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筷子七成是稻殼!耐熱天然抗菌稻殼筷,一雙一元取代免洗筷

台灣人外食比例高,年消耗的免洗餐具數量驚人,其中的免洗筷不僅關乎森林砍伐問題,上頭添加的化學藥劑也容易隨著嘴巴接觸被民眾吃下肚。因此,謝文堂研發「稻殼筷」取代免洗筷,用稻殼做成的筷子帶有淡淡米香,表面平滑、不刺手,還能清洗後再次使用;使原本無用的稻殼換了新裝,從農田廢棄物化為餐桌上的創新餐具。

「稻殼筷」成份中有七成是稻殼,另外三成則為食品級的塑膠材質聚丙烯。由於目前國內對稻殼筷生質材料尚未有明確的回收分類機制,因此用過的「稻殼筷」只能當成一般廢棄物處理;對此,謝文堂表示會持續向環保署爭取回收編號,讓用過的「稻殼筷」能被妥善處理,計畫再製成稻殼農具、如花盆等。

稻殼製成的餐具,使原本無用的稻殼換了新裝,從農田廢棄物化為餐桌上的創新餐具。(攝影/林珮君)

免洗筷藏林地濫伐、食安風險問題 想研發替代品取代

台灣人習慣外食,加上多數店家和超商都免費提供免洗餐具,每年免洗筷用量相當可觀,「第一次看到雜誌統計,說一年用掉100億雙,真的被嚇到!」「糠賜寶」總經理謝文堂描述當下的震驚,想到免洗筷多半含大量化學藥劑,對人體有害,也隱藏著山林資源浩劫的議題,因此萌生了想研發替代性產品的念頭。

在開發新餐具的材料選擇上,謝文堂不想再增加可用物資的消耗,也不選用玉米澱粉等可做為食物的原料、認為太過浪費,因此希望從現有的豐碩資源中取材。

謝文堂想到台灣每年都要處理大量的農業廢棄物,國內光是一年就有40萬噸的粗糠要消化。「糠」,是碾米後剩下的稻殼,雖然多數會拿來作為堆肥或添加在雞鴨飼料,但還是有少部份被當作燃料燒掉,無法完全被消化。謝文堂從中發想,「如果把稻殼廢物利用,是不是就能減少農業廢棄物的問題?」希望藉此增加稻殼被多元利用的方式。

稻殼筷業者謝文堂。(攝影/林珮君)

碾米後大量稻殼待解決 化廢為寶、製成餐具

謝文堂與雲林種植公糧的農民合作,收購當地的稻殼粉,且規定農民要先將稻殼放置12個半衰期(一個半衰期為15天),確定農藥衰退後,才可以磨成稻殼粉、成為稻殼筷的主要原料。不過若是跟有機農民取得稻殼來源,則無須擔心農藥問題,也不用等待農藥衰退期,謝表示未來不排除與有機農民合作,協助這些使用天然農法的小農處理農業廢棄物。

買來的稻殼粉含水量高,要再放置一年、待水分蒸發後,再經高溫烘乾、反覆乾燥,使水份降至5%以下,才能真正進入製程。

左為稻殼粉,右為稻殼(粗糠)。(攝影/林珮君)

稻殼含量佔七成 不建議丟棄、盼將來納入回收機制

由於稻殼本身沒有黏性,不易塑形,因此需要額外加入食品級的塑膠材質聚丙烯(Polypropylene,簡稱PP),以及微量碳酸鈣做補強作用,最後才能加工壓製、使稻殼聚合成筷子形狀。(備註:聚丙烯為常見的食品級塑膠材質,本身無毒、不含塑化劑,常製成餐盤器具、豆漿瓶、多數微波爐專用塑膠容器等。)

如何拿捏稻殼與聚丙烯比例是門學問,謝文堂指出,雖然塑膠含量比例越高、製作難度就越低,但這樣不符合環保筷的理念,「不能從製造塑膠品的方向思考,要盡可能提高稻殼含量。」然而他並非化工或塑膠背景出身,一切只能從頭摸索,經歷無數試驗、前後花了兩年時間,最後他終於做出耐熱性高、硬度適中,稻殼含量又超過七成的「稻殼筷」,重新賦予了農業廢棄物新的生命。

