐。期望在消費的帶動下,同時兼顧對農民生計的保障,以及對珍稀物種生存的守護。

 

參與個案介紹

自2010年「綠色保育標章」推動以來,臺灣各地鄉村社區陸續傳來響應的消息,具體的個案如:

1)官田水雉保育:自2009年底水雉中毒事件以降,歷經兩年多藉「綠色保育標章」於官田地區所推動的環境友善耕作計畫,水雉發現數及中毒死亡數皆有明顯的改善。以2012年初的調查資料為例,今年水雉中毒數量由去年的51隻減少為5隻,發現的水雉數量亦創歷年新高達四百餘隻。

2)貢寮水梯田復耕:座落於臺灣東北角的貢寮山區,先民的農業耕作為了適應環境條件盜天地之時利,開闢出獨特的水梯田地景。隨著整體臺灣社會變遷的腳步,人口老化、外移導致了農業生產的沒落,廢耕的水梯田亦間接破壞了田間物種的棲地。近年來,林務局與人禾基金會致力於當地水梯田的生態復育,希望透過水梯田友善環境的復耕尋回在地豐富的生態。隨著復耕計畫的推動,許多珍稀難見的物種如:黃腹細蟌、食蟹獴又開始出現在田間。今年度,已有三位農民以食蟹獴作為生態指標申請「綠色保育標章」,又是一經濟結合保育的佳話。

3)茂林守護紫斑蝶:臺灣的紫斑蝶在冬季由北南遷的「越冬」行為,是聞名全球的生態奇景,高雄茂林區山谷則是主要的越冬區域。然而,隨著全球暖化、慣行農業擴張等天災人禍的日趨頻仍,紫斑蝶越冬的數量也隨之逐年減少。2012年起,為了提供南下避冬的紫斑蝶一個友善的棲息環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茂林地區種植芒果的農民合作,嘗試先以減農藥的方式降低對紫斑蝶的危害,並協助後續農產品的加工、銷售。期待在不久的將來,茂林地區能夠一同加入「綠色保育」的行列,讓蝶飛舞翩躚的美景永續流傳。

不再寂靜的春天

偏重「生產」面向的農業操作,是一種以「人類」為主體的經濟發展思維。在忽略自然萬物息息相關的情況下,大量仰賴化學農藥、肥料的農業生產破壞了生態、阻斷了人與其他物種的連結,從而導致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筆下寂靜春天的到來。「綠色保育標章」的推動,重新強調農業在「生產」面向外的「生態」價值,並期許藉由消費者的參與改變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間的對立關係,共同為恢復大地生機盡一分力!

 

附註

1)「綠色保育標章」理念說明

2)本文所引用之圖片,感謝「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提供。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