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已推動四年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農委會今宣布將挹注兩百億元擴大補貼範圍,直接鼓勵農地農用。計畫內容包括獎勵種植進口替代、外銷主力、重點發展等轉作作物、「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並行,以及外界關注的「有機及友善環境補貼」等措施;預計影響三十多萬農民,農委會也強調,實施對地綠色環境給付,將會讓每位農民在每公頃每期作的收益上,增加至少5千到1.5萬元,因而鼓勵更多農民參與申請。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採堆疊式補貼
以「堆疊式補貼」為口號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主要肩負現行農業補貼政策的改革任務。農委會指出,四項重點中,包含調整稻米產銷結構、鼓勵有機友善及合理耕作、還有獎勵具有競爭力的轉作作物。
為何今年再度讓該項計畫擴大舉辦?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指出,以「稻作直接給付與公糧保價收購」雙軌制為例,近幾年從六鄉鎮試辦一路到全國五十鄉鎮,發現參與率都超過五成,代表農民有一定的支持度,因此選擇在今年擴大到全國通用。
參與資格上,農委會解釋,只要土地位於試辦區,且在102到104年間任一年度第2期作有申報種稻、參加集團產區或小地主大專業農租賃種稻,在「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補變更申報期限內,均可至當地公所或農會辦理申報。
保留30萬噸戰備存量,其餘啟動公糧外銷
至於一直被外界質疑的公糧爆倉問題,除了以上述方式引導良質米的種植、減輕公糧儲存壓力外;陳吉仲也強調,將積極開拓「公糧外銷」管道。以鄰近蓬萊米食用國為目標,打破以往只有進口的僵局。對此,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則表示,現階段已經與各國進行洽談,預計今年就可以啟動首波公糧外銷,除了三十萬噸戰備存糧以外,其餘庫存的四十幾萬噸稻米,都會是外銷目標,希望以此解決部分稻米產銷問題。
種植進口替代作物,一般農民每公頃獎勵金最高6萬元,糧食自給率目標35.6%
此外,實行多年的休耕政策也將由「對地直接給付」來鼓勵生產環境的維護。陳吉仲指出,該項政策限制以83年至92年基期年有種稻或契作甘蔗的農地為限,若農民種植非基改大豆、硬質玉米或小麥、胡麻等進口替代作物,一般農民的獎勵金從去年最高4.5萬元加碼至6萬元,種植面積達一定程度的大型專業農,其各項補貼金額更高出一般農民1萬元。
不僅如此,如毛豆等外銷主力作物或是各地區的40項重點發展作物,補助也比去年高出5千至1萬元不等。
對此,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指出,綠色對地給付的實施,將鼓勵進口替代作物的種植,像玉米和大豆就大約可以增加一萬公頃,更代表糧食自給率會1.6至 2個百分比的提升,整體更上看35.6%。

在具體維護生產環境上也有一定的補貼金額。陳吉仲解釋,像是種植綠肥、景觀作物,或是維護梯田生產等行為,因具備生產之外的其餘功能,一般農民可申請3.4到4.5萬元的「生產環境維護獎勵」,專業農則是4.5萬元,希望藉此鼓勵地力的維持。
慣行轉有機,轉型期最高可領9萬元
至於被視為政策重點之一的友善和有機推廣,則沒有上述基期年限制,但獎勵同樣有所提高。陳吉仲表示,像是從慣行農法轉型的有機驗證轉型期中,農民最高可以領取生態獎勵3萬元和減損補貼5萬元;若符合有機集團栽培,更可再加領1萬元獎勵。目的就是為了引導農民逐漸往有機和友善耕作邁進,營造永續綠色環境。
未來國土計畫劃設農業發展地區,朝向每塊農地都有對地補貼
在對地綠色環境給付的影響範圍上,農委會預估,除了現有的26萬位稻農外,3萬4千位種植進口替代作物的農民、3千位外銷主力農民和8千4百位的有機及友善耕作農民將會因此受益,平均每公頃每期作收益可以增加5千至1.5萬元不等;此外,陳吉仲也表示,未來配合《國土計畫》農業發展地區的劃設,考慮將實施對象將進一步擴增到非基期年所有農地,進而達到所有農地都能農用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