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明年開跑 四大基礎「堆疊式補貼」 盼促進農業永續發展

針對整體的「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劃」,農委會今邀請相關專家學者與一線農民進行討論,會中強調現有的逐條補貼政策,未來將會整合成「堆疊式」的補貼,裡頭包含「對地綠色給付、作物獎勵、耕作制度獎勵與友善環境補貼」四大基礎項目,希望能藉此調整產銷結構,一來確保農地農用,再來也能提高糧食自給率,進而確保農業永續經營。

對於明年即將上路的政策,與會人士提出諸多質疑,包含補貼方向是否恰當、能否透由食農教育提升市場需求、何時完備產業鏈的整體建構等,重新考驗相關單位對給付計劃的思考。

18359127_10208840289664889_1717883035690284305_o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劃明年開跑 執行時間預估四年

對於計畫的細節,農糧署林姓組長表示,該方案是接續休耕活化農政後所提出的方針,主要有調整稻米產銷結構、提升稻米品質,調降稻作面積、輔導潛力作物,還有獎勵友善耕作、扶植有機農業等三大面向,整合成「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並在明年一月一日起開始實施,預計花費四年時間來執行。

其中,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指出,稻米品質提升部分會由推廣水稻優良品種,結合稻米契作集團產區來推動,同時去年開始試辦的保價收購和直接給付部分也是重要誘因,靠著相關的獎勵來促使農民生產良質稻米,解決現在生產過剩的問題,也將多餘的產能轉移到雜糧等重點發展作物上。

耕作制度的調整上,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也表示,將依循現有經驗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例如水旱田的調整、休耕地的活化等,也會由大糧倉計畫推動食用雜糧的種植,吸收稻作轉移的能量,更進一步將「休耕」正名為「生產環境維護」,跳脫外界給予的污名,把農地農用的定義擴大,不僅有生產,維護地力也是農用範圍,這部分就會結合友善耕作的獎勵。對此,陳吉仲表示,第三個項目就將獎勵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並將補貼擴大。

農糧署:一改以往條列式補助 將採堆疊式補助 建立各項補貼關聯

此外,農糧署也強調,計畫將把以往「條列式」的補貼改為「堆疊式」的補貼,重點在於每個補貼項目不再是各自獨立,而是相互關聯,以金字塔的概念來解釋,底層是對地綠色給付,這個項目就期待在按照《國土計畫法》劃設完農業發展區後,所有農地都要取得該項最基礎的補貼;再來,位於其上的作物獎勵,則是鼓勵種植具競爭力外銷作物、重點發展作物的農民。

除上述兩項外,堆疊式補貼還將往上延伸,把節能、低耗水等的優良耕作制度納入其中給予獎勵,最終則是在《有機農業促進法》的並進下,將有機農業和友善農業作為終極標的;整體計畫並由「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大糧倉計畫、農地集團栽培經營管理中心、小地主大專業農政策、有機及友善耕作、食農教育及地產地銷」六大項配套措施來輔助進行。

黃炳文:「鄰田給付」或可成為環境給付一環

對於農委會提出的計畫,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黃炳文則提出建議,因為台灣的種植環境不大,很容易受到鄰田影響,休耕又是維護地力、保持環境永續發展的一環,因此友善的部分或許可以新增一項「鄰田給付」,避免讓鄰田成為病蟲害的溫床,而給予維持一定程度的鄰田些許補助,同時,政策內未提及農藥和肥料的合理使用,這部分政府應該思考如何管理。

張靜貞:綠色環境給付只談前端生產獎勵 應聚焦對「環境」的補貼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靜貞同樣直指,該項計畫是「綠色」環境給付,卻將重點擺在作物類別的探討上,跟環境似乎較少直接關聯,反而是只在意產品和干預市場的補貼,應有四大面向的改進:首先是食農教育的建立,沒有正確的認知很難喚醒消費者對於品質的認識,只重視生產端產銷就容易失衡;再來,我國也缺乏良好的品質分級制度,補貼注重生產的獎勵,但卻沒有具參考價值的品質標準。

張靜貞也指出,第三部分是從產地到消費者都能信賴的高品質供應鏈該如何建立,政府應該考量並進行投資,不要僅注重單一面向的思考;最後則是相關環境品質的檢測,這部分向來由環保署負責,但農方有多元的種苗業者和代耕組織,若由政府介入建立這方面的專業,將能提供全方面的服務,提供全民健康且安全的作物,因此呼籲政府應該提升「環境給付的概念」,盡快擺脫傳統過時的生產獎勵。

18358596_10208840292304955_2581214889627768926_o
張靜貞發言

馬聿安:友善和有機的法規尚未完整,標準如何建立?農民如何參與?

同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馬聿安則是針對操作細節發出諸多疑問,包含友善和有機的法規尚未完整,要如何建立標準?農民如何參與界定?現有雜糧的品種不夠多,進入友善和有機的具體方法在哪裡?什麼品種合適?市場需求和機會在哪裡?都盼望政府逐一思考,不要只是喊口號。

此外,他也指出,或許可以不要用「補貼」來做思考,轉而用「保險」的概念來取代,農民與政府各在種子與肥料上付出保險費來面對災害,順利收成也可有較多現金來完善生產流程所需的設備。

豆農謝明栓也指出,現在政府獎勵輪作,但實際上運作時,水稻田裡的農民對雜糧的知識很少,自然不會選擇冒險,只得靠像他這樣的契作主體單獨去奮鬥,當然很難有成效;花蓮農民夏俊傑同樣以先天的環境和氣候限制為例,提點政府應該將區域落差考慮進去,否則向花蓮地區受限於日照不足,當然以技術最為成熟的水稻為主。

面對各界提問 農糧署:政策目標會將實行細節再作考量

對於民間的提問,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回應,其實農民最在意的還是收入,農業要永續,農民生存也要永續,因此才會以收益做為比較基準,將合理的制度與作物選項用引導的方式讓農民接受,因此未來也會把上述的政策簡化成農民可以吸收的訊息,逐步辦理說明會宣導。

另外大眾對於目前政策友善農業定義不清的部分,他也承諾會在一個月內會作出清楚解釋,同時將作物保險慢慢擴大,針對所得和災害都能有所負擔。

莊老達也強調,未來政策目標會將實行細節再作考量,例如針對不同地區特性 進行思考,像宜、花兩地二期不適合耕作,其推行作物的品項就會進行不同評估,而農民關心的金流部分,儘管農金局現在有專案貸款,但在額度不夠的狀況下,未來也考慮依據契作規模來做調整。

至於最為關鍵的食農教育,莊也承認以往這都是散落在各部會當中,因此農委會現在已經在徵求相關規劃跟構想,朝向單一窗口來推行,盼望可從源頭解決問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