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涉及各個層面,包括糧食安全到飲食文化連結,日本透過《食育基本法》奠定和食文化基礎,但台灣食農教育分散沒有完整體制,外界紛紛呼籲立專法,目前立法院有三版本《食農教育法》草案,分別由立委姚文智、陳曼麗、蔡培慧所提出。
蔡培慧辦公室表示,這三個版本都已交由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排會議審查,但確切日期還不知道,也有可能延到下個會期。「在行政院版出來之前,經濟委員會也不太會有積極作為。」
對於行政院版食育基本法草案遲遲未出爐,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朱建偉表示,「努力」半年內送立院,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科長陳玲岑則說,大家都有立專法的共識,但由誰來當主責機關卻沒有定論,「目前聽到比較多是希望農委會當統籌機關。」
蔡培慧:食農教育立法前,應由行政院召開會議
立委蔡培慧上月21日召開食農教育公聽會時表示,食農教育涉及不同層次環節,包含糧食與農作物的生產及其組成結構、飲食消費與農耕連結,甚至包括烹飪技藝、飲食文化等,希望能夠提升現在公民食農素養。
蔡培慧表示,食農教育在立法之前,應由行政院定期召開食農會議、行政院六個月內提出行政院版本食農教育法。蔡要求農委會於全國農業會議議程安排食農專題討論、農委會整合跨部會的食農教育推展模式、農委會研議整合相關經費、建立食農教育基金,以達專款專用目的。

許輔:食農教育專法的部會分工、角色任務都需釐清
針對蔡的提問,農委會輔導處長朱建偉回應,全國農業會議議程已排入食農教育,也同意整合各部會的食農教育推展模式。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主任許輔回應,食農教育專法的部會權責分工、有無專人、不同部會角色任務、學校老師是使用現有還是另外去聘,這都要討論,因此也希望多聽意見,帶回去政院研議討論。
許表示,台灣食農到底會怎麼樣,每個人摸到象的部位都不相同,在推動食農教育上,人力資源有限,需要各界更大的協助。

農推學會:透過食農教育恢復飲食文化
台灣農業推廣學會秘書長陳玉華表示,過去政府教育對象主要是農夫,教導用更安全的方法生產作物,但後來發現問題不在生產端,而是在消費端,消費者有沒有辦法辨識產品?東亞國家都面臨飲食西化問題,對外國產品依賴高,如何透過食農教育恢復以前飲食文化變得迫切。
因此希望藉由食農教育,促進糧食安全、地產地銷、文化飲食,不僅私部門積極投入,也很需要中央跟地方整合,目前台中、宜蘭縣市政府已經先推出自治條例,中央也需要開始討論食農教育專法。
陳玠廷:日本歐洲透過食農教育,加強本地農業認同
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玠廷表示,食安問題主要分為安全跟安心。在安全方面,農業推廣體系對農民有很多輔導,也推出4章1Q政策,從科學角度去建立台灣農產品安全環境。但回到安心層面上,很多食安新聞一出現便弄得人心惶惶,顯現消費者對食物沒有信心也不安心,這便是食農教育要處理的,消費者跟食物源頭、土地關係不密切,不了解生產過程當然對食物不安心。
以日本食農教育的成功例子來看,陳玠廷解釋,日本的食農教育是透過城鄉交流、地產地消,建立日本消費者對日本產品的認同,歐洲也是,推動食農教育 培養社會大眾基本公民素養,建構農業食物的觀念,食農教育很重要的目的便是維持糧食自給率、地產地消,以及社會大眾對本地農業認同。
富邦基金會:營養午餐用碗公混菜,小孩無法感受食物美味
食農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學校營養午餐,富邦文教基金會協同主持人高嘉鴻表示,其實把台灣營養午餐拿給韓國、日本人看,他們都會覺得相當豐富,那台灣狀況到底出在哪裡?問題出在台灣午餐教育很少,就算食物豐富小孩還是不滿意,教育需要更努力讓小孩跟產地食材有更深刻連結。
此外,高嘉鴻也說,現在小孩吃營養午餐都用碗公,所有菜全部混在一起,根本不知道吃了什麼或是有什麼味道,餐盤消失連帶影響小孩感受不到食物美味,進而讓飲食文化斷裂。
主婦聯盟基金會:食農教育應鼓勵而非強制,否則會創造「假績效」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研究員湯琳翔表示,設立食農教育專法必須跨部會合作,甚至中央與地方協調,希望能在行政院下設協調單位,同時也必須設立食農教育成效的指標,不然很難知道花了這麼多錢到底有什麼成效,下一代的飲食觀、地產地消到底有沒有幫助,「但這樣指標建構也盡量不要有誘因連結,不然為因應目標而去創造假績效,反而成效不彰。」
另外,湯琳翔也說,食農教育活動也必須採鼓勵性質而非強制性質,否則老師交差了事,小孩也沒學到東西,政府應該站在鼓勵角色,協助提出方案、資源投入,「不用太期待短期內會大量長出什麼,因為大量裡會有品質不好、濫竽充數的,政府應該鼓勵想做的人做,旁邊的人自然會跟進。」
雖然還未立法,但其實政府各部會都在推廣食農教育,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科長陳玲岑表示,農委會推廣食農教育目標包括建立食農教育的推動基礎、建構安全農業生產、強化全民對國產農產品的支持,希望推動地產地消促進農業永續,並且培養正確消費落實健康飲食。目前農委會已制定「農業基本法」草案,推動地產地消,推廣均衡飲食、營造低碳及友善環境、推廣安全農產品驗證、推動社區產業。

