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食育基本法》奠定和食文化│從營養午餐到外食族都是推進目標

文/上下游記者劉怡馨、賴郁薇

「食」、「農」二字密不可分,讓學童從小理解食農關聯正是食育的核心精神;然而,「食育」該教些什麼、由誰負責教、課程如何設計?該如何讓食農真正深入教育,而不流於形式、甚至落入「環境教育」窠臼?始終是各界、特別是教育單位關切焦點。

日本食農教育推廣至今已有12年,常被台灣作為典範參考,日本農林水產省消費安全局消費者行政食育課課長日名子應邀來台表示,日本一開始由中央層級的內閣府推動食育計畫,在2016年4月才移交給農林水產省,此外,日本更是奠定「和食文化」,以繼承文化概念作為食育推動基礎。

日本食農教育奠下模範,不過日名子表示,日本《食育基本法》歷史也沒這麼長,先是1947年公布《營養師法》,將營養師資格法制化,接著制訂《營養改善法》、《學校供餐法》、《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健康增進法》,而在這樣的背景政策基礎下,2005年公布《食育基本法》才奠定完整食農教育基礎。

日本農林水產省消費安全局消費者行政食育課課長日名子(攝影/劉怡馨)

日名子:《食育基本法》每5年調整食育推廣方向

日名子解釋,在當時社會環境背景下,日本政府想要解決國人營養偏差、肥胖增加、文明病、過度瘦身,以及地方豐富飲食文化慢慢消失等問題,於是《食育基本法》被制訂出來,基本措施為推動家庭學校地區食育、發展食育運動、生產者和消費者交流、飲食文化傳承等。

而在《食育基本法》裡也明確定義「食育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以及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夠過各式各樣經驗學到食物相關的知識和選擇食物的能力,並培育出能實踐健全飲食生活的人。」

另外,《食育基本法》每5年編輯一次調整食育推廣方向,日名子解釋,第一次主要為讓國民知道什麼是食育,第二次則是從知道食育到實踐食育,而2016年的第三次編輯,則希望擴大實踐範圍,並以20、30世代的年輕世代為重點對象,主因為十年推廣下來發現年輕世代對食育仍較不注重,而且年輕世代即將成為父母,所以推動食育能讓他們將飲食相關知識行動延續至下一代。

東京青柳小學「淺草海苔飯、奧多摩山女(やまめ)燒、千草拌菜、獨活(うど、一種有獨特香味的山菜)湯」(全國學校給食甲子園提供)

中央與地方都須制定食育計畫

日本食育推動機制是以個體國民為核心,推展到家庭、農林漁業者、學校、各種團體等,日名子表示,「這不只是政府要做的事,而是各個國民、團體都應該一同參與推動。」在政府推動方面則分為中央跟地方,在中央方面,一開始由內閣府掌管食育推動事務,2016年4月移交給農林水產省為主責機關,負責協調各部門、制定實施食育推動基本計畫、製作食育白皮書,

而各部會須負責相對應的食育推動業務,農林水產省一樣須負責提升糧食自給率;文部科學省透過學校教育活動養成理想飲食習慣;厚生勞動省透過區域保健活動等預防文明病;食品安全委員會負責食品安全;消費者廳負責解決食物浪費。

在地方方面,由於《食育基本法》裡明定,各區要訂更符合當地居民的食育計畫,日本47個都道府縣、1741個市町村都必須制定相關計畫,2008年時都道府縣食育推動計畫達到100%,而市町村則由一開始4.1%成長到現在78.1%。

成田本城小學校的食育教學活動,營養教師從魚的構造、營養成分,至季節漁產均在互動教學中完整傳遞,為孩子建立起食的意識。(攝影/邱靜慧)

設立營養教師 制定課程和營養菜單

而實際推動食育狀況,日名子解釋,以文部科學省來說,設立學校營養教師角色,並與各科老師配合,將食育融入各科課程中,像是體育科、家政科、特別活動等,同時營養教師也可以再供餐時間進行飲食指導,以及製作學校供餐的營養菜單,在公立中小學的營養教師從2005年僅4位成長到現在有5765位。

除了營養教師,日本也希望各學校能夠有自己的廚房可以供餐提供熱食,並且使用在地食材,地產地消;此外,學校也會舉辦農村體驗活動,並由學生自己種植、收成、調理農作物,讓學生有完整的食育體驗。

每個月有不同的當月蔬菜,由營養師在食育課中介紹(上下游資料照)

奠定「和食文化」以繼承文化為食育基礎

在厚生勞動省方面,則是以減少國人文明病為目標,推廣飲食生活改善普及運動,包括「美味均衡的飲食」、「每天增加一盤蔬菜」、「減鹽但好吃,一天減少2kg」、「每天都喝牛奶」等。而農林水產省方面,除了舉辦各式食育活動比賽,關於每年政府採取的政策及食育相關案例,農林水產省也需製作食育白皮書,每年五、六月經內閣決議,向國會提出、公告。

此外,農林水產省也推動「日本型飲食生活」,以米飯為中心,搭配湯、配菜,是有變化型的「和食」基本型,同時,「和食文化」也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無形文化資產,日名子強調「這是推動食育蠻重要的手法,以繼承文化的概念進行。」

東京鄉土料理的營養午餐案例(攝影/簡嘉穎,攝於東京都學校給食會)

