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旅人食通信/返鄉耕耘地瓜的水林型男!蘇嘉賓

心之所嚮,忘路遠近:尋訪水林地瓜

天光將亮未亮,空氣卻不是入秋般清涼澄澈,在一團迷霧之中,我們在大路上狂飆,跟隨著小機車穿梭田野之間。「若是一大清早有霧氣,代表天氣會很好,可以好好做事囉!」聲音的主人:蘇嘉賓,因為家中排行老二,我們都稱呼他為「二哥」,一身勁裝帥氣俐落地從機車轉身下來,領著我們走向他那生機蓬勃的番薯田。

同水林的陽光般溫暖的笑容(圖片提供/旅人食通信)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已經是務農人家的生活常態,面對睡眼惺忪的我們,二哥拿出比太陽耀眼的燦笑和中氣十足的音量向我們喊話:「像現在就是在忙著『弄藤』(台語),國語就是『翻蔓』,要從枝條莖節的地方拉扯鬆動」。「翻蔓」的用意是藉由拉扯枝條而不讓莖節處再延伸至土壤裡生成其他番薯,否則養分被瓜分稀釋,每顆番薯長不大,就會影響產價。

因此,當藤蔓掉落田溝時,就要準備進行翻蔓工序,「動作快的話,半天可以翻個四股左右,但還是要看天氣啦,有時候真的是熱到讓人受不了。」二哥拿起裝在霹靂小包旁的礦泉水大口暢飲,補充被太陽逼走的水分。

農地就是我的瑜珈場:天地合一,務農就像瑜珈,要學著接地氣!

打開感官,親自下田向大地學習

食農教育的趣味,在於「田地就是你的課本」。我們必須透過感官體驗來為這些作物量身打造個人筆記。二哥指著番薯叢,向我們介紹—「雞腳爪仔」的台農57號:葉形多半是三道深裂,像極雞爪而得名。在台灣現有的品種當中,台農57號的產量最為大宗,口感綿密,適合蒸煮或烘烤,用途多元,很受市場歡迎。

此外,台農57號番薯肉色橙黃,塊根呈現紡錘形,「像紡錘狀就很棒,如果是奇形怪狀或是有裂痕的,就會被劃分成為『格外品』」,二哥俏皮地賣了個關子,說要帶我們親自去採收現場看農民大哥大姐是怎麼幫番薯「健康檢查」!

不同於一片綠油油的矮叢,正在進行採收的農田熱鬧極了,五六位大哥大姐戴著斗笠、手套,披掛遮陽花布或素色毛巾於頸,手捧番薯或拖著大米袋,正忙於搬運與分類。番薯分為六個等級,挑步驟首先區分品質好壞,再來則是尺寸大小。「不好」是指形狀不佳或是番薯作物生病了,多半是受到基腐病侵擾,因此出現根莖潰爛腐敗的現象,農民將其稱作「咖仔」、「下腳料」(台語),這類番薯完全無法販賣。

健康番薯由小到大又分作「糖仔」、「中仔」、「大」、「特大」,若是因為水分太多或是氣候變化而導致番薯裂開,則成為「格外品」,雖賣相不好,水分、糖分含量卻很高,因此可以拿去加工生產。一旁大哥大力推薦「格外品」:「我自己都很喜歡吃耶!很甜很好吃,也不浪費。」

當問到二哥務農最大的成就感是什麼?他回答,是每天從早到晚的巡看到最後採收,一個個結實纍纍的樣子,「很像自己親手照顧的小孩長大了。」正是因為知道種植作物的用心,因此不浪費不只是對於食材的尊重,更是對於農民辛勤農務的感謝。食農教育的精神不光是教導學生作物資訊、種植技巧,更重要的是親自參與種種過程,讓大家了解到在餐桌上的飯菜,得來不易。

從餐桌回到產地,返鄉務農的菜鳥經驗談

「你們猜我之前是做什麼工作的?我其實是種地瓜的菜鳥而已喔!」二哥雙手叉腰半開玩笑地出題考驗我們,有備而來的夥伴迅速回答「廚師!」,我則是笑著稱讚二哥走出和別人不一樣的路——從餐桌回到產地。

專注於採收水林地瓜的二哥(圖片提供/旅人食通信)

讀完國中後,二哥發現自己對升學興趣缺缺,蘇媽媽便鼓勵他跟著哥哥一起北上,向在臺北當飯店主廚的舅舅拜師學藝,「那時候每天太陽下山就會哭,想家。」好險是借住親戚家,他說,至少有熟悉的人每天陪伴照顧,不然自己應該待不住。相較於水林的純樸恬靜,臺北的五光十色對二哥來說卻是風風火火,像是被種在屬性不合的環境裡的作物,度過一段並不容易的時間,但也因此,讓他開始找尋生活的重心,並且愛上了瑜珈。

聊起返鄉務農的契機,二哥說,幾年前因為爸爸當上社區理事長,為體恤農民、服務鄉里,蘇爸爸才召集兒女們回鄉,共同解決這項難題。由於飯店主廚的工作,經常接觸到食材物流與產銷業務,二哥與家人商討出成立加工廠的構想,收購量產番薯進行加工、行銷,希望讓水林成為番薯的代名詞,讓更多在地青年回鄉深耕。

身為沒有務農經驗的返鄉青年,二哥在種植番薯初期也遭遇許多挑戰,他建議:返鄉務農的年輕人首先要具備「靠天吃飯」的思維。農事並非像在都市裡,多半遵循既定工作流程就會有成果;也因此,需要經歷不穩定的收入期,如天災、蟲害,以及經驗不足而導致欠收的情況,這時候不妨多請教長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就像二哥,身後有著三十多年番薯種植經驗的阿姨傳授眉角,除了實務經驗,更是在面對不同狀況時,提供過來人的寶貴見解。

天地合一的務農精神,學著觀照自己、善待萬物

此外,他認為在人口外流或是發展遲滯的農村社區裡,需要政府機關或相關單位提供青農宿舍來穩定住宿需求,否則老舊農村裡,多半是損毀凋敝或閒置廢棄的房舍,很難讓年輕人選擇留下。「我們知道要把作物當人,好好照顧他們,那農民也應該要受到好的對待。」看得出來二哥對於農田上的人事物,都包含一顆溫柔的守護之心。他笑說,雖然返鄉務農的決定有受到不少親友的揶揄、勸退,但他仍舊想回到故鄉陪著母親務農,想為家鄉做點事。

所謂瑜珈精神就是「天地合一」,在呼吸吐納與舒展筋絡之間,二哥逐漸體會心靈平靜。說起在飯店工作的日子,他經常感到無聊空虛,每天從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唯有下午兩點到五點的休息時間,得以好好地放鬆、紓壓,找回自己。他抿起嘴眼睛眨呀眨的說,「你不覺得瑜珈跟務農很像嗎?要學著接地氣。」

修練瑜伽使他面對粗重農務更得心應手,也從自我觀照中發展出一套哲理。先前看著他在田裡倒立、一字馬的照片原以為是為了娛樂,到這時候才發現,二哥他是多麼認真在實踐他的瑜珈精神:學會彎腰,親土親人。

旅伴手札|鄭亦庭;本文由 旅人食通信 授權

馬上入手旅人食通信雜誌:
?博客來:goo.gl/V7oxNp
?讀冊生活:goo.gl/PFch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