謝文堂表示,添加的聚丙烯屬於可降解塑膠,是可以在自然界降解的塑膠材質,對環境危害較小;但由於不會完全腐爛,因此仍不建議隨地丟棄,而是需要回收處理。然而目前國內對這種生質材料尚未有明確的回收分類機制,因此用過的「稻殼筷」只能當成一般廢棄物處理。

對此,謝文堂三年前已與環保署爭取「稻殼筷」的回收編號,希望能納入編號、進行回收,自己也已備妥回收設備。但他指出,目前環保署尚未對稻殼筷生質材料進行明確定義,因此並未給予「稻殼筷」可回收的塑膠編碼;謝表示,將來「稻殼筷」若真正納入回收機制,他會在各地設立回收系統,讓收回來的「稻殼筷」可以被再製與使用,例如重製成稻殼農具,如花盆等。

「稻殼筷」中七成由稻殼製成、帶有淡淡米香,能清洗並重複使用。(攝影/林珮君)

帶米香的筷子 耐熱好、有天然抗菌成分

「稻殼筷」有著淡淡米香,帶著稻殼的咖啡原色、不再染色處理,其成分為稻殼粉,使用上不會像一般免洗筷有纖維扎手的問題。且耐熱度好,可承受攝氏115-120度,也能清洗和反覆使用。

謝文堂表示,台灣民眾用的免洗筷多半來自中國和越南,因為由台灣砍林再製成免洗筷的成本太高了;然而進口的免洗筷為了防止筷子變黃、變黑或發霉,都會添加二氧化硫和亞硫酸鹽,透過嘴巴接觸容易將這些化學物質吃下肚。但稻殼本身有著阿魏酸(ferulic acid)成分,是天然的抗菌配方,有抑菌功能,因此「稻殼筷」無須再加入化學藥品防止變質。

由稻殼組成的「稻殼筷」,久用會吸水、變軟,因此有一定的使用壽命,約使用40次左右需要更換;但「糠賜寶」也有推出硬度較高的「稻殼筷」商品,能針對家用需求,承受更高的水洗和使用次數。

謝文堂表示,自備環保筷固然重要,但「稻殼筷」的推出是希望能減少免洗筷的使用,「很多外食族忘記帶餐具,怎麼辦?(他們)不得不用桌上的免洗筷,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因此想研發一款較環保、對人體無害的拋棄式餐具,只是「稻殼筷」仍能重複使用,「很多消費者都會帶在身上當環保筷用啦!」

以平價推動環保意識,一雙僅需一元

價格制定上,謝文堂也有一套獨特想法,不走高價位、不針對頂尖客群,「價錢只要一高,數量就少,這樣能消耗的廢棄物就少。」秉持想解決免洗筷帶來的問題,希望「稻殼筷」能以平易近人的價格,讓更多人一同實踐環保理念。以批發價來看,市售免洗木、竹筷一雙約0.3元,而「稻殼筷」單價約在一元,大批採購另有優惠,「希望讓店家買得起,才能真正取代免洗餐具。」

面對社會逐漸抬頭的環保意識,「稻殼筷」自民國103年推出以來,漸漸打開知名度,台中勤益商圈、桃園興仁夜市、華航、六福村等業者以及許多便當店都向他購買,「稻殼筷」也外銷海外五國,現在年產量近一千萬雙。

不過謝文堂表示,目前製作「稻殼筷」所消耗的稻殼僅佔總量的1%,坦言還有很大努力空間,未來會持續推出更多稻殼產品,他笑著提出「稻殼吸管」的點子,以及認為如果開發稻殼農具,如水桶、花盆等,就能協助解決更大量的農業廢棄物。

學者建議業者多使用天然材料 籲政府建立完備回收機制

中興大學副校長黃振文表示,在農業廢棄物的處理上他最重視原料的來源,因此希望製作成餐具的稻殼是來自有機稻田,如此能加倍確保餐具的安全,也能鼓勵有機稻田的生產。至於標榜生物資材的產品,黃振文建議可以尋找其他天然聚合物材質,盡量降低塑膠的使用。

另外他也表示,法規往往趕不上新產品的出現,認為政府應該即時修法,對國內的生物資材商品建立完備的回收機制,才能讓這些生物資材持續被推廣與利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