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背倚天劍屠龍刀 捕螺大師降臨 福壽螺死光光 一支網還能賺「兩棟厝」

月娘早已高高掛,疲憊的你,卻還得挑燈夜戰,埋伏在田邊等候可恨的小偷,以免自己的心血又遭搜刮一空;因為你知道,賊仔神出鬼沒,幾乎只在晚上現身,警察抓不到,非得靠自身努力,才能倖免於難。

而這讓人恨得牙癢癢的小偷,就是讓農民聞之色變的福壽螺,又稱「金寶螺」。七零年代原以食用為主從南美洲引進,但因肉質鬆軟、略帶苦味,很快就在餐桌上消聲匿跡,轉而在水田內「大放光芒」。無論稻子、筊白筍、芋頭、蓮花等水田都是福壽螺的天堂,一顆螺每年可產4500~7000顆卵,孵化率超過7成,繁殖能力驚人。

「不僅如此,牠還會躲在泥土裡面,想抓也抓不到。」稻農們異口同聲地表示,福壽螺會在太熱或太冷時把殼蓋緊閉,鑽到土裡減少代謝活動或進入休眠,田裏坑坑洞洞的景象就是牠的傑作。

福壽螺攝影/孔德廉
田螺(攝影/孔德廉)

要捕螺,就要懂螺的生存之道

面對難以根除的「螺害」,農民們無不絞盡腦汁,除了藥物防治、在入水口架設圍網攔截,或夜半帶頭燈親自上陣捕捉外,成效都十分有限,不一會兒福壽螺又像雨後春筍般一一冒出頭來。好不容易捉到的螺雖然可以用一斤八元的價格繳交給農會,作為些微的收入補貼,但其對農作物的損害極大,一年就可造成上千萬災損,實在讓農民頭痛不已。

為了一解螺害之苦,坊間多半以撿拾粉紅色螺卵、或投以米糠、鹿仔草等方式誘殺,也有農民用飼養白鴨、青魚等方式應對。但草料該投多少?什麼時候投放?不同天氣又要用什麼樣的方式抓螺?一直以來都困擾著不少農民。

對此,職業「螺二代」、有數十年經驗的捕螺大師王金龍,以捕遍全台大小水田的深厚功力現身解惑。

「整體來說,要捕螺,就要懂螺的生存之道、知道牠的飲食習慣、知道牠們在想什麼,更要配合天氣行動,手到擒來絕非難事。」師承老丈人捕螺的獨特本事,王金龍講述的其實是最原始的傳統捕螺法,不用藥劑、只靠天然餌料和獨門功夫,有機水田也十分合適。

王金龍(攝影/孔德廉)

福壽螺「順著溫度吃飯」,特愛吃冰鎮高麗菜

而他這一套秘傳絕技,其實就是憑依對螺的瞭解,加上一支不斷改良的捕螺網,再「順天而行」。王金龍解釋,福壽螺的生長是跟著當地的自然生態規律而定,在攝氏18到22度的水裡活動性最強,一旦溫度過低,螺就會躲起來避寒,像是東北季風在吹拂時,螺就會聚集在靠房子的一側;又或是下雨天時,螺也會往水田四周靠攏,就是因為危機意識作祟。

有了上述知識,王金龍強調,如何合理應用餌料就是另一門功夫;像現在普遍使用的米糠和草料,其特性跟使用時機就不太一樣。像苜蓿草製成的草料,就適合用在天氣狀況較穩定、恆溫18至22度的環境中;米糠則較適宜用在天氣忽冷忽熱的地區,因為該處的福壽螺為了適應溫差,反應會比較遲鈍,味道重的米糠就可以撒在田裡,用持久的香味吸引福壽螺靠近,再一舉擊殺。

示範田間釋放餌料(攝影/孔德廉)

特愛吃冰鎮高麗菜

「冰鎮高麗菜螺也愛吃!」此話一出,讓不少稻農驚呼連連,原來家中餐桌讓人食指大動的高麗菜,其實福壽螺也愛的不得了。王金龍解釋,針對肥力高的田,高麗菜就可以發揮十足功效,因為菜的甜味會讓螺「凍未條」;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先將菜葉用滾水煮過,再用冰水冰鎮,如此一來高麗菜不會浮在水面上,也能將甜味發揮到最大程度,迷的福壽螺暈頭轉向。

除了冰鎮高麗菜的獨門撇步,不同餌料也有不同處理方式。王金龍解釋,像米糠的處理,就最好是要完全發酵,分批和水加進桶子裡攪拌,不能太稀,最好像麵包麵團般「糊糊」,最後用黑色垃圾袋封起七到十天,就是完美的「捕螺神器」了。

糊糊的米糠比較好(攝影/孔德廉)

自製「捕螺網」一分地輕鬆抓到600台斤福壽螺

有了倚天劍,屠龍刀也少不了。王金龍身邊的神兵利器,就是自製的「捕螺網」,將白鐵條凹成近似半圓弧狀,再纏上訂製的網袋,簡單又扎實;只要在水深不超過二十公分的田裡,以順向方式施行,一分地就可輕輕鬆抓到六百台斤以上的福壽螺。

自製捕螺網(攝影/孔德廉)
輕鬆撈起福壽螺(攝影/孔德廉)

餌料擺放秘訣大公開

此外,該如何擺放餌料?王金龍也難得將秘訣心法公開給農民參考。一邊以白板筆畫圖示意,一邊以手勢比劃,王強調放餌可將田區以三分之一為單位來劃分,每個餌間距九十至一百公分。整個水田則建議從外而內,用網格狀來覆蓋,一天放餌、一天捕撈,先走直線再走橫線,兩條線交錯的點,就是福壽螺聚集最多的地方,到時要捕撈也可從此著手,慢慢縮小範圍。

餌料擺放說明(攝影/孔德廉)

一隻網子賺進兩棟厝

對於自己這套「生態補螺法」,王金龍自信滿滿地強調,其實就是牠原本吃什麼,我就餵牠吃什麼而已;但靠著這套獨門功夫,一支網子早已幫他賺進兩棟厝,但身為全台搶手的職業捕螺人,王沒有藏私,直言這樣的捕螺方式,其實更適合農民自己操作。

因為換個方式想,捕螺可交給農會銷毀、或賣給漁業養殖者,是「上天給予的財富」。在創造額外收入的同時,也可進一步完善田間的生產環境,對農民來說就是最好的分享經濟模式。

王金龍向農民說明捕螺秘訣(攝影/孔德廉)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