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透南風。旬味》八月豆,一顆有風土名字的種子

每當時序進入農曆八月,荖濃溪流域沿岸的六龜荖濃部落,菜園子裡的八月豆開始結成長長的豆莢,結實的低頭垂著,等待著被採收端上餐桌成為日常佳餚,有些則會曬乾收藏,等到夜祭來臨時,被製成代代相傳的祭品。

族人口中的八月豆,就是豇豆的一種,約在國曆6-8 月種植,國曆9-10 月也就是農曆8-9 月採收,故在荖濃被稱為”八月豆”,也有鄰近部落稱”九月豆”。八月豆的生長習性和一般豇豆相似,花色有白色、淡紫、深紫色,豆莢成熟時外觀呈現多種顏色,有深紫、淡紫、紫綠相雜、深綠、淺綠,豆莢裡的種子成熟後也呈現褐色、黑色、雜色斑紋等多樣顏色, 食用、觀賞兼具,特別是紫色豆莢含有抗氧化的花青素,具營養價值,逐漸受到重視。

百年傳承下來的種子,一直在部落裡被當作一般日常食用的夏天蔬菜,在閒置空地或菜園都可見八月豆的蹤影這些美麗的種子就如同族人一樣,一代傳一代的生活在此,並更適應了這裡的生活環境而演化的更強壯,不用施藥就能自立自強,每當產季來臨,總是一袋一袋的裝好、裝滿。

長輩並不不太清楚八月豆的正式名稱,習慣以閩南語稱「八月豆」、「番仔豆」、「火烌(huéhu)豆」,豇豆在這裡有了獨特的風土名字。荖濃平埔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潘麗華笑著說:「和平常成熟了才曬成乾的蔬菜不同,我們的八月豆是未滿十六歲,未成年的嫩豆莢適合曬成乾,十八歲熟度剛好的鮮豆直接清炒就很美味,而熟女級的則是只取豆不吃豆莢」,用擬人化的方式來形容八月豆,很有在地特色,也讓人容易理解。

每年農曆9 月15 日是大武壠族人祭拜太祖的重要日子,荖濃夜祭也是荖濃溪流域保存最完整的夜祭祭儀,夜祭當天,部落從一早就開始準備祭祀的供品,用糯米、曬乾的八月豆仁做的「豆仔米買(mai)」、燒酒雞、搭撈麻糬、山芋頭等,編織夜祭族人會配戴的花環,到了晚上夜祭前,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一道菜拿到現場和族人一起分享後,重頭戲夜祭儀式才開始。

八月豆在生長、開花、結莢到加工處理皆很需要充足的陽光照拂,未成年的鮮豆莢洗淨後切小段,汆燙約5 分鐘後撈起,趁太陽剛昇起時一根根攤開曝曬,傍晚開始有露水前收進室內,在大太陽底下如此反覆約莫5-7 天,豆莢轉為又乾又皺的深褐色就可收納存放。

另一種則是用在豆仔米買裡的乾豆仁,完全成熟的豆莢裡面的豆仁是最飽滿,可直接開莢摘豆或一起和豆莢曬到全乾後取豆,可煮或留種。八月族人準備豐富的供品祭祀太祖,有糯米發酵的大滿釀、豆仔米買、搭撈( T a l a u 番秫仔) 麻糬、蕃薯飯、山野菜( 青苔、龍葵、昭和草、刺蔥、山A 菜、阿姑金金(山柚嫩葉) 、豆仔乾排骨湯、燒酒雞、豬肉等,八月豆的嫩葉也可清炒或煮湯,是從頭到尾都能食用的好食材。

八月豆的營養好處多,也受到高雄農改場的關注。平常長輩不挑種子顏色, 就是一撮一撮的混在土裡一起種,長出來的混血豆莢各色都有,這二年高雄農改場進入部落協助栽培方式的改善、分豆色種植純化品種,目前仍在一小塊農地實驗中。

而部落族人也樂於將古老的民族植物分享給其他族群,潘麗華總幹事說 :「這都是老人家傳下來的好食材,如果其他部落想要試種,當然可以分享給他們,這麼好的食材讓更多人知道與食用」,這種喜歡分享的精神,從祭典的共食、種子的分享與荖濃部落裡長輩的笑容都能深深的感受。大武壠族荖濃夜祭即將到來,可以到六龜荖濃公廨感受部落熱情與傳統文化的力量,也千萬別忘了需尊重夜祭現場的禁忌與禮貌。

延伸閱讀

<旬味,高雄>電子書櫃線上閱讀
http://agri.kcg.gov.tw/?pn=ebook_more
當期免費索取點
https://goo.gl/yKmDmB