日本食育按任務別配置 由各業務單位取得預算

食育怎麼推?經費大餅怎麼畫?被問及日本食育的配置情況如何?日名子表示,在日本,食育預算並不是以「食育」名義編列,而是按任務別配置,「像農林水產省任務就是提高糧食自給率,」再看該任務要如何執行,由個別業務取得相應預算,故要問食育預算,須綜合計算才知道花在食育的相關預算大概有多少。

日名子補充解釋日本中央政府機關並未針對食育提撥計劃補助,地方政府計劃也無須經過中央政府審核;但為了鼓勵地方政府參與,中央機關會制訂指導手冊、舉辦講座,幫助地方政府人員知道如何執行。

營養老師該如何配置?日名子:兩三間學校共用一位營養老師

但執行食育第一線人員非「營養老師」莫屬,營養老師須通過營養老師培育課程,為兼任教師層級,卻又不是一定要放在學校裡的職位,既然如此,營養老師該如何配置?配置比例又為何?日名子表示,以比例配置來看,20,000間學校可能只有5,000名營養老師,「大概兩三間學校共用一位營養老師。」由營養老師負責規劃食育相關課程。

日本知名校園營養午餐營養師松丸獎(圖片/上下游資料照)

日本沒有四章一Q 直接跟生產者購買

除了食育課程之外,按農委會構想,「校園午餐採用國產食材」也是實踐食育的重要環節,但到底該怎麼做?農委會推動四章一Q校園午餐食材政策至今,各校、各團膳業者紛紛表示「難做」,甚至一再傳出偏鄉小校面臨食材採購困難。究竟日本怎麼做?如何透過「校園午餐」拉近產消、食農距離?

「日本是沒有四章一Q啦!」日名子首先解釋,再表示,農產品提供學校方式會依學校狀況而有所不同,「有的會直接跟生產者採購。」以山形縣中學供應組織為例,該供給單位並非農會,而是由當地熱心農戶負責協調、串聯農家,形成當地農產品供應組織,再經由「學校開標」、「各縣市教委會」兩種採購管道進入校園。

足立區的小松菜農家到校上課(圖片來源/上下游資料照)

營養午餐怕魚刺?日名子:要向學生解釋

現場有水試所官員提問,為避免學童因誤食魚刺而受傷,校園營養午餐水產品往往都必須事先除刺,而想請教日方如何推動水產品食育。對此,日名子也坦言,近五、六年,日本水產品消費量呈降低趨勢、而肉類消費量卻逐漸上揚,兩者甚至已經出現「死亡交叉」,日本為提倡魚食活動,學校營養老師會介紹魚該怎麼吃,甚至從魚刺問題出發,解釋魚體結構,讓學童了解「魚怎麼會有魚刺」。

孩子們的「鄉土料理」食育課(圖片來源/上下游資料照)

日本為外食族擬定食育推進目標

日名子表示,現日本政府單位也打算針對「外食族」擬訂第三次食育推進目標。「日本年輕外食族也多,政府單位主要希望把外食業者、膳食業者加入食育。」日名子表示,讓業者在提供餐飲時,能將提供澱粉質的穀食、提供蛋白質的主食、以及提供纖維質的蔬食交互搭配成餐,「在提供餐飲時有主菜、主食、副菜商品出來,」消費者能更輕易取得均衡食物。

台灣各部會皆有食農教育相關計畫 但仍無完整系統

回到台灣食育推廣現況,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科長陳玲岑表示,很多人吃過豬肉卻沒看過豬走路,這樣的小孩非常多,且現在年輕人都怕胖不吃飯,飲食西化,甚至食安等問題,因此非常需要推廣食農教育。

「我們認為食農教育,就是飲食教育加上農業教育」,推廣對象應為全國民,陳表示目前農委會已制定「農業基本法」草案,推動地產地消,推廣均衡飲食、營造低碳及友善環境、推廣安全農產品驗證、推動社區產業。

陳玲岑表示,各部會都有推動相關食育計畫,在教育部方面,「學校衛生法」規定健康飲食教育、優先採用在地農產品、各級學校將生態教育、飲食教育概念納入課綱;環保署也以「環境教育」法規定加強國人環境教育、提升環境素養,環境教育行動方案納入糧食安全等項目;衛生福利部也已制定「國民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推動健康體重管理、建立校園周邊健康飲食輔導示範、推動食品衛生安全、均衡飲食與健康。

不過,台灣現在仍沒有一套完整的食農教育系統,陳玲岑表示,從生產到餐桌連結,以及加工後端行銷,應該都要讓消費者知道,希望多元單位包括學校、社區、倡議團體、公司行號都可以一起合作,食農教育需要公私部門合作才有辦法推動。

農委會輔導處農業推廣科科長陳玲岑(攝影/賴郁薇)

食育基本法何時出爐?朱建偉:努力半年內送立院

「食農教育,如果現在不做,越慢,以後越麻煩。」主管食農教育業務的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朱建偉表示,目前立法院已有分別由立委姚文智、陳曼麗、蔡培慧所提出的三版本《食農教育法》草案,其中以蔡版草案最貼近日本《食育基本法》;三版本草案已在立院討論多時,但被問及,行政院版食育基本法草案將何時出爐?朱僅表示,「努力」半年內送立院。

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朱建偉(攝影/賴郁薇)

延伸閱讀:

各部會都在推食農教育,卻沒有專法統整?蔡培慧:行政院半年內應提交草案

小孩健康農業才有希望 南韓一年投注千億台幣 免費友善食材校園供餐

營養午餐改革推不動 教育部置身事外 團膳業者抱怨行政指令混亂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