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生態豐富的台灣,約有六成面積為山林所覆蓋;其中,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淺山跟平原更是六成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然而在各類型的土地開發及河川整治工程下,如石虎、草鴞等珍貴的里山動物,不僅被迫生活在零散的棲地間,更面臨不少「路殺危機」;如前陣子兩次遭車撞的石虎小草,悲慘經歷令人感嘆,「破碎的里山生態」更已成為現實。
為了縫補殘缺的生態網,農委會與交通部、經濟部水利署等單位,在今年啟動「國土生態綠網」計畫,盼藉由生態敏感區熱點界定、生態環境脆弱度與風險評估,由跨部會來實踐生態廊道的串連,盼還給動物們好的生存環境。

淺山地區生態破碎 里山動物有家歸不得
對此,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解釋,淺山地區由於跟不少人類生存環境相重疊,導致里山動物可能面臨建築物的阻礙而無法自由遷徙、穿越馬路時面臨路殺危機、或誤食農藥及毒餌,種種因素導致牠們的生存危機重重。而所謂的里山動物,指的則是生活在淺山、丘陵與平原地野生動物,目前認定的有草鴞、石虎、食蛇龜、食蟹檬、蛙類、蓋斑鬥魚、彩鷸等物種。
對於國土生態綠網的建立,林也表示,就是透過生態造林、友善農業和綠色廊道等各種做法的串連,將農委會、經濟部水利署、內政部營建署、交通部、原民會、財政部國有財產署等各級單位整合起來,共同盤點資源、擬訂策略並實行,交織成綿密的綠色生態網路。
建構國土生態網保育指標物種 林聰賢:以往協調不夠落實 太注重開發
在具體做法上,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則進一步解釋道,生態綠網其實就是實踐不同部門的具體行政計畫,來達成特定物種的保育效果。像農政單位就可整合旗下有實踐里山倡議的社區、農村再生計畫做發展,在工程規劃階段並納入水保局、原民會和地方政府意見,列出重要的生態指標避免破壞。
「過去類似的協調不夠落實、也太注重開發行為。」除坦言以往缺失,林聰賢更以前陣子兩次遭路殺的石虎小草為例,強調各式開發案在前期環評程序中,雖會納入生態指標作為判斷標準,但工程開始後,農業單位的聲音就幾乎消失,缺乏實質的監測行為。因此,生態綠網的建置,不僅要列出生態敏感熱點,在前期就要避免開發外,更將著力在工程期間及完工後的生態監測,這就須整合在地社區、特定團體及諸多相關機構參與。

賀陳旦:台灣的生態多樣性是所有人的共同財富
在交通部門的任務上,交通部部長賀陳旦則表示,台灣的生態多樣性是所有人的共同財富,因此人類的交通行為如何避免傷害動物,皆代表對於生態的尊重;這部分務論是高公局或是高鐵公司,都在工程上採用各種方式來減低對動物的傷害。此外,像近年推動的「國道讓蝶道」計畫,也是這類型行動的展現,透過防護網架設、預警機制和適時封閉國道外側車道,來減少對紫斑蝶的傷害。
回歸到生態綠網的建立,賀陳旦也表示,生態廊道的建立與串連,要做的不僅是「視覺上的綠化」,更要結合產業、歷史回憶和生態復育等重點;注重生態調查、減低路殺,或許就能營造對動物更友善的環境。

里山列車亮相 八節車廂均繪有可愛動物圖樣 盼宣傳生物多樣性的重要
除了國土生態綠網計畫的發表,繪有各式里山動物圖樣的「里山列車」,今也正式對外亮相。除了八節車體外的可愛彩繪,車體內則配有平面海報文宣、生態影片和QR code,讓民眾可以了解每種里山動物的習性,學習生物多樣性的保育理念,讓所有人一同為生態保育付諸行動。
鐵路管理局也表示,里山列車將會在2月8日起,正式加入台鐵區間車服務行列,預計行駛於西部縱貫線基隆至新竹區間以及南部區域的列車班次,並以不定時的方式出現,希望乘客可以透過搭乘欣賞台灣生物多樣性之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