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農委會:火龍果量多但未產銷失衡,創意加工、披薩甜點提升價值

針對外界認為紅龍果為下個崩盤水果,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直指,「根本沒有產銷失調問題。」七月初雖有下降趨勢,但目前台北果菜批發市場每公斤42元,上品甚至可達100元以上。不過,面對今年增產8%的紅龍果,農委會也輔導加工業者收購中小果,製成果乾、果餡、果醬、果汁、糕餅等。

陳吉仲:紅龍果量多但為產銷失衡,高品質紅龍果仍價高

陳吉仲今(18)日記者會上指出,紅龍果種植面積從五年前1100公頃,增加至現在2800公頃;產量也從五年前不到三萬公噸,增加至現在七萬一千多公噸。陳強調,即使產量增加,但並沒有產銷失調問題,高品質的紅龍果一公斤都超過一百元。部份價低的紅龍果是因為豪雨影響品質,以台北果菜批發市場價格來看,價格已逐漸回穩,來到每公斤42元,且上品跟中品佔七成以上。

台北果菜批發市場2018年火龍果交易價量走勢

陳吉仲表示,進入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的水果不到一成,「真正好的水果在產地都直接由通路商購買,走大量批發市場會讓價格受影響。」因此,台北果菜批發市場的均價,還會比市場實際價格低。

不過,對此,台中外埔紅龍果農范振清指出,絕大多數紅龍果都進到批發市場,「台北果菜批發市場可能佔將近一半,不到三分之一是產地末端消費。」而台中外埔產銷班洪班長則指出,至少三成走批發市場,但高品質的會在地銷售,目前自己銷售一公斤八、九十元,「其他走批發市場的果農,價格也慢慢起來,有聽到七、八十元。」

(左二)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左三)農糧署署長胡忠一(攝影/劉怡馨)

農委會:積極處理次級品,加工可創造更高價格

台灣水果多,且多半集中夏季。陳吉仲說明,七月是台灣總體水果均價最低點,但七月中旬後,價格會慢慢回穩。不過,對於天災豪雨所造成的次級品,農委會也積極處理用於加工使用。媒合外銷業者與產地農民團體合作外銷及啟動紅龍果收購加工、截切措施等,截至7月16日已處理653公噸。

在紅龍果加工產品部分,目前已研發出果乾、果餡、果醬、果汁、冰品、果酥、蛋糕捲等十多項產品。陳認為,如果用於加工食品,不僅解決豐收,更可創造更高價格。

紅龍果富含多種營養成分,包括胡蘿蔔素、鈣、磷、鐵等礦物質。弘光科技大學民生創新學院院長林麗雲就指出,三餐飯前先吃紅龍果,能夠促進新陳代謝,研發出來的紅龍果餡結合烘焙產品,有望創造台灣下個鳳梨酥。

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組長蘇梅英表示,鮮食跟加工使用規格不同,未來應該採計畫性種植,分級農產品。大顆漂亮就走高單價鮮食,小顆外觀不好但品質好的就用於加工。加工業者也能以合理價格製作加工食品,提供消費者不同選擇,而不再只能鮮食。

各項火龍果產品(攝影/劉怡馨)

多項創意加工,可做披薩、水果軟餡

蘇也指出,紅龍果纖維高、果膠質濃厚,可製作成果醬、果漿,與烘焙業者結合。像是高單價的紅絲絨蛋糕,今年就研發上市以紅龍果醬取代紅色色素,已有部分門市可購買。而新研發的紅龍果pizza,也能夠在餐廳買到,期望串連農產到餐桌。

南投縣南投市鳳梨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林稷治則表示,國內用的軟餡,包括蛋糕、銅鑼燒夾層的內餡,幾乎都是進口,「但國內水果這麼多,開發出來的軟餡,口感跟顏色都很好。」紅龍果軟餡已經研發兩年,只是過去因為價格高,無法量產,今年年底將跟通路商合作,正式推出紅龍果餡,未來不只用於國內,也可走向國際市場。

林稷治表示,如果單以紅龍果做內餡會較沒味道,所以會以鳳梨做基底,兩者綜合出特殊水果味道,口感上又更有層次感。但是次級品的風味是否會不足?林解釋,用來加工的次級品,只是外表不漂亮、比較小顆,或是外表有損傷,但香味口感其實沒差異。

總億食品工業公司董事長周子良指出,目前公司第一批先收購20噸,研發出紅龍果糕餅、內餡,今年這些糕餅才剛研發出來,還未正式上市。但看好未來紅龍果糕餅市場,不僅可保存,高品質又可外銷,作為伴手禮非常適合。

紅龍果pizza(攝影/劉怡馨)

農糧署:半年內加工處理兩千噸火龍果

「目標半年內以加工方式處理兩千噸紅龍果。」農糧署署長胡忠一表示,這些紅龍果商品雖還未上市,但未來銷量非常大,像是糕餅、冰棒、果酥等,上市後可能紅龍果還不夠加工業者使用。

胡強調,今年產量增加,價格自然就會下降,但以加工方式,讓保鮮期從鮮食一兩個禮拜,到變成加工食品可保存半年、一年,「有信心維持價格。」

不過,面對外界認為多樣水果都已達到種植面積上限,胡解釋,農民看到價格上漲跟著投入種植,未來希望建立農業產銷資訊平台,讓生產者跟消費者都了解生產狀況、價格等。接下來也會積極輔導轉作不同作物,或以新品種調整產期,價格就能穩定。

延伸閱讀:

紅龍果價崩如何殺出重圍?江一蘆、林孟姿夫婦埋首育種,盼新品系取代舊市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