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就是轉機!國產大豆籌組聯盟,集氣共銷提升競爭力

國產大豆團結起來!在連續兩年失收之後,本土大豆去年大豐收,卻面臨庫存壓力。中南部十多個大豆契作主體日前共組聯盟,由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協助建立品牌,第一支產品產銷履歷黑豆漿即將在通路亮相,期望提升國產雜糧的市場競爭力。

台灣區雜糧基金會董事長林源泉(中)邀集大豆契作主體共組聯盟,左為農糧署技正吳瑰琦,右為日新醬油執行長邱慧鳳(攝影/蔡佳珊)

庫存一千公噸黑豆,契作主體從單打獨鬥變團結

在大糧倉計畫和轉作補貼政策的推動下,國產大豆面積年年遞增,從民國101年的80公頃,到去年已達3188公頃,產量也從159公噸飆升到4674公噸。產量雖增,但國人對本土大豆的消費量卻未跟著提升,目前大概有一千公噸黑豆庫存,令各大契作主體頭痛不已。

出面號召籌組聯盟的台灣區雜糧基金會董事長林源泉說,「大家要ㄍ ㄧ ㄥ 做伙(台語「團結」)!」他指出,我國稻米過剩、雜糧90%以上靠進口,但是我們水資源也缺乏,應鼓勵雜糧生產,至少先取代人吃的食品中的進口豆。

負責遊說集氣的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說,之前各個契作主體比較少有橫向連結,大家埋頭各做各的,但現在都面臨滯銷危機,趁這時機,大家反而願意集合起來。「一定要團結,這個行業才做得久。」他希望今後能夠落實計劃性生產,讓產量和品質都更穩定,並且要共同開發產品和品牌。

左為義竹雜糧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翁育群,右為雲林縣精緻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張信富(攝影/蔡佳珊)

進口非基改大豆年年成長,國產大豆量少卻賣不完

國人對非基改大豆需求日增,根據關務署統計,106年進口的非基改大豆成長到9萬9279公噸。然而,同樣是非基改的本土大豆,才生產4674公噸,就有一千公噸賣不掉。

銷路不通,回過頭來影響生產。去年大豆契作面積2100公頃,契作主體有四十幾個,今年剩不到三十個,部分團體也決定減少契作面積。未來大豆種植有可能趨緩停滯。

價高銷路難開,農民盼國產豆漿進校園午餐

雲林西螺的雜糧復興運動先鋒蔡財興,就屯了兩百噸的黑豆。他激動說,今天來的幾個主體,產量加起來就占全台四分之一,「如果我們幾個以後不種了呢?」他指出,國產雜糧起步艱辛,我國每年進口那麼多大豆,國人對大豆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但是現在國產大豆才稍微豐收,就囤到銷不出去。

西螺黑豆復耕推手蔡財興(攝影/蔡佳珊)

問題出在價格。國產大豆每公斤要價60-70元,是進口豆的二到三倍。但是其新鮮在地的特質,卻未能被充分看見。相對於每年進口兩百多萬噸的基改大豆,「所有大豆的需求只要千分之一、萬分之一用台灣豆子就好了,」蔡財興呼籲,政府應設法將國產大豆做成豆漿導入校園午餐,很快就能消化掉囤積大豆。

雲林縣精緻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張信富也認為,校園是重要施力點,要推動國產雜糧,「首要推動的是教育。」校園午餐喝國產豆漿就可以趁機傳達,讓孩子從小認識在地農產品遠比進口豆子更新鮮健康。

(圖片提供/校園午餐搞非基)

靠補助衝面積,反而打亂市場行情

國產大豆面積看似節節上升,背後是政府補助在支撐。蔡財興指出靠補助衝面積的盲點:種大豆一公頃成本大約六萬元,補助轉作雜糧一公頃也是六萬元。如果是小地主大佃農,再加碼一萬元。換句話說,大農即使不採收不販賣,每公頃也可淨領一萬,一百公頃就是一百萬。因而有些人為了領補助而隨便種,收成後的豆子品質差,又便宜拋售,打壞市場秩序。去年大豆每公斤收購價45元,今年已降低到35元。

翁育群則表示,國產雜糧的種植應朝產銷履歷和有機方向前進,保證安全與品質,否則沒保證、價格又高,很多加工業者不願意採用。他本身就是產銷履歷輔導員,契作的40公頃當中有35公頃有做產銷履歷。

大豆品質參差不齊會影響行情,需分級清楚(攝影/蔡佳珊)

加工業者:成本若降可取代進口,應開發產品更多可能

有七十五年歷史的日新醬油也支持國產大豆,開發出台灣黑豆純釀蔭油「祥鳳珍」。執行長邱慧鳳說,「支持在地是我們必須要做的方向,但是進口黑豆和本土黑豆的價格,確實有一段距離。」

農糧署作物生產組技正吳瑰琦表示,國產雜糧的瓶頸「真的在價格」。但是現在量大價跌,國產黑豆價格和進口的價差已經拉近,是有機會取代進口。

國產甜玉米的振奮經驗,或可提供大豆產業參考。鮮綠農業董事長熊亞萍分享,她今年與農民契作250公頃甜玉米,明年可能擴大到上千公頃,所生產的國產玉米粒價格與進口玉米粒相當,具競爭力可替代進口。熊亞萍說,商人在商言商,如果國產大豆成本能夠再降低,一定有機會。

源順食品總經理吳全斌則認為,除了黑豆漿、黑豆茶之外,應開發更多國產大豆的可能性,譬如「黑豆Pasta」(義大利麵)是否可能?台灣農產加工品需要更多的創意和想像,才有熱絡可能。

國產大豆需開發多元產品,以新鮮質優吸引消費者(攝影/蔡佳珊)

國產大豆新鮮含鈣量高,黑豆漿自然甜即將上市

負責為雜糧聯盟做商品開發的禾泰糧行陳建瑋表示,最近已經做出一支純本土黑豆的鮮豆漿,使用台南三號品種,不用加糖就有微甜,而且豆子和製作工廠都具備產銷履歷。

陳建瑋說,國產大豆的優勢就是新鮮,活性好、易發芽,而且含鈣量更高,這些都是進口豆所遠不能及的。他先前曾將國產大豆做的白玉豆干推到全聯超市,未來理想是開發出很多條產品線,在各大通路的貨架上設置「國產豆製品專區」。

台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董事長林源泉表示,銷售端的識別很重要,要灌輸消費者地產地消的觀念。目前已經設計好「國產雜糧復興運動標章」,未來會放在採用本土雜糧的店家中,讓民眾一眼認出。

從零開始的復興之路誠然不易,國產大豆這幾年下來已重新串起斷裂多年的產業鏈,終於做出產量,如今需要再加把勁拚行銷。此番合縱連橫能否奏效突破銷售瓶頸,將是國產雜糧的關鍵一役。

國產大豆籌組聯盟,期待往後資源與利益共享(攝影/蔡佳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