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八月,一隻體態健康的年輕石虎「小草」,躺在國道三號220k處,全身癱瘓,身旁留有一灘血跡;所幸經研究人員救治,半年後小草於南投中寮山區健康出院,回歸原本生活。然而不到一個月後,牠卻在潮濕而佈滿碎石的馬路旁再度被發現,可惜的是,這次,小草微弱的脈搏已經不再跳動。
(上)石虎小草在106年8月20日被通報受傷,半年後健康出院(下)一個月後慘死路旁


特生中心統計 七年來已路殺58隻石虎
據農委會特生中心統計,類似如此的路殺事件,從2011年累計至今,發生在石虎身上就已經高達58件;其中,光在南投和彰化的貓羅溪一帶,數量就高達十餘件,佔逾五分之一,即便幸運如小草,得以有幸逃過一劫,最終還是不免命喪輪下。
車禍現場 脊椎錯位髖骨變形 小草命喪國道
「今年一月九日,僅距離原地點四公里,小草被發現時,已是脊椎錯位、髖骨變形。」研判是遭車輛撞擊,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指出,帶著追蹤器的小草,就這麼死在國道上。
除了哀悼,如此事故又能給人類帶來什麼訊息?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指出,當初國道人員發現小草時,牠是倒臥在路邊,身旁留有一大灘血跡;身處癱瘓狀態的牠雖經救治,卻接連一週處於無法動彈的狀態。同時,去年十月特生中心也於彰化八卦山區拍到一隻年輕石虎的身影。特生中心更整合貓羅溪沿線相關資料,發現105年在國道3號和彰化芬園台14線各有一起路殺事件。
數據作背景 研究人員研判 貓羅溪沿岸是石虎途經要道
這代表什麼?林育秀解釋,這讓研究人員認知到南投、彰化兩地的石虎,可能會透過移動,來讓兩個地區的族群得以交流,而流經兩縣市的「貓羅溪」,就會是牠們旅途必經的要點,卻也讓沿溪的國道三號成為石虎墳場。
除了出沒地點的判讀外,林育秀也指出,帶回小草屍體檢查,可發現牠的體重為5.4公斤,與野放時的5.6公斤接近,且胃中有滿滿的食物,顯示牠的覓食能力沒問題,但可能因棲地受干擾或破碎,導致牠必須冒險穿越道路。
有了基礎研究成果,該如何在貓羅溪沿岸打造一條生態廊道,讓野生生物能有空間生存?既有的國道三號等交通要道,又可以做到哪些防範措施,好減少路殺憾事發生?兩項問題於焉成為農政單位關心的重點。

設立長草區 掛起防護網 能否有效減少石虎路殺?
在特生中心的發起下,農委會與南投縣政府和高速公路總局進行協商。在貓羅溪沿岸部分,由於正進行整治,預計透過工程讓河道集中加深,石虎等野生動物就很容易受到擾動,因而走入交通要道而喪命;因此,南投縣政府也預計在貓羅溪沿岸規劃一系列連續且足夠的「長草區」,讓鄰近生物得以有空間生存。
對此,特生中心強調,若要提供足夠的生活空間,綠帶的設立起碼要六米寬以上,最高規格甚至是18米,但寄望南投縣政府能在整治環境、減少民眾對水患的擔憂之虞,也能將原有生態考量進去,給石虎一個生活空間。
至於高速公路的部分,高公局在接獲特生中心通知後,也立即召開工作小組會議。除了確認此路段國道應改善和防護的位置外,也預計在三個月內陸續完成複合式圍籬施作、車行箱涵邊坡鏈網銜接等防護措施,希望引導石虎等野生動物安全通過道路。

不只考慮人類 替野生生物生存留點空間
「開發與整治雖屬必然,但相關單位能否留點空間,將野生生物的存續也考量進去?」看遍了無數輪下悲劇後,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如此呼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