各部會目前各有作為,缺統整政策
陳玲岑表示,農委會也跟教育部合作推動食農教育,包括在學校午餐採用國產農產品、建置食農教育宣導教材、培育師資由農委會試驗改良場所擔任種子宣導人員,與130國中小學宣導食農教育、推動食農教育體驗活動,目前各界也達成共識,希望食農教育立專法,以原則性法條,鼓勵方式辦理,農委會也願意做為行政院幕僚,考量設置食農諮詢會。
而在教育部方面,「學校衛生法」規定健康飲食教育、優先採用在地農產品、各級學校將生態教育、飲食教育概念納入課綱。教育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王明源表示,各級學校健康課程、健康飲食都已經融入食農教育,正式課程上各級學校都已在課程綱要上加入食農教育,但為避免增加學生負擔,也鼓勵各級學校採取融入式課程教育,而在非正規課程上,也跟地方政府農委會合作,舉辦農田體驗教育活動。
環保署也以「環境教育」法規定加強國人環境教育、提升環境素養,環境教育行動方案納入糧食安全等項目。環保署綜合計畫處科長周國鼎表示,根據環境教育法規定每人每年必須要有4小時環境教育,並且有穩定的環境教育基金,並且在環境教育師資上,也經由將經過認證種子師資公開在網路上,各機關都可以透過這個平台尋找。
此外,衛生福利部也表示,已制定「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推動健康體重管理、建立校園周邊健康飲食輔導示範、推動食品衛生安全、均衡飲食與健康。
不過,即使各部會、民間團體都已推行食農教育,但仍沒有統整性、完整的政策去執行,蔡培慧表示,希望政府單位加速進行垂直整合,避免多頭馬車,釐清台灣的食農教育政策與路線,讓產官學能夠更廣泛連結。
立委蘇巧慧:協助產地餐桌連結
立委蘇巧慧表示,到現在都記得小學課程要求,要自己種小白菜,第一次失敗全部被菜蟲吃光,第二次雖然成功但煮出來卻連兩碗麵的配菜都不夠,因此更能體會農夫辛苦,「這是完全不同感受,從產地到餐桌的連結」,因此希望協助食農教育法推動,從教育本位出發,結合生活經驗。蔡培慧也說,「這些經驗帶給我們的農作物成長經驗,拉近我們跟土地的距離,所以食農教育是有助於我們更了解